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滨海芦苇湿地利用广阔的水面,依据芦苇和鱼类的生态学、生物学、仿生学和循环经济原理,应用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及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进行生态养殖,使芦苇湿地实现一水多用,建立了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南大港农场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北部,紧临渤海湾,历史上系退海之地,属淤积型滨海平原,为泄湖洼地。土壤主要为沼泽土和盐土类,适于铁杆芦苇生长。目前,在南大港农场的9万亩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面年产芦苇3000多万公斤。农场周边地区的芦苇资源也极其丰富,南大港农场芦苇市场年购销芦苇8000多万公斤。农场充分利用芦苇这一资源,建立芦苇加工基地,搞活了芦苇市场,形成市场与产业的共同发展,开拓出一条促进农场经济发展和职工增收之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育期划分的芦苇蒸散量气候学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是一种典型的湿地挺水植物,为了研究芦苇各生长阶段的蒸散耗水规律变化,根据2012年和2013年在石佛寺人工湿地进行的芦苇观测试验,采用有序聚类样本法,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划分湿地内主要挺水植物芦苇的生育期,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及单作物系数法计算2013年芦苇全生育期的实际蒸散量,并应用偏相关法分析了影响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芦苇划分为4个生育阶段,分别为初始期(4月20日~5月10日)、生长期(5月11~6月7日)、稳定期(6月8日~9月13日)和枯萎期(9月14日~10月18日);芦苇湿地全生育期单位面积上的累积蒸散量为684.51mm,4个生育阶段的蒸散强度呈先递增后下降趋势,其中稳定期蒸散强度最大为4.37mm·d-1,4个生育阶段的蒸散量亦明显大于自由水面蒸发量,说明芦苇的存在增加了湿地水分的扩散;不同气象因子对各生育阶段的实际蒸散量影响程度不同,太阳辐射和风速是影响石佛寺芦苇湿地实际蒸散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和气温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而实际水汽压对实际蒸散量的影响甚微,说明了湿地水分的扩散与气象因子的作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陈曦 《现代农业》2014,(8):103-104
<正>盘锦市拥有芦苇湿地面积800平方公里,是我国芦苇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最完整,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又是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享有"湿地之都"的美誉。从宏观看主要有两方面的价值。一、芦苇湿地的直接价值盘锦芦苇湿地的直接使用价值,主要包括提供物质产品价值、旅游服务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1.芦苇资源价值盘锦市芦苇湿地境内的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赵圈河苇场、辽滨苇场,为造纸产业提供了2000多万  相似文献   

5.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在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因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养殖期短、见效快、投资少、利润大而深受养殖者的欢迎。我国有非常丰富的芦苇湿地资源。如将其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000~2001年我所进行了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小面积养殖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2002年我所又实施了该项技术的推广,推广面积113公顷,现根据推广的情况和生产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将芦苇湿地养殖河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世界上最有生产力的三大生态系统,不仅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还可以防旱蓄洪、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都具有极高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但是,近些年我国大面积的湿地遭到破坏,阻碍了我国芦苇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本文主要分析了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含义以及恢复芦苇湿地生态功能的意义,同时提出了几点恢复芦苇湿地生态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顺义区杨镇和李遂镇交界处,这里茂密的芦苇荡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京郊平原独有的荒野景观。水面清澈,绿色苍茫,百花争艳,水鸟鸣啼。微风吹拂,芦苇摇曳,此起彼伏,犹如浩翰的大海,景色颇为壮观,素有“京东大芦荡”和京郊“小白洋淀”之称。  相似文献   

