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圈养黑叶猴繁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叶猴(Presbyisfrancoisi)在中国仅分布在广西和贵州的狭窄地区,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所于1973年3月开始饲养1977年3月首次繁殖成功[1]。18年来共繁殖了149只(流产、早产除外),育成仔猴114只(♂54、♀60)成活率达76%;。现己在梧州市建立了黑叫猴繁殖中心饲养有80多只黑叶猴。我们系统地观察了圈养条件下黑叶猴的繁殖行为,现将结果总结如下:性周期与发情在圈养条件下,黑叶猴性成熟年龄为:雌性3.96±0.53岁,雄性5.48±0.38岁,母猴发情高潮维持2,57±0.68天,发情周期为22.5±7.93天.黑叶猴的月经初潮在2岁9月龄,但经血多不…  相似文献   

2.
动物园圈养种群的遗传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泽英 《野生动物》2004,25(4):41-42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许多物种受到野外生存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濒临灭绝,建立圈养种群是对这些濒危物种进行保护的一种有效方法。如何使圈养种群长期健康地生存下去,并能够支持将来野生种群的恢复是现代动物园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科学地对濒危珍稀物种圈养种群进行遗传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动物园冠鹤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英 《野生动物》2013,34(2):115-119
中国动物园灰冠鹤与黑冠鹤圈养种群分别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杂交冠鹤出现于1991年。根据2012年冠鹤谱系记录,截止到2012年10月31日,灰冠鹤圈养种群共有158只存活个体;黑冠鹤圈养种群共有25只存活个体;杂交冠鹤圈养种群共有34只存活个体。灰冠鹤是中国动物园圈养冠鹤种群中的优势物种,2005~2012年该种群的平均增长率λ=0.941,呈下降趋势。灰冠鹤圈养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灰冠鹤与黑冠鹤种群都是以圈养出生个体为主。灰冠鹤种群有6只建立者,5只潜在建立者。黑冠鹤种群有1只建立者,9只潜在建立者。灰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75.13%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是0.150 6。黑冠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47.5%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5,是个高度近交的种群。目前2种冠鹤的圈养种群都存在着未知性别个体过多、近亲繁殖、建立者贡献值不均衡的问题。根据种群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尽快对未知性别个体开展性别鉴定工作;为灰冠鹤种群引进新的建立者;为黑冠鹤种群中的潜在建立者提供繁殖条件,从而有效改善这2种冠鹤圈养种群的遗传现状。今后应该加强冠鹤种群的管理,避免再次出现冠鹤杂交现象,禁止杂交冠鹤参与繁殖。  相似文献   

4.
广西自治区梧州市气候特点与黑叶猴适宜生长的气候相近。黑叶猴笼舍分室内和露天活动场两部分,并在室内设有保暖槽,当气温低于10℃时启动,保持局部温度在(18±2)℃。日粮组成中树叶(食部)占29%,并一定要保证供给充足,瓜薯类占37%,精料占34%。每100g日粮中含粗蛋白10.97g,含热量0.9MJ。每天饲喂2次。老龄黑叶猴一般以原繁殖组的种猴建立小群体。应建立完整的谱系档案做好保健工作,加强老龄黑叶猴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所于1973年开始饲养黑叶猴,目前已拥有一百只猴的种群,在32年饲养中,仅发生一例疑似肿瘤病例并导致死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于泽英 《野生动物》2011,32(2):69-72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大多饲养在中国的动物园中。根据《川金丝猴国际谱系簿2009》记录,到2009年12月31日种群存活数量227只,包括野外出生个体、圈养出生个体。种群中圈养出生个体数量占主要部分,2009年占80.0%,种群的增加更多地依靠圈养出生个体数量的增加,近年种群发展出现停滞状态,种群的繁殖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主要是由于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率低于野外捕获个体的繁殖率;育龄动物中圈养出生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2 a以前,而野外捕获个体的死亡多发生在13 a以后。1 a以下幼仔的死亡原因与近亲繁殖、世代数、南北饲养地点无关。应该研究川金丝猴野外幼仔的出生、亚成体生长问题,为人工饲养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妊娠母兽的饲养管理,以解决圈养出生个体低繁殖率和高死亡率的问题,保证圈养种群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5):273-276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圈养种群天山马鹿繁殖行为的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马鹿是我国的主要茸用鹿种之一,产茸量高,生活力强,耐寒抗病,耐粗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鹿的全身都是宝,具有极高的经济和利用价值,已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对马鹿进行深入、系统的行为学研究,把近年来兴起的保护遗传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到养鹿业中,以保护马鹿的行为多样性,使我国养鹿业走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黑叶猴分布在广西的南部和贵州的北部,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观赏价值较高。柳侯公园从1963年开始饲养,数量保持在2—5只,而较大数量组织收购和饲养是1972年至1980年期间,连续八年在当地共收购409只,死亡200只,死亡率为49%,死亡绝大多数集中在从农民捕捉后至运往动物园1—3周的时间内。通过死亡病例的临床症状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谱系是种群管理的必要前提,大猩猩被列为IUCN极危物种。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始于1973年,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8只存活个体。为了更好地科学管理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对收集到的大猩猩中国区谱系及其扩展谱系进行了统计学与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平均增长率λ=0.968,呈下降趋势。种群奠基者共14只,潜在奠基者1只。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87.24%的基因多样性,无近亲繁殖情况。根据现状分析结果,中国动物园大猩猩圈养种群是一个极小的种群,该种群的发展壮大有待于加强国内自身繁殖,更有待于从国外引进个体或开启国际合作繁殖。  相似文献   

