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在分析了龙岩新罗区龙津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对策和建议,以期根治该流域的水土流失,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龙岩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下游漳州、厦门水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水系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从’98洪灾看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别代表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的湖南、江西两省90年代初已相继宣布消灭了宜林荒山,但90年代以后“两湖”依然洪水频发,其主要原因是,两省水土流失总面积虽有所减少,而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却进一步加剧,由于开发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与由于林种结构、林龄结构及造林方式不合理造成的林地水土流失均十分严重。50年代以来,两省每年输入“两湖”的泥沙量基本稳定不变,主要是中上游塘、坝、库、堰等水利水保工程拦蓄的结果,为此付出的代价沉重,江西省平均每年损失库容1047万m3,湖南省大中小型水库平均每年仅拦蓄悬移质泥沙686万t。“两湖”流域中上游推移质泥沙数量巨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水土流失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针对两湖流域洪水频发,灾害日趋严重的问题,提出了两湖流域水土流失5大特点及其防治对策,为区域水流失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开发进程的加快,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分析了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引起水土流失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提出了珠江三角洲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千岛湖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岛湖流域地貌类型复杂,山高坡陡,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剧烈,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植,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淤积水库,河道,然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水土流失的特征,需从普及水土保持科技知识,编制水土保持,了开发建设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植被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7.
花岗岩母质土壤区在洞庭湖流域广泛分布,由于内在机理及洞庭湖流域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人地关系状况,使这一类土壤区成为洞庭湖流域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之一,产生严重的环境、社会、经济后果.花岗岩分布区地形陡峭,风化速度快,风化层深厚,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水土流失的时序特征与风化层各层的特性紧密相关.为了科学治理,首次尝试对湿润区花岗岩水土流失区进行区域界定并作了类噜型区划分.在防治方面提出树立全新的农林发展观,以流域经济区为单位进行用地结构调整,同时提高治理水土流失的科学性,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湖南省“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湖南省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卫星遥感资料,湘、资、沅、澧等四水中上游山丘区侵蚀面积占全省侵蚀面积的71.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矿山乱挖滥采及新建、扩建工程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植树造林,调整林种结构,对坡耕地进行改造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重点治理,是防治“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太行山区水土汉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二龙山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11678 2hm2 ,其中强度侵蚀面积 2 12 1 5hm2 ,极强度侵蚀面积为 60 9 9hm2 。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植被、降雨以及人口等特点 ,将二龙山流域分为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微度水蚀区、丘陵台地农牧密集强度侵蚀区、矿脉沿线冶炼工程影响区、冲积平原景观旅游区等 4个侵蚀区域。分析了各区水土流失状况 ,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金国  郭志永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1):305-306,309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湖区湿地面积2698km2,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鄱阳湖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分析了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赣州市水土流失态势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永森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81-84,114
分析了赣州市60年代以来水土流失面积由上升至1988年后逐渐下降,而强度以上程度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流失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及其成因,相应提出对水土保持要有更深层更全面的认识;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力度;要得到各级领导、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要集中人力、财力,以点带面主攻强度以上流失地区治理。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平原冲积性菜园土壤养分径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位大田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作物类型及不同施肥结构对菜园土壤养分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菜园土壤养分径流损失以氮为主,磷、钾素相对较少。从氮素形态看,以硝态N为主,铵态N较少。就淋失速度而言,硝态N最快,磷素次之,铵态N和钾素较慢且有一定的持续性。种植辣椒作物,由于施肥量大于南瓜,N、P养分的淋失显著高于南瓜地。当地菜农习惯施肥(CK2)和单施化肥处理(NPK),在辣椒生育前期,N、P养分的淋失较其他处理严重。施用有机肥料,特别是饼肥,作物生育后期水溶性总N和硝态N的淋失大于其他处理。不施肥处理,也存在着N、P养分的损失,且数量较大,在生产实践中应加强土壤养分资源的管理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抚河历史洪水位流量关系及大断面等水文情势分析,发现水文情势变化与水充失有着较的联系。水文情势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相同流量状况下,水拉抬高;(2)洪峰时间滞后或提前。而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是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分析表明李家渡水文站测流断面河床自1982年至今,最大淤积达1m以上,断面平均淤积在0.8m临川市以上的河床已抬高2-3m,最高的达4m之多。可见水土流失是导致洪水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已成为聊城市风沙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它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且阻碍了风沙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聊城市风沙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滨沙地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沙地。研究采用经过筛选的土壤转换函数(PTFs)比较分析了鄱阳湖滨沙地4种主要植被类型(刺槐、湿地松、蔓荆子和自然荒草地植被)土壤的有效持水量,旨在为南方湖滨沙地生态植被恢复提供土壤水分评价方法参考,也为更好地评价不同植被类型的沙地生态恢复模式效应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通过统计检验,Rawls模型的ME和RMSE值分别为0.005 8,0.001 0,显示其较Saxton模型、Batjes模型、Minasny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准确度,更适合于鄱阳湖滨沙地土壤水分特征估算分析;经过测定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田间持水量依次为湿地松 > 蔓荆子 > 刺槐 > 荒草地;Rawls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萎系数依次为刺槐 > 湿地松 > 蔓荆子 > 荒草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依次为湿地松 > 蔓荆子 > 刺槐 > 荒草地。  相似文献   

17.
二龙湖流域面积3676.00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达1453.72 km^2,建库50多年间流入二龙山水库库区泥沙总量10101.09万t,造成库容损失8015万m^3。由于上游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已严重威胁到四平市人民的生产生活水源安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主要载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了广东省南雄县紫色砂页岩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分析了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特点及危害。并在总结治理经验和分析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泥沙沉积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洞庭湖是一个吞吐型的过水湖泊,其泥沙沉积量大,1951~1983年累计沉积泥沙约48.07亿t,年平均沉积1.5亿t。泥沙沉积于汛期,多为长江冲积物。严重的泥沙淤积,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十分强烈。泥沙沉积灾害发生在湖区,突出表现为洪涝、土壤潜育化和血吸虫感染。侵蚀灾害发生在山丘区,它导致土壤退化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加剧。加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和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体系建设,提高人均产值,消除或减轻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从根本上控制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