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科技创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对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定位,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进行深入剖析,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与重点内容进行全面阐述,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和布局构想。  相似文献   

2.
7月4日,国家科技部就“十五”科技重大专项“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实施方案进行论证,以进一步缩小中国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专家指出,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产品加工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实力弱、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重大专项,事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据介绍,“十五”计划期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一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瓶颈”。介绍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联合攻关、鼓励技术创新5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中科技创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对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定位,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进行深入剖析,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科学内涵与重点内容进行全面阐述,明确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和布局构想。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竞争力,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均15%的速度发展。2009年,农产品加工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仍取得12%的发展速度。200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超过3,5亿万元,从业人员达2500万人。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行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统筹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部最近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8.
“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就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问题接受采访时说:国家将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力度,在金融、税收及其他配套措施上给予大力扶持。杜部长说,国家将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将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外经贸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的支持和协调服务。商业银行会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加工业是磐安县农业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原”字号产品。阐述了黑龙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从优化种植结构、整合现有资源、拓宽农产品销路以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做强食品加工业,上调农产品利润空间,通过“大龙头、大链条、大产业、大品牌的高效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粗放农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努力实现从产粮大省到农业强省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1.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的前向需求部门,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和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介绍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科技攻关突飞猛进,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产业成长快速化,加工企业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专业化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出现了一大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的实施,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必将迎来又一个大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15日.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在新疆和田举办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班上获悉.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产业之一,但由于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环节的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设施简陋、工艺落后,造成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福建省继续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扶持百家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帮助企业订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流水线、组织项目开发、发放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资金、推动龙头企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建设。二是协调各设区市乡镇企业部门全面落实《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中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出发,分析了技术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作用,阐述了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地理位置优越,生态资源丰富,为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本文在介绍青海省近些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和“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的发展思路,针对此提出了“各地市要因地制宜,发挥地缘优势,开发优势农产品;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政府发挥职能作用,企业发挥自主性,为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发展策略,为今后本省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表现在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农民工就业困难等方面。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的关键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突出大宗和优势农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做好综合开发利用,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拓展产业功能,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正>一、工作目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三步走”的实现路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突破行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质量品牌,促进融合发展,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利用3~5年时间,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的协调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聚集度,培育壮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队伍,打造具有较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雁阵”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及其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表现在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农民工就业困难等方面.金融危机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的关键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突出大宗和优势农产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做好综合开发利用,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拓展产业功能,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一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瓶颈".介绍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加大资金投入、搞好联合攻关、鼓励技术创新5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