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啮齿类动物进行调查,发现啮齿类动物28种,隶属7科18属,其中,鼠科和仓鼠科为群落优势类群。结果分析表明,啮齿动物的群落多样性以落叶阔叶林为最高,针阔混交林次之,针叶林最低。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春夏两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春荣 《野生动物》2007,28(4):23-28,30
通过对代表厦门5种不同生境类型的8个样地进行鸟类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目49科242种,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19.5%,占福建省鸟类总种数的44.7%。与全国鸟类组成相比,厦门鸣禽和涉禽的物种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比较5种代表性的生境鸟类多样性,农田物种多样性最丰富(Shannon-Wiener指数H′=5.549 63),但是其科属多样性却最低(G-F指数DFG=0.53568);森林生境中科属多样性最高(G-F指数DFG=0.872282),特别是科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生境(F指数DF=15.8911)。对比分析厦门市春季和夏季物种多样性显示鸟类迁徙前的春季比夏季物种丰富度高。  相似文献   

3.
达赉湖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秀梅  特喜铁  郝如义 《野生动物》2010,31(1):22-25,35
2007年3~11月,在达赉湖自然保护区4个管护站周边地区,利用样带调查,记录鸟类种类和数量,分析鸟类多样性。本次调查共记录鸟类103种,隶属于14目31科。其中,非雀形目鸟类74种,占总种类数的71.8%,雀形目鸟类29种,占总种类数的28.2%,非雀形目鸟类中尤以水禽占有较大比例,共有7目9科56种,为全部鸟类种数的54.5%,占总种类二分之一以上,反映出湖区的特点。该地区的鸟类α多样性水平较高(3.6);其中,乌兰诺尔的鸟类物种数、数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大丰麋鹿保护区冬季鸟类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彬  丁玉华  任义军 《野生动物》2010,31(4):192-196
2009年12月,2010年1月、2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7种不同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29科71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8种,占总物种数的11.3%。鸟类的季节型,以留鸟比例最大,占38.0%;鸟类的地理型以广布种鸟类最多,占42.3%。从鸟类数量来看,稀有种的种类最多,占鸟种类总数的50.7%,其留居类型以留鸟最多,占鸟类种数的38.0%;密度最大的优势种鸟类种类最少,占鸟类种数的11.3%,其季节型以冬候鸟最多。7种生境中,落叶阔叶林群落植被结构最复杂,鸟类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大,而植被结构较简单的互花米草草滩群落最小。  相似文献   

5.
2010年5月1日,笔者在陕西省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鸟类调查时于上竹保护站八匹山保护点(31°57.102(?),109°30.386(?),海拔1 390 m)观察到7只褐灰雀(Pyrrhula nipalensis)在次生落叶阔叶林中下层活动。同年8月5~11日分别在陕西省镇坪县牛头店镇红星村、上竹乡瞎马洞、八匹山和曾家镇红星村先后发现了数量4~13只不等的小群体,且以家族群觅食活动于海拔1 300~1 600 m间的落叶阔叶林带,  相似文献   