11.
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安康 《野生动物》2004,25(6):37-37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灵长类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越南及中国贵州和广西,生活于喀斯特陡峭河谷地带,食物以植物叶片为主,分布区狭窄,生境恶劣。目前贵州资源储量也只有109群946~1094只,为有效保护该物种,探索建立人工种群的方法,改善其与人的亲和程度,我们从1997年始开展黑叶猴野外人工投食驯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广西山羊饲养情况和圈养情况进行了统计,对实施圈养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并就目前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对策,以期促进该区圈养山羊工作的推进和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现状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中国动物园协会主要饲养鹤类会员单位的鹤类调查结果,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的种群数量及目前会员单位鹤类饲养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相关需求,从而提高鹤类饲养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种群。本调查于2011年8月向中国动物园协会120家会员单位发出了调查问卷,截止到2011年10月11日共收到中国动物园协会主要饲养鹤类的56家会员单位(包括动物园、野生动物园与自然保护区)的回复(回收率为46.7%)。在回复的56家单位中共饲养鹤类12种1 836只(8只杂交鹤除外)。种群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58.4%。近一半的单位认为饲养设施处于一般水平。近80%的鹤类向游客展出,并且大部分都采用成群饲养的展出方式。有85%的单位能够实现个体识别,更多的单位选择脚环和芯片标识鹤类。在人工育雏过程中,雏鹤的腿病和由于混养引起打斗而造成的外伤是存在的主要问题。疾病是造成全国圈养鹤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由于外伤造成骨折引起的死亡。各会员单位希望今后能够开展鹤类性别鉴定、人工育雏、人工授精的培训。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了8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圈养野生动物疫苗使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中国动物园协会单位中的18家动物园饲养野生动物疫苗免疫情况进行调查。受调查动物园在野生动物疫苗使用和动物种类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动物园动物现共使用18类36种疫苗,预防31种疫病。其中哺乳动物使用14类24种疫苗,预防24种疫病;禽类使用4类12种疫苗,预防7种疫病。使用范围最广的有禽流感、犬瘟热疫苗等、新城疫疫苗、猫瘟热疫苗等。共有24目58科动物接种疫苗,其中食肉动物类1目8科,食草动物类3目9科,杂食动物类2目3科,禽类18目38科。研究结果提示应加强动物园之间疫病信息交流、防疫资源的利用、疫病监测和研究,加大对动物园动物疫病的研究投入,逐步建立动物园动物统一的防疫规程。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广西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开展黑叶猴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的形式,包括模块化科普活动、科普讲座、科普微视频等,并对这3种活动形式的效果进行了简单评估。  相似文献   

16.
阐明了植物的基本种群单位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了遗传学和生态--种群统计学分析。指出用于局部水平的种群监测的最适宜基本单位有两个,即种群和生境种群。提出了专家信息系统,该系统可用监测中的信息积累、评价植物种群状态和预测种群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保护和利用天山马鹿资源,以昌吉市新疆盛华马鹿驯养繁育基地(CJ)与哈密军马场(HM)两地鹿场圈养的53头天山马鹿为研究对象(CJ,n=31;HM,n =22),8个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保持圈养天山马鹿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微卫星数据表明,8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为3~7个,共检测到37个等位基因;盛华马鹿驯养繁育基地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A=4.625,He=0.6398,Ho=0.5887,PIC=0.5851,Ne=2.8357,Fis=0.0338;哈密军马场马鹿种群为A=4.375,He=0.6888,Ho=0.6818,PIC=0.6238,Ne=3.2078,Fis=-0.0175。两地区马鹿种群没有显著偏离 Hardy-Weinberg平衡。由此可见,圈养天山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丰富,但F统计量结果表明,盛华马鹿驯养繁育基地圈养种群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因此,现阶段圈养马鹿种群的管理重点是避免近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上。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白头鹤圈养种群的统计学和遗传学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比情况、基因多样性、近交系数以及未来100 a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中国圈养白头鹤种群共有存活个体76只,分别饲养于15家单位,其中建立者的数量为16只,潜在建立者的数量为41只。圈养白头鹤种群中育龄个体充足,但幼龄个体数量不足,种群年龄结构不是很合理。白头鹤种群保留了野生个体92.9%的基因多样性,平均近亲系数为0,是一个没有任何近亲繁殖的优质种群。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白头鹤圈养种群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多数都是野外救助的个体,圈养出生数近10 a没有明显的增加。根据现状分析结果,建议将潜在建立者集中饲养在几家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单位,解决饲养中的配对等繁殖难题,完善个体标识和完成性别鉴定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白头鹤的圈养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9.
黑叶猴的人工饲养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人工饲养环境下黑叶猴繁殖生态的观察,掌握了黑叶猴的发情、交配、怀孕、分娩以及仔猴生长发育的基本情况.对黑叶猴适应南京地区生态环境,并能不断的繁衍后代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黑叶猴(Presbytis froncoisi)是我国的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部、贵州中部及重庆南部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地区。喜活动、跳跃能力强,主食树叶、野果等。近年来对黑叶猴的疾病(包括肾病)有了一些相关的报道,但有关老年性肾病方面的疾病报道不多。南宁市动物园饲养黑叶猴已有30年的历史,期间对黑叶猴的肾性疾病作了一些记录,尤其是对近年所发生的老年性肾病作了详细的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对其病因总结分析如下。1笼养生存状况1.1饲养空间南宁市动物园共有3个黑叶猴的饲养区,分别为:繁殖场、猴馆及黑叶猴馆。繁殖场及猴馆为20世纪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