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贺兰山林区马麝种群变动及分布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马鹿(Cervus elaphus)的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维护内蒙古贺兰山的生态平衡。于2017年11—12月,2018年4—6月、11—12月,2019年4—6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的马鹿进行调查,采用Distance R进行数据分析,估测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并对种群结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马鹿在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452(1678—3578)只,种群密度为3.705(2.539—5.048)只/km2,遇见率为1.943只/km。遇见率年际间变化不明显(F=0.12,P=0.986);混合群出现的次数最高,雄性群出现的次数最低,不同集群类型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不显著(P=0.132);雌雄比在不同季节中没有太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藏狐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7—1988年在西藏的野外调查,利用截线法,以半正态分布作为探测概率密度,估计出了整个西藏境内的藏狐种群数量。计算结果得最高分布密度达0.9175只/km~2,最低及0.003只0/km~2(每1.1—333.3km~2 有1只狐)。按此密度,以62万km~2 栖息面积计算得种群数量为3.7125±10414只(α=0.2)。本文还讨论了关于截线法用于藏狐种群数量调查的几个实际问题.如截线的布置,调查精度、栖息面积的确定等。文章最后呼吁应立即禁止猎捕藏狐、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发现小白鹭新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7日清晨,在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加格达奇林业局施业区的兴安湖拍摄到一组鹭类嬉水照片,经鉴定为小白鹭,为黑龙江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的羊草种群结构及其光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杜占池  杨宗贵 《草地学报》1999,7(3):236-244
本文报道了耕翻后自然更新的羊草种群不同密度条件下垂直结构及其光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均以种群中部最大,向上或向下皆逐渐减小。在三种密度中,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株高,茎高和叶片含水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比叶重和单株绿叶数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草原兔尾鼠分布特点是以牧草相对茂盛的区域为中心并向四周扩散避开季节河裸地。数量减少时,集中在牧草相对茂盛的区域即乌市—木垒公路以下,草站以上。草原兔尾鼠种群数量动态存在着周期性的季节波动和年际波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2003—2016年采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鄱阳湖周边三市13县72个子湖泊及周边草洲。结果表明: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5. 5±38. 5)只,其中2005年数量最多,为145只。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共在15个子湖泊记录到黑鹳,主要分布区域为鄱阳县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鄱阳县湖区黑鹳记录总数量为371只,占鄱阳湖区历年黑鹳分布数量总和的74. 6%。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呈聚集型分布,只有17. 3%的黑鹳分布在鄱阳湖区主要的候鸟保护区内。本研究表明鄱阳湖越冬黑鹳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重要的候鸟保护区范围之外,为有效地保护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建议加强黑鹳种群监测,建立健全黑鹳种群就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世界狼的分布及种群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中信 《野生动物》1997,18(3):27-27
狼的分布区在世界各国已急剧缩小,种群数量下降。一些国家已将狼列为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狍的种群数量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07年7月~2009年2月,在吉林省狍主要分区域东部长白山区,根据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长白山区的地形、地貌、林型等特征,结合走访调查,在狍的适栖面积内随机布设样带196条,每年冬季调研。对样带内狍的活动痕迹、实体进行综合分析,统计样带密度。然后用DPS 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狍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狍在长白山区种群数量2007年约为(40200.43±2725.45)只、2008年约为(41084.09±2773.61)只,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分布面积扩大。同时提出对狍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印瑞学 《野生动物》1998,19(5):17-17
花尾榛鸡在中国有两个亚种黑龙江亚种和北方亚种.黑龙江亚种雄鸟嘴黑色,头顶棕褐,额白,具短羽冠:上体大都棕黄,杂以栗褐色细横斑;两颊白色,额,颊及颈侧的白色相联而成一显著纵白带.下背及尾上覆羽转为棕灰.外侧尾羽花斑状,并具有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喉黑色:叫何人叫一,匕斯分激B华中油物保护_卜要八八h人八山卜J题.这块。叫卜小h些领「Z;司三件I以打’钱以淡薄.上大。人周到问州不扣‘卜作的重告性和紧出件卜Z的除广林仆门‘一人*JI”环状而又U天h什Z命11R】L舒城等地,人见外人抓计地巾和生、吸门收5一管部]1公。讲计人_H的以…  相似文献   

12.