6.
2010~2011年,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固定半径样点法对春秋两季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4种22 111只次,隶属于14目34科。应用逐步向后回归模型探测春、秋两季不同景观类型与鸟类香农-维纳指数、均匀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鸟类群落在季节间发生种类结构的显著变化,不同景观类型对不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同,农田会显著减少湿地鸟类多样性,水域和沼泽对香农-维纳多样性有正效应,但是对均匀性和物种丰富度有负效应,距公路较近会减少鸟类春季的均匀性和香农-维纳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杭州植物园野生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炜  吕敏  刘锦 《野生动物》2011,32(5):277-281
2009年7月~2010年8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测法对杭州植物园所辖范围内的野生鸟类进行调查观测,共记录到鸟类9目26科94种,占浙江省鸟类种数的22.71%。其中,国家Ⅱ级保护物种1种。从留居类型看,留鸟49种,夏候鸟16种,冬候鸟24种,旅鸟5种。属古北界的有37种,占39.36%,东洋界54种,占57.45%,两界广布种3种,占3.19%,鸟类组成具有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该区鸟类多样性水平较高,从调查研究的4种生境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从高到低分别是疏林、灌丛、山林、水域。对比分析发现疏林和山林之间的物种相似性指数最高,水域和疏林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8.
2011年3—4月,在鄱阳湖区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法对当地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68种鸟类,隶属于12目27科,其中冬候鸟36种,留鸟19种,夏候鸟8种,旅鸟5种;从区系成份上看古北种38种,为优势类群,占调查到鸟类种数的55.88%;广布种、东洋种分别为22种、8种。在草洲、居民区、林地、水域沼泽4种典型生境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水域镕泽〉H’林地〉H’草洲〉H’居民区,均匀度指数E水域沼泽〉E林地〉E草洲〉E居民区;在相似性方面,K草洲一水域沼泽〉K林地.居民区〉K草洲一林地〉发;洲一居民区〉K林地一水域沼泽〉K居民区一水域沼泽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9日~6月9日,采用样方法对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区域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调查区域生境特点,将调查区划分为3个大样方,分别为恢复初期湿地(样方1)、恢复中后期湿地(样方2)以及农田(旱田,样方3)。本研究共观察到鸟类12目24科61种。该地区春季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20,其中样方2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73;样方1为0.63;样方3为0.18。多样性指数比较结果表明,进行生态恢复可以增加鸟类的群落多样性。鸟类群落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春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可为安邦河湿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洪斌  肖彬  曹阳  尹春盛 《野生动物》2012,33(4):187-190
为了加强黑龙江倭肯河保护区鸟类资源管理,2010年春季和秋季对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表明:在黑龙江倭肯河自然保护区共记录鸟类17目44科116属222种,包括雀形目鸟类98种,非雀形目鸟类124种,其中水禽75种;从区系特征上看,共有古北界鸟类148种,东洋界鸟类5种,广布种69种;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鸟类72种,占鸟类种数的32.43%,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36种,还有列入IUCN世界濒危鸟类名录的鸟类.37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鸟类37种。从物种多样性分析,本区鸟类目、科、属多样性均较高,分别为1.736,2.156,1.805;但均匀性较低,分别为为0.748,0.649,0.643。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看,保护区鸟类科的多样性指数为最高,而目的均匀性指数为最高。本研究为保护区进行鸟类资源管理及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ca)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其生存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林分等环境因子是其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分析俄罗斯与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柄息地林分等环境因子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俄罗斯境内东北虎偏爱分布于林型为红松针阔混交林、平均树高15-25 n、林龄100-149 a、郁闭度0.5-0.7、平均胸径为20-29 cm、林分蓄积量为100-120 m^3/hm^2的林分内;在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则更偏好林型为阔叶混交林、平均树高10-15 m、林龄为幼龄林和中龄林、郁闭度0.6-0.7、平均胸径为10-20 cm、林分蓄积量小于100 m^3/hm^2的林分内;俄罗斯及中国东北地区东北虎分布区林分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平均树高、林龄、平均胸径、林分蓄积量明显低于俄罗斯东北虎栖息地内的林分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郁闭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80)。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采用样线调查和样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肥市董铺水库及其临近区域不同生境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目31科8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25种;古北界鸟类45种(占51.7%),东洋种25种(占28.7%),广布种17种(占19.5%);留鸟33种(占37.9%),夏候鸟19种(占21.8%),冬候鸟21种(占24.1%),旅鸟14种(占16.1%)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生境为水库周围灌丛、树林;而指数最小者为大面积水域。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1月—2014年1月采用样线法对西昌学院北校区校园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校园鸟类57种,隶属于8目26科,优势种为黑喉红臀鹎、白鹭、[树]麻雀。其中,古北界种类17种(29.82%)、东洋界种类29种(50.88%)、广布种11种(19.30%),区系组成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留鸟40种(70.17%),冬候鸟2种(3.51%),夏候鸟8种(14.04%),旅鸟7种(12.28%);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2种,被列入国家三有动物名录的鸟类46种(其中1种被列入CITES附录Ⅱ);乔灌林生境中观察记录鸟类最多(49种),其次为疏林灌丛(33种),草丛生境中雀形目鸟类所占比例最高(84.66%)。  相似文献   

