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6-2007年,对甘肃省酒泉、定西、天水等地9个花卉制种繁育、示范生产基地种植的旱金莲、唐菖蒲、孔雀草、万寿菊、波斯菊、大丽花等56种花卉根际线虫类群进行了研究。经鉴定111076条线虫分属43个属,4个营养类群(食细菌、食真菌、杂食/捕食和植物寄生线虫),其中有益的非植物线虫属32个,有害的植物线虫属11个,占总调查属数量的1/4,相对比例较大,特别是垫刃属(Tylenchus)和 丝尾垫刃属(Filenchus)的线虫出现的频率较高,涉及花卉51种和42种,分别占调查花卉总数的91%和75%。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分析甘肃省各种花卉根际线虫的潜在风险提供参考数据,为甘肃省花卉进出口贸易的线虫争端提供谈判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果树学报》2016,(10)
【目的】了解不同栽培方式条件下蓝梅根际土壤线虫群落数目和生态类群分布。【方法】采用线虫营养类群组成、c-p类群结构及营养结构特征功能指数等分析蓝莓土壤线虫群落功能结构及其特征。【结果】3种栽培方式下的蓝莓样地共分离得到土壤线虫15科26属。不同栽培方式下蓝莓根围土壤线虫群落营养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食细菌类群线虫是调查区域的主要营养类群,植物寄生类群线虫是调查区域的次要营养类群。c-p类群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温室栽培方式下c-p1类群和c-p2类群的个体密度较高,c-p3~c-p5类群个体密度最低;温室MI值最低,其受扰动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栽培方式。【结论】通过蓝莓根围土壤线虫的MI值、PPI/MI值及cp3~cp5类群个体密度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温室栽培方式下蓝莓土壤的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均低于其他两种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年限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及营养类群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树学报》2017,(12)
【目的】分析种植年限对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的影响,探明不同种植年限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与营养类群分布差异的成因。【方法】五点采样法采取土样,浅盘法分离提取线虫,运用生态学指数和主分量分析的P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处理数据。【结果】(1)小树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的个体密度、属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大树龄蕉柑样地(P0.05)。(2)PCA排序分析表明,食真菌线虫和大多数食细菌、捕食性/杂食性线虫主要分布在小树龄蕉柑样地,植食性线虫主要分布在大树龄蕉柑样地。(3)相关性分析表明,蕉柑种植年限与土壤环境因子、线虫总密度、线虫属数、生态学指数及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捕食/杂食性线虫密度呈极显著或者显著负相关,与植食性线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4)大树龄蕉柑根际土壤线虫的PPI值和PPI/MI指数显著高于小树龄蕉柑样地(P0.05)。WI和NCR指数表明,小树龄蕉柑样地土壤健康程度优于种植年限长的大树龄蕉柑样地,小树龄蕉柑样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途径以细菌为主。【结论】果树种植年限的延长会改变土壤的养分与结构,从而降低蕉柑根际土壤线虫密度和群落的多样性,对蕉柑根际土壤线虫各营养类群的结构及分布产生趋向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明确山西省果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方法】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不同管理模式的3个代表性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浅盘分离法对土壤线虫进行分离鉴定及营养类群分析,系统研究了杏树、葡萄树、枣树、苹果树、梨树、桃树和核桃树等7种果树根际土壤线虫多度和优势度、营养类群,并分析线虫在果树根际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结果】在果园0~60 cm土层范围内都发现有土壤线虫,其中多集中于20~30 cm土层中。共鉴定出土壤线虫2纲4目15科26个属,包括捕食/杂食线虫2属,食真菌线虫3属,食细菌线虫6属,植物寄生线虫15属,其中食细菌线虫中的杆属(Mesorhabditis)以及植物寄生线虫中的丝尾垫刃属(Filenchus)为优势属。以果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营养类群,结果表明,食细菌线虫为第一大营养类群,植物寄生线虫为第二大类群,食真菌线虫为第三大类群,杂食-捕食性线虫为第四大类群。【结论】土壤线虫主要集中于果树根际20~30 cm土层中,果树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到2纲4目15科26个属线虫,优势营养类群为食细菌线虫。研究结果对山西果树土壤环境监测和提高果园管理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6.
设施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物种组成和营养类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种植12年的设施温室土壤线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线虫18SrDNA克隆文库方法,研究了土壤线虫物种多样性指数、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以及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等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特征,以期揭示土壤健康程度。结果表明:设施蔬菜土壤线虫以食细菌线虫为优势类群,占59.4%;植物寄生线虫比例次之,占34.9%。在属水平上,以根结线虫为优势类群,比例为31.5%,其次为拟小杆属线虫,比例为28.8%。设施温室土壤线虫的成熟度指数和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分别为1.86和1.11。总体来看,设施温室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比例较高,这反映出设施温室土壤受到人为干扰较大,且线虫营养类群结构失调,土壤健康状况不良。 相似文献
7.
8.
9.
