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取鷄胚中繁殖之鷄新城疫病毒(羊膜尿囊液),經不同程度的超音波能作用(不同时间)后,观察其所發生之影响。在未經超音波能作用之前,先測定其毒力(雛鷄),紅血球凝集价及其pH值,然后与經超音波能作用后之情况相此較。結果發現病毒經超音波能作用后,毒力大为降低,甚至完全消失,而紅血球凝集价則不但不減低,抑且上升,pH值則下降。毒力与紅血球凝集价分离的現象,与使用其他物理和化学方法(高压、高热、紫外光等)所得結果  相似文献   

2.
1935年2月,我們在永興五區豪山鄉防治耕牛錐虫病,接到縣農林水利局函称:一區黄泥鄉木梓塘農業生產合作社耕牛發生乾瘦毛病。據報我組即派員進行診斷,該社共飼养水牛八头,於3月13日倒斃一头,14日病倒一头(水牯八歲),由於病勢过重,治療無效,終於19日倒斃。除血液檢查發現大量錐虫外(每視野8—30條),並在肝臟上抹片發現钩端螺旋体。玆將其病狀及剖检分述於下: 病之發生:該牛係1951年10月由牛贩从新田引進的,当時膘体肥壯,役力甚强,同年11月間開始落  相似文献   

3.
一、流行情况:羊溶血性鏈球菌病(藏名吾哇)是羊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主發綿羊,發病率一般為15—24%,死亡率約87.64%。此病在我省流行甚廣,羣眾反映歷史上曾不斷發生,1952年發現於海晏、共和、天峻等三縣。1953年流行於海晏、共和、天峻、興海、祁連、尖扎、都蘭、同仁、貴德等九縣。1954年冬至1955年春除海晏、共和、天峻、興海、祁連、都蘭等六縣仍有發生外,又發現新疫區貴南、同德、澤庫、剛察等四縣。其中海晏縣疫區約達1,200平方公里。據  相似文献   

4.
關於家畜腫瘤的病例,國內報告尚少,在上海市乳肉管理所病畜化製站已往的病死牲畜尸體剖檢紀錄單中,僅於1954年發現有乳牛全身性腫瘤一例。筆者在剖檢病斃乳牛尸體時曾陸續發現三例,茲特簡介如後: (1)1956年2月28日剖檢W-8977號母乳牛一頭,於左腎後方發現腫瘤,外被包膜,三個較大者呈品字形連接,各大如小兒頭,另有鴿蛋大小的約十餘個附於其上,切面灰白色,柔軟,為結締組織,分成大小不同的二十餘區,腫瘤中央部在剖開時見出血,局部已有變性。組織学檢查為腫瘤邊緣部分見包膜,富於血管,腫瘤細胞呈圓形,核染色頗深,胞漿極少,瘤細胞排列呈瀰漫性,無  相似文献   

5.
我国牛羊边虫及边虫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虫 (Anaplasma)又称边缘无浆体。边虫病 (Anaplasmosis)是指由边虫引起、媒介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常见的边虫病有绵羊边虫病 (Anaplasmosisovis)和牛边虫病 (Anaplasmosismarginale)。发病动物常表现为高度贫血、黄疸和进行性消瘦 ,并可导致死亡。牛羊边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 ,在我国也十分流行 ,危害甚是严重。我国对边虫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80~90年代 ,涉及病原的分离、病原形态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媒介蜱及其对病原的传播机制、病原体的保藏、免疫学诊断、防治等诸方面。1 分布绵羊边虫病除非洲和欧洲外 ,在亚洲的伊朗、…  相似文献   

6.
獸醫摘譯     
1.六氯苯(Benzene Hexachloride)用作殺虫劑(原載獸醫記錄1952年7月號)。 六氯苯,簡稱六六六,係一種優良的殺虫剂,用於医治和預防綿羊的疥癬虫病最為有効。浴劑只含0.0125%丙種(Gamma)六氯苯,浴后一次即有効;同時附着於羊毛上的六氯苯,可以保護羊隻在六星期內不受傳染。除綿羊疥癣虫病外,對於牛、猪、犬駱駝和其他家畜的疥癬虫病亦有治療的  相似文献   

7.
1949年3月末,在兩個細毛山羊繁殖場內,發現了往年在這些農場裏沒發現過的疾病。初期疾病發現於不太肥(月盈)(和其他畜羣相比較)的小牡山羊羣間。經過10——15天,疾病出現於少牝山羊羣間,然後至中等和很肥(月盈)的成年山羊,以及單獨利用的山羊間。  相似文献   

8.
一、緒言紅血球的大小,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尤其在貧血性疾病过程中,常常伴发一定的改变。观察紅血  相似文献   

9.
边虫病现在还没有证据可说明边虫病能通过冷冻精液传播。可是,由于人工授精用的种公牛来自四面八方,发生边虫病时能在牛群中传播,而且,此病也是容易诊断并可以治疗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步骤来保持“无特定(边虫)病原”状态。对所有公牛每年至少要检疫一次,血清学反应必须为阴性者才算合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  相似文献   

