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海南农村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种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已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海南农业种植状况、种植污染排放情况、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省情,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种植的污染防治对策,对促进海南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晚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水稻需肥规律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对比测土配方施肥效果,验证和优化肥料配方,为配方设计和施肥指导提供依据,为配方设计和施肥指导提供依据,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既节约生产成本又提高产量,还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通过科学施肥,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减少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降低农药造成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3.
褐土区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及其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过量氮磷化肥投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了解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是降低地下水污染的基础。基于田间调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褐土区氮磷的盈余状况,阐明该区农田土壤氮磷的盈余变化、淋溶特征;评价田间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褐土区关中平原过量施氮的土壤达到83%以上,大量土壤硝态氮已经迁移到100cm土层以下,15%的水井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超过10 mg·L~(-1)(WHO饮用水标准);80%耕层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已超过20mg·kg-1,富磷土壤已出现可溶性磷素向耕层以下迁移的现象。氮肥和磷肥的投入量、氮磷吸收量和土壤氮磷残留量之间存在着3个发展阶段:环境友好-资源高效阶段、环境低风险-资源低效阶段和环境有害-资源无效阶段。与当地常规水肥投入量相比,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化肥减量、降低灌溉量、施用生物炭或秸秆还田都可以降低氮磷淋失量;其中化肥减量、降低灌溉可显著降低氮磷的淋失,其次是施用生物炭和秸秆。施用秸秆条件下,阻控硝态氮淋失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高、土壤硝化势降低或反硝化势升高有关。此外,需要关注褐土区粮果复合系统中土壤氮磷淋溶的环境效应、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溯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柑橘氮磷钾肥用量及减施潜力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明确我国柑橘主产区氮、磷、钾肥施用现状,为评估化肥减施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走访,调查湖南、江西、湖北、广西、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共9个省份2458户柑橘园单产水平及肥料施用现状。【结果】调查区柑橘权重平均单产为26480 kg/hm2,总体属于偏低水平。柑橘园氮、磷、钾肥年平均用量分别为494、364和397 kg/hm2,比例为1∶0.74∶0.80;99.2%的柑橘园施用化肥,仅47.8%的柑橘园施用有机肥,年均有机氮、磷、钾养分仅占总施用量的9.58%、19.6%和6.24%,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文献统计得出的柑橘建议施肥量推算,我国柑橘氮、磷、钾肥过量施用面积占比分别为57.3%、76.6%、69.1%,氮、磷、钾肥纯养分量分别过量36.2万吨、42.5万吨、35.5万吨,减施潜力分别为28.3%、48.2%和29.0%,其中以磷肥过量比例最高、减施潜力最大,以福建产区和柚类氮、磷、钾过量施用面积比例、过量投入量和减施潜力最大。【结论】我国柑橘平均单产水平偏低,氮、磷、钾肥过量施用严重,减施潜力大。  相似文献   

5.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6.
根据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关于种植业中的化肥、农药减量防控示范工程和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有关要求,于2018年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冲口蔬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早(中)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水田茬地免耕、少耕同步深施基肥机插秧技术示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引进先进的机械配套设备用于水田茬地免耕、少耕同步深施基肥机插秧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劳动用工和生产成本,促进水稻生产绿色高效。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个别指标计算时基础数据获取难度大的问题,该研究充分考虑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形成及调控全过程因素,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更易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参数、应用韦伯-费希纳定律克服个别风险指标过大的问题,给定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指标计算方法,评估了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并提出了三峡库区县域单元的纵向和横向污染治理清单。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各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总体处于中风险,库区内湖北省夷陵区、重庆市南岸区风险值最高,其次是重庆市大渡口区、沙坪坝区等市辖区、巫溪县以及湖北省兴山县和秭归区,之后是开州区、万州区、丰都县、云阳县等区域;化肥强度指数、畜禽养殖强度指数、降雨侵蚀指数、环保投资指数是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主要影响指标;三峡库区各县域化肥强度指数以及畜禽养殖强度指数风险值之和占总压力指数风险值的比例平均为79%,巫溪县、巴东县、巫山县甚至达到90%;重庆市南岸区、大渡口区以及湖北省各县域化肥施用强度较高,建议开展茶果树施肥技术提升,畜禽养殖强度相对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重庆市云阳县、开州区、巫溪县、巫山县以及湖北省各县区,建议更多开展猪和羊畜禽废污处理能力提升,此外还应加大环保投入以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从纵向管控来看,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以南岸区和夷陵区为优先管控区域,河流水质优先治理区域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以及湖北省的各县区,从横向管控来看,大部分县域的主要污染防控因素为化肥减量和畜禽养殖治理,其中三峡库区上游和下游地区应当更多关注化肥减量,中游则更多关注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控,该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政策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环太湖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跟踪监测东太湖水环境质量基础上,对苏州环太湖15个乡镇或街道农业面源污染源进行面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综合国内外尤其是太湖地区研究成果,进行农业面源污染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东太湖水域TN、TP、CODMn和Chl-a的平均值分别为0.817mg·L-1、0.074mg·L-1、4.054mg·L-1和0.0176mg·L-1,属轻度富营养化湖泊,其中,TP可能是蓝藻爆发的限制因子;各类污染源对苏州环太湖农业面源污染贡献大小依次为:生活污水>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禽养殖业。本研究提出了苏州环太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为实现我国制定的2010年太湖达中等营养水平及主要出入湖河流达到GB3838—88中Ⅱ类水质的保护目标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及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产业发展实践过程中,面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由于随机性较强且排放位置不固定、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综合质量与整体效率有较大影响。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肥料的过度使用以及禽畜大规模养殖造成的排污过量等。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成因及主要来源,探讨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防控技术及措施,以期能够获得较好的防控效果,确保农业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计划,大力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制定和完善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标准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加强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示范体系,逐步形成完善的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体系;依靠法制,强化对农药使用过程的管理;能有效解决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1.