对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根际土壤线虫种类及其在洋葱生长期间的种群密度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从洋葱根际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到植物寄生线虫2 目4 科5 属,非植物寄生线虫3 目5 科12 属。
各类线虫在洋葱移栽前数量最少,在洋葱鳞茎膨大期数量最多。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
是该地区洋葱根际土壤植物寄生线虫的优势种,中杆属线虫(Mesorhabditis spp.)为该地区洋葱根际土壤
非植物寄生线虫的优势种。在洋葱的各个生长时期,洋葱根际土壤中非植物寄生线虫的密度均大于植物寄
生线虫。瓦斯乐斯卡指标(WI 值)为8.09,表明甘肃省嘉峪关市洋葱种植田土壤健康指数较高,土壤健
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pH对蓝莓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年生盆栽蓝莓"北陆""都克""喜来""伯克利"为试材,采用硫磺粉调节土壤pH,测定不同土壤pH处理(pH 3.42、4.27、4.75、5.84、6.83)对4个蓝莓品种当年生枝条上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为蓝莓大面积栽培于黑龙江省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个品种蓝莓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随着pH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胞间CO2浓度(Ci)呈相反趋势,并在pH 4.75时达最佳值;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无明显变化;叶绿素含量以"伯克利""北陆""都克",Pn以"北陆""都克""伯克利""喜来","喜来"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土壤pH影响最大;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随着pH的升高呈先升高再降低变化趋势,初始荧光(Fo)则相反,先降低再升高。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明,pH 3.42、6.83时蓝莓叶片受到较大的光抑制,此时蓝莓会将过多的光能以热能形式损失。综上所述,pH 4.75最适宜蓝莓生长;4个品种的光合作用比较,"喜来"受土壤pH影响较大,"北陆""都克""伯克利"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1.
<正>在种类繁多的水果中,蓝莓已经逐步走进广大消费者的视野,且也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认可。随着南方蓝莓产区的不断增多,国内蓝莓产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冲击着辽宁省蓝莓的价格。辽宁省蓝莓多以温室与露地栽培相结合。温室栽培以南高丛品种为主,采果时间3月中旬—5月上旬。此时蓝莓价格高、销售快、损耗少。还有一部分温室建得较早,大多栽培北方品种, 相似文献
12.
13.
蓝莓叶片与抗旱性相关的解剖结构指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用叶片解剖结构指标评价蓝莓(Vaccinium spp.)的抗旱性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蓝莓抗旱性品种的选育提供便捷有效的方法,测定分析了蓝莓8个品种的7项与抗旱性相关的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分别为叶片主脉直径、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气孔密度。方差分析结果显示,8个品种在每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上总体差异均为极显著。对各品种进行了两两之间的单因素多重比较,筛选出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和上表皮角质层厚度3项主要指标,并用隶属函数值法对8个品种的抗旱性大小排序为:园蓝>阳光蓝>梯芙蓝>灿烂>密斯黛>南月>布里吉塔>蓝鸟。 相似文献
14.
15.
详细介绍了世界主要蓝莓栽培国家对高灌蓝莓的驯化改良、栽培历史、发展现状和品种及技术发展趋势,并对高灌蓝莓的发展做了展望,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45287hm^2,比2003年增加25%。 相似文献
16.
《果树学报》2017,(8)
【目的】遗传结构分析能够提供个体的血统来源及组成信息,是遗传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研究越橘栽培种和中国野生种的遗传结构差异,以期为我国越橘育种中野生越橘资源的发掘、利用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筛选EST-SSR引物并对越橘属84份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利用ABI 3730xl DNA遗传分析仪进行毛细管电泳分离,统计条带并计算遗传多样性指数,利用STRUCTURE软件构建遗传结构图并进行基于Nie’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1)从54对EST-SSR引物中筛选到8对高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到101个等位变异,平均值12.63,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分别为8.711、2.262、0.523和0.86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40~0.915,平均值为0.845,所选引物多态性高。2)贝叶斯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当K=4时,ΔK最大,供试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S1主要是红豆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和蔓越橘(V.macrocarpon),以红果类型为特征;类群S2主要是笃斯越橘(V.uliginosum),以抗寒为特征;类群S3主要包括南高丛越橘(V.corymbosum SHB)和兔眼越橘(V.ashei),以低需冷量为特征;类群S4主要包括北高丛越橘(V.corymbosum NHB)和半高丛越橘(V.corymbosum HHB),以高需冷量为特征,表明越橘种质资源内部存在明显的遗传结构差异,4个类群与材料的抗寒性、低温需冷量特性等有明显的对应关系。3)N-J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越橘与引进的栽培品种之间亲缘关系较远。4)供试84份材料中Q值≥0.6的品种占91.67%,绝大多数供试越橘资源遗传背景较单一。【结论】从国外引进的越橘栽培种和我国野生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不存在绝对的生殖隔离,可以通过杂交的方式获得变异植株,实现越橘种质创新和遗传基础拓宽,应加大我国野生越橘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