14.
2010年3月-2013年11月,结合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和全球环境基金旱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采用固定半径样点法和样线法对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调查记录鸟类14目28科79种,其中,留鸟26种,占该地区鸟类总数的32.91%;夏候鸟30种,占37.97%;旅鸟22种,占27.85%;冬候鸟1种,占1.27%。繁殖鸟(包括夏候鸟和留鸟)56种,构成了该地区鸟类的主体。在繁殖鸟中,属于古北界的鸟类有43种,占76.79%;属于东洋界的有4种,占7.14%;属于广布种的有9种,占16.07%,这反映出哈巴湖保护区鸟类具有明显的北方型特征。在4种生境中,鸟类多样性指数在灌丛与草地中最大,湖泊与河流明水区以及沼泽与草甸浅水区次之,人工乔木林最小。本次调查所见鸟类中27种为保护区新分布种,其中灰斑鸻(Pluvialis squatarola)、灰瓣蹼鹬(Phalaropus fulicarius)、反嘴鹬(Racurvirostra avosetta)、鸥嘴噪鸥(Gelochelidon nilotica)、黑背白鹊鸰(Motacilla lugens)5种鸟类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鸟类新纪录。本次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哈巴湖保护区的鸟类区系组成及各生境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24~5月15日,在黑龙江省岭峰自然保护区对春季兴安落叶松林鸟类群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鸟类36种,分属6目17科,非雀形目鸟类6科13种,雀形目鸟类11科23种。雀形目鸟类的种类最多,占总数的63.89%,这和我国北方地区鸟类组成相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春季兴安落叶松林中,鸟类垂直分层现象较为明显,林冠层和地面(或水面)鸟类多样性较高,而乔木层和灌木层鸟类丰富度较高;草本层鸟类较少。分析显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与鸟类的食物资源分布有关,而且与鸟类的求偶、领域以及防御行为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鸟类保护和森林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华秋沙鸭繁殖地生境选择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晓  王文 《野生动物》2009,30(5):255-259
中华秋沙鸭对岸边针阔混交林生境具有选择性。对岸边各生境河段出现中华秋沙鸭的频次进行卡方(Chisquare)检验,x~2值为29.424,相伴概率P〈0.001,说明在各生境河段中华秋沙鸭出现的频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中华秋沙鸭活动觅食地选择的研究,发现中华秋沙鸭利用与非利用样方各生境因子中隐蔽度(P=0.008)、乔木胸径(P=0.002)、乔木高度(P=0.000)、灌丛盖度(P=0.000)、草本盖度(P=0.006)、河段宽度(P=0.028)和距公路距离(P=0.001)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华秋沙鸭喜欢利用隐蔽度高、乔木胸径大、乔木高度较高、灌丛盖度较大、草本盖度较大、河段宽度较窄、距公路距离较远的生境。对中华秋沙鸭活动觅食地各生境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华秋沙鸭生境选择的主因子为乔木因子、水平隐蔽因子、干扰因子、地形因子、高空隐蔽因子、水因子和乔木密度因子。  相似文献   

17.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主要以昆虫为食,且多为农林害虫,为森林益鸟,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Five deer species occupy North America: caribou (3.6 x 10(6) individuals), moose (1.1 x 10(6)), white-tailed deer (28.5 x 10(6)), mule deer (5.0 x 10(6)) and wapiti (1.1 x 10(6)). Caribou characterise the north of the boreal forest and the tundra, whereas moose dominate in coniferous and mixed forests growing further south. White-tailed deer are typical of the deciduous forests of the east while mule deer replace them in the mountainous terrain of the west. Wapiti possess the smallest range, mostly adjacent to the prairies to the west. The two large obligate carnivores preying on deer show a reduced distribution: wolves are almost restricted to Canada, and cougar to the mule deer range. We determin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each species with the help of a questionnaire mailed to all jurisdictions harbouring deer. Most reports of threatened populations concerned caribou whereas many jurisdictions declared overabundance of white-tailed deer and wapiti. Hunting was allowed for all species when they abounded in a jurisdiction. Hunters harvested annually 7.0 x 10(6) deer on the continent, 87% being white-tailed deer. The two species that caused most conflicts with humans had the highest harvest rate: 16-17%. In terms of biomass, white-tailed deer and wapiti yielded the highest harvests, with 55 and 39 kg x km-2 of range,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standing biomass of deer in winter ranged between 28 kg x km-2 in Nevada to 901 kg x km-2 in Indiana. The lowest standing biomasses occurred in the boreal forest (predators), in the prairies (agriculture) and in the south-west (aridity), and the highest ones in the south-east, where only white-tailed deer is present. The current abundance of deer in North America parallels, in general, the primary production of the landscape (r2 = 0.38; P < 0.0001), but predators and human activity modify this patte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