10.
边虫(anaplasma)又称边缘无浆体或无形体,当地牧民称山羊"黄病".边虫病(anaplasmosis)是指由边虫引起、媒介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在国外主要在除非洲和欧洲外,在亚洲的伊朗、叙利亚、伊拉邦和前苏联的中亚地区,以及印度和美国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二年四月,國營農场的牛,發現了泰氏焦虫病,經巴基廓羅斯克,國營農場間的獸醫細菌試驗室,由病畜血片檢查斷定為泰氏血液原虫病(T.annulata)。 就原虫病的專門文献中記載:「防治泰氏焦虫病,目前尚未找到特効藥,並且泰氏焦虫病可能產生百分之百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EH)(简称附红体病),又称血虫病、红皮病、黄疸性贫血、类边虫病、赤兽体病,由血液寄生生物一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奶牛边虫病53例诊治体会深圳市光明华侨畜牧场牛奶公司(518107)陈坤永笔者于1991年至1993年期间,先后诊治奶牛边虫病53例,治愈51例,淘汰1例,死亡1例。现就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奶牛边虫病发病季节为5至8月份,呈散发性,发病牛...  相似文献   

14.
对自然感染边缘边虫的16头带虫肉用母牛,用长效土霉素(20mg/kg)肌肉注射,8头注射3次,另8头注射4次,每次间隔3天。用4头边缘边虫血清学阳性的母牛不予以治疗作为对照。治疗后在130天期间,用快速卡片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检查5次,治疗牛全部变成阴性,对照牛仍为阳性。用治疗母牛治疗后120天的血液给3头摘除脾脏的小犊牛接种,接种后60天没有发生边缘边虫病。用对照母牛的血液给1头摘除脾脏的小牛接种发生了边缘边虫病,由此断定长效土霉素能治疗边缘边虫病的自然带虫者。边虫病是牛的一种立克次氏体病(Rickettsialof disease),康复动物成了这个病的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成为该病最初的传染源,用血清学的方法可以鉴定,在控制这个病中带虫者是主要的。对待个别牛群切断传染源能消灭边虫病。血清学鉴出的带虫牛,通过屠宰、口服或非肠道给予抗生素治疗,尽力消灭潜在的传染。为了消除带虫牛,可广泛利用口服或非肠道给予四环素,但由于用药时间长,剂量大,造价高,实际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的报告用浓缩土霉索(200mg/ml)有好的效果。较早的研究,对自然感染带虫牛注射长效土霉素产生了失望的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注射长效土霉素(剂量为20mg/kg,注射3次或4次,每次间隔8天)治疗自然感染牛带虫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疫苗制造及免疫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前言自Thomas在非洲阿爾及利亞地區發現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以來,許多國家相繼發現之。我國內蒙古百靈廟地區於1935年曾流行山羊的“爛肺病”,惟綿羊及其他動物則不感染,可能亦屬本病。鄺榮祿亦報告甘肅皋蘭縣於1942—1943年間曾流行此病。自1949年以來,本病在華北、西北及內蒙等地區,均有發現。據我所調查資料,受染羊羣的發病率約為19—90%,死亡率約為40—100%,造成很大的損失。  相似文献   

16.
11月26日下午,我埸一綿羊在放牧中發現先由精神不好,不吃草,四肢强拘,行走困难,后臥下,全身發抖,口吐白沫,呼吸困难經过一小时許即斃死牧地,临死前还爭扎了一陣,因当时沒有剖檢,用車將屍体拉到药房,於第二天(27日)下午三时半开始屍体剖檢,初步診断为蓖麻中毒死亡。剖檢情况如下: 斃羊营养佳良,头、四肢已發屍殭,腹壁膨脹甚剧,鼻和口流出淡紅色的血浆,肛門突出,近附並有  相似文献   

17.
(一)一般情况我院畜牧生產隊養鸡場現有种鸡三百餘隻,其中包括來航、蘆花、洛島紅、澳洲黑、九斤黄、壽光等六個品种。解放前,由於我們對養鸡場工作重視不够,管理不週,每年孵出的小鸡,雖然經常給予过锰酸鉀溶液,但仍常有白痢病發生,死於此病的,不計其數。自從1950年到現在為止,由於們我改善了飼養管理,特别是採用了餵飼酸乳的预防方法,每年孵出的雛鸡,  相似文献   

18.
无浆体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浆体病 (Anaplasmosis)是由各种无浆体 (Anaplasmaspp)(又称无形体 ,旧称边虫 )寄生于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红细胞内 ,由蜱媒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亦称无形体病 ,旧称边虫病。以发热、贫血、黄疸、衰弱和渐进性消瘦为特征。1 病原病原为无浆体 ,隶属于立克次氏体目 (Rickettsi  相似文献   

19.
自Weil氏1886年首先報告钩端螺旋體病入後,Inada氏等於1915年證实L. Icterohemorrhagiae為本病病原體,此後世界各國調查均發現有本病的存在。我國近年來對钩端螺旋體病也甚為注意,1956年锺惠瀾氏等在粤中地區發現牛、猪、犬、猫、鴨、鼠均有本病的感染,並且分出L. Autumnalis, L. Australis, L. Canicola, L. Icterohaemorrhagiae等菌株;1957年侯宗昌氏等又發現牛、猪、山羊、狗、猫中有感  相似文献   

20.
本病於1941年在澳大利亞首先由Michalka氏所發現。以後又陸續發現於德國(Godgluck, 1952),瑞典(Hjarre, 1952, Isaakson, 1952),丹麥(Larsen, Moller & Thordal-christensen, 1955),日本(Yamagiwa, 1955)和英國(Done氏等,1957)。Michalka氏曾命名為“嗜伊紅球性軟腦膜炎”,Godgluck氏又命其名為“猪嗜伊红球性腦炎”,而斯堪的拉維亞的學者們則將其命名為“猪的嗜伊紅球性腦膜腦炎”,Done氏認为以後者較妥。我們自1956年秋遷校於雅安以來,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