8.
人工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表明,利用人工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一方面,通过芦苇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有较强的去除作用,处理后水质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对土壤和芦苇生育未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为芦苇生育提供了水肥资源,促进了芦苇的生长发育,因此发展芦苇湿地处理城市污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目前污水处理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由水面人工湿地的中试,研究了上海梦清园人工湿地芦苇的不同器官氮、磷含量的季节动态与分配及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季节动态,并探讨了芦苇的最佳收割期。结果表明,梦清园人工湿地芦苇的不同器官氮、磷含量都随季节波动,且在一个生育周期内,芦苇叶、茎、须根及其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叶和地上部分的氮磷含量峰谷在秋季10月底11月初,茎的峰谷在进入严冬前12月初。早春3月下旬芦苇返青后,芦苇生长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生物量极大值出现在10月底11月初,其中10月21日达6624g.m-2。芦苇地上部氮、磷积累量也在10月底11月初达到最高,10月21日氮、磷积累量分别为151.7g.m-2和32.5g.m-2,说明此时收割芦苇能最好地发挥湿地芦苇的去除氮、磷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崇明岛西滩芦苇湿地的土壤酶活性特征,以便深入研究潮滩芦苇湿地碳源碳汇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分别于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在崇西芦苇湿地和光滩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层样品,研究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特征;同时,对比分析各种酶在生长季、非生长季及在不同深度下的活性变化特征;结合相关酶的特性及所研究区域的环境特征,分析相关变化特征的产生原因。[结果]芦苇湿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0.01)~(0.26±0.04)ml/(h·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过蔗糖酶活性在(0.42±0.02)~(3.44±0.17)mg/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淀粉酶活性在(0.018±0.004)~(1.335±0.070)mg/g之间;芦苇湿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0.059±0.005)~(2.614±0.090)mg/g之间。[结论]崇西芦苇湿地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基本上呈现出表层土低于根层土的特征;过氧化氢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为生长季低于非生长季的特征。这3种酶受土壤深度、季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对芦苇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为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构成的重要部分,是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分析了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与功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芦苇生产能力的关系。综述了保护提高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生产管理措施,以期促进湿地生物良性循环,维持芦苇湿地产能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银川平原湿地芦苇群落的一个生长季的调查,建立总生物量、单株生物量与密度指标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200株/m2左右是银川平原湿地芦苇群落的最适密度;超过这个密度区间之后自疏作用有所体现;生境中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越低,芦苇密度越大,显示了无性系植株的r型增殖方式;本研究对于芦苇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中的合理密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取1985、2000年Landsat5 TM及2015年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格网化为基础,分别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对南四湖湿地近30年的景观类型转移状况、生态等级变化情况进行定量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逐年下降,人工湿地面积逐年上升,非湿地略有增加,由1985年自然湿地为主导的"湖泊-芦苇-荷田"景观结构转变为2015年人工湿地主导的"养殖水面-水稻田-湖泊"结构;(2)湖区主要呈现出大量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移的趋势,转出面积最显著的是芦苇,为501.88 km2,主要转化为养殖水面、水稻田。转入面积最大的是养殖水面,为305.70 km2,主要由芦苇、荷田及湖泊转化而来;(3)1985~2000、2000~2015和1985~2015年景观类型转化强度指数值分别为-0.73、-0.40和-1.12,景观生态等级降低,宏观生态状况驱差,但后15年较前15年生态转差程度有所减缓,转化剧烈区域分布在最容易被人为垦殖的湖区东西两侧。  相似文献   

14.
正一、盘锦市芦苇生产与河蟹养殖的现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盘锦市在各苇场逐步推广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新技术、新模式,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现在已经实现了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全覆盖"。为什么实现"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的全覆盖、大家的积极性这么高?从宏观上讲,"利用芦苇湿地养殖河蟹"是建立的一种"利用芦苇湿地的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漂浮植物等为河蟹的天然饵料,河蟹  相似文献   

15.
芦苇湿地生态功能及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S"技术对中国两大国家级天然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湿地双台河口湿地及扎龙湿地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芦苇湿地的生态功能和退化程度,并提出了芦苇湿地生态恢复的措施。研究成果对促进芦苇湿地生态恢复,探明不同类型芦苇湿地生态恢复措施,遏制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环境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陈晨  于辉 《新农业》2015,(2):33-34
<正>湿地是介于水陆之间的特殊生态系统,在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多种生态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天然水库",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芦苇湿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发展湿地经济的巨大潜力。盘锦芦苇湿地被誉为亚洲第一大芦苇湿地,又是世界第二大芦苇产地,挖掘湿地发展潜力,实施科学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干旱区淡水湖泊湿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为样地,于2014年11月—2015年9月,利用LI-84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两种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旺盛期(7—8月)的土壤呼吸作用最强,越冬期(11月)土壤呼吸作用最弱;博斯腾湖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为正值,且人工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天然芦苇湿地;5 cm深土壤温度、近地表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p H和盐分呈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滨海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由陆地向海洋,分别选取滨海芦苇湿地、碱蓬滩湿地、互花米草湿地这3个不同类型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在不同类型湿地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从Shannon指数来看,芦苇湿地与碱蓬湿地的差异显著,而与互花米草湿地差异不显著。3种湿地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其中,芦苇湿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最强,碱蓬湿地次之,互花米草湿地湿地最弱; Shannon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变化也呈现出与AWCD一致的规律,说明随着湿地从陆地到海洋的演替,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对六大类碳源利用强度存在差异,各湿地间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利用率最高,为优势碳源;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湿地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在不同湿地类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上,其中碳水化合物类尤为突出。总体而言,湿地植被组成与土壤养分的变化是影响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在芦苇生产中的变化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苇湿地土壤作为土壤中的一个类型,是外部环境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芦苇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芦苇湿地土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根据芦苇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盘锦芦苇湿地土壤随着生产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2014—2015年盘锦市芦苇湿地面积减少原因及对策,利用"高分一号"卫星2014—2015年相同时相遥感监测数据和GPS定位技术,经过现场勘查确认,对盘锦市辽河口湿地主要芦苇分布区2年同时相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5年盘锦芦苇湿地面积变化原因主要是人类进行的各类农业开发、气候变暖引起的干旱次生效应、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结构的不稳定性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根本意义上保证湿地芦苇的生态需水才是减缓芦苇湿地退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