1999-2002年陕西省对秦岭的大熊猫开展了全面的专业性的第三次调查,结合2005年凤县的专项调查,应用“3S”技术,对其种群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可划分为6个局域种群,提出了陕西大熊猫局域种群的观点,探讨了秦岭大熊猫局域种群的形成因素、种群的数量分布特征及动态,为陕西省有效保护大熊猫及栖息地、合理布设保护区、选择巡护监测重点区域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陈永春  肖林  李学友 《野生动物》2013,34(5):253-255,306
中华鬣羚是CITES附录I物种,已被IUCN列为近危种,是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内鲜有鬣羚种群数量的报道。2011年10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白马雪山鬣羚的数量进行调查,共在白马雪山叶日片区布设9条样线总计48.3 km。研究表明,叶日片区为鬣羚的理想栖息地,区内鬣羚种群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58±1.25头/km~2,整个叶日片区约有鬣羚140头,80%的置信区间为72~208头。本研究还发现,鬣羚在叶日片区内具有来自狼等肉食动物的捕食风险。在生境选择上,鬣羚偏好利用高山栎林带,样线调查中鬣羚的主要粪堆(76%,n=251)都分布于高山栎林生境内。该类生境的特点为高郁闭度和高隐蔽性,鬣羚的这种选择模式可能是为了躲避捕食者。研究区内,鬣羚与高山麝、毛冠鹿、中华斑羚、岩羊和水鹿等具有生态位重叠,这些有蹄类动物在生存环境严酷的高海拔地区的竞争及共存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牡丹江市周边农田中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造成危害的主要害鼠种类及其生活习性,于2010年3-11月通过实地考察,利用夹日法、挖洞法、水灌烟熏法采集标本,结果表明,农田啮齿动物7种,隶属3目5科7属,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主要优势种;啮齿动物的密度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10月;黑线姬鼠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对农田危害最为严重,且有贮食行为。根据调查情况对害鼠提出防治措施,为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展草地畜牧业潜力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草地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林区草地畜牧业的潜力较大,但该地区草地资源和利用不均衡,有的草地严重超载,造成草场退化;而有此可利用草地尚未被充分利用,本文着重对充分利用的区域和自然条件优势及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林区畜牧业,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的潜力和对策,进行了切实可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东北虎的几种群数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8.
草地有毒植物狼毒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邢福  宋日 《草业科学》2002,19(1):16-19
狼毒为瑞香科根颈型多年生有毒植物。依据株丛枝条数量多少将狼毒株丛划分为3个级别即I级株丛、Ⅱ级株丛和Ⅲ级株丛。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取样,运用扩散系数作为聚集强度的测度指标,并进行泊阿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X^2拟合检验;运用Greig-Smith的成对样方方差法绘制格局分析图,研究了糙隐子草草原3个放牧演替阶段的狼毒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规模。结果表明:在重牧、过牧、极牧阶段狼毒种群I级株丛均为聚集分布,Ⅱ级、Ⅲ级株丛均为随机分布;重牧、过牧阶段狼毒种群总体呈聚集分布,而在极牧阶段则为随机分布。放牧扰动对狼毒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规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预测模型(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建立一适合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中,短期预测的数学模型,经过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获得了种群绝对数量,相对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参数,在关联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X^(1)1(k+1)=「2.1+1.27X^(1)2(k+1)」e^0.06k和X^(1)1(k+1)=「26+5.8X^(1)2(k+1)」e^0.14k两个灰色系统模型,前者以第一主害期种群壮龄比作为影响因子预测当年第二主害期种群密度预测下年第  相似文献   

20.
2013年至2015年冬季,综合运用动物生态调查技术、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等研究技术,研究了内蒙古根河地区驼鹿(Alces alces)冬季采食生境选择和卧息生境选择。研究结果:内蒙古根河地区冬季驼鹿采食生境选择与距针叶林距离、距道路距离、隐蔽级、距工矿距离呈负相关;与距农田距离、桦丰富度呈正相关;驼鹿冬季采食生境选择的概率模型为:P=e^z/(1+e^z),其中z=-0. 401-0. 423×距针叶林距离-0. 513×距道路距离-0. 564×距工矿距离+1. 405×距农田距离-0. 420×隐蔽级+0. 553×桦,e为自然数。内蒙古根河地区驼鹿卧息地选择与距河流距离、郁闭度呈负相关,而距阔叶林距离、距农田距离呈正相关。驼鹿冬季卧息生境选择概率模型为:P=e^z/(1+e^z),其中z=-2. 068-0. 757×距河流距离+0. 929×距阔叶林距离+0. 731×距农田距离-0. 574×郁闭度,e为自然数。由于影响驼鹿冬季采食行为和卧息行为的驱动因子及其表达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导致其采食生境与卧息生境选择的因子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