分析洹河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现状,针对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特点提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生态养殖、推广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等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控制化肥过量施用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年来由于盲目、过量施用化肥、施肥结构的不合理等,不仅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资源浪费,农业环境污染,而且还增加生产成本,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致使农民增收缓慢。本文通过对安阳市耕地化肥施用情况的深入调研,论述了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控制化肥过量施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农户的施肥行为对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结合当地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和水土流失发生机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农户的施肥行为。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农户对过量施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偏向于将有机肥施在土地质量较差的耕地上;农户在确定农作物施肥量时主要是凭自己的经验。2013—2015年三峡库区农户化肥使用量增加幅度较大,原因主要是土壤肥力下降和化肥肥效低;使用有机肥和化肥的农户,化肥用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已认识到过量施肥危害性的农户,化肥使用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揭示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时空演变规律,探究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的脱钩关系,为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和粮食单产分别描述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状况,利用空间分析法和脱钩模型揭示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耕地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脱钩关系。[结果] ①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化肥、农药生产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②2009—2019年洞庭湖平原粮食单产呈现出倒U形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③洞庭湖平原粮食单产与化肥农药施用强度的脱钩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为波动期(2009—2013年),第二阶段为强脱钩期(2014—2015年),第三阶段为弱负脱钩和衰退脱钩期(2016—2019年); ④洞庭湖平原农业生产与耕地面源污染的脱钩关系在县级空间尺度上逐渐呈现出较高的趋同性和聚集特征。[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耕地面源污染源头防治,并采取多种举措提高粮食单产,最终实现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的强脱钩。  相似文献   

16.
对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农业污染和农户经营行为的关系,主要有农药过量喷施导致农业污染、化肥过量施用导致农业污染、农膜过度使用导致农业污染等几个方面。可以认为,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氮肥、磷肥等化学肥料,而使用有机肥的用量非常低,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地肥力不足。因此,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妥善处理好农业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为满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际需要,在GIS支持下,以主要农业面源污染物分析为基础,对新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投入密度超过400 kg/hm2的地区有20个,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河、玛纳斯河、伊犁河流域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药面源污染区域的分布与化肥面源污染分布基本相同,从农药投入密度来看,超过3 kg/hm2的地区有18个;畜牧粪尿排泄密度超过30 kg/hm2的地区有13个,畜牧养殖污染从程度上来说北疆地区明显要大于南疆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污染中风蚀占89.32%,水蚀仅占10.68%。对新疆地区面源污染进行聚类分析表明,I类区域属于重污染区域,Ⅱ类区域属于农资类污染区,Ⅲ类区域属于畜牧污染型重污染区域,Ⅳ类地区为轻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农作物种植中普遍存在过量施用化肥的现象,农作物在吸收完化肥之后,过量的化肥就会流失在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因过量使用化肥,氮磷流失造成的环境污染面积日益增长,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中施用的化肥量及化肥种类也不同。因此,氮磷流失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从不同水稻种植模式出发,探究其对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红壤坡地减氮控磷对玉米产量和径流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坡地氮磷流失是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以湖南省湘阴县红壤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玉米减量施肥对产量、化肥利用率和氮磷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常规施肥量在减少20%范围内对玉米产量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但达到30%时玉米表现减产。减量施肥不仅一定程度提高NP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而且降低土壤NP流失量。氮的径流量减少了12.54%~28.68%,磷减少了1.3%~30.1%。在各种减量施肥处理中,以控释肥减氮处理效果最佳,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各种化肥农药是提升土地产出的重要催化剂,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随之而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农业面源污染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首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做了相应的阐述;其次,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