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家沟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的灰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王家沟流域为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和关联度分析法,对反映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指标的代表值-人均年纯收入与农、林、牧、副业各业的产值进行了灰色关闻分析,指出了流域农林牧副各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发展的主导产业,为深流域治理一发,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结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将对其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本文论述了小流域治理中结构调整合理性的分析方法和评判原则,并以此分析评价了五条典型小流域结构变革的效应及合理性,表明治理前后总产值总增量中劳动结构效应占—10.41%,土地结构效应占35.8%,流域内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林牧副各业同步协调发展,当地粮食、“三料”、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说明流域经济结构调整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北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忻州市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模式、防治技术、土地结构调整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期寻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的最优配置方案。北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从立体防护角度出发,布设"五道防线",经过4 a综合治理,年径流量只有11.87万m3,输沙量只有2.44万t,分别占未治理前平均径流量、输沙量的42%和18.6%,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达到了非常好的水土保持防治效果,为今后小流域治理中防护体系建设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家沟流域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对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各地类土壤侵蚀情况,农、林、牧、果各业生产投入产出等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阜新县大凌河流域于1993年被列为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经过5年综合治理,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18km3,其中:修建水平梯田2916hm2、坡式梯田1256hm2,营造水土保持林4266hm2、经济林1405hm2,治理牧场3635h...  相似文献   

6.
利用官兴岔流域2001年IKONOS卫星数据资料,对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进行普查,并与1982年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初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了小流域治理的成果,评估流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为“3S”新技术在水土保持成果调查工作中的应用做了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农林牧副各业进行规划, 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其目的是确定小流域的生产发展方向, 以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土地生产力, 充分发挥小流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立一个人工控制的、合理、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8.
榆林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沟流域的综合治理,把保持水土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土地利用率提高42.3%,林草面积提高24.8%,新增基本农田1475hm^2,人均产粮由203kg,提高到379kg,人均年经济收入提高5.6倍。1956年 ̄1996年,流域内各项治理措施共减(拦)洪2842.5万m^3,占总来洪量的59.5%,其中治坡措施占10.5%,治沟措施占49%,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丘陵区燕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燕沟小流域为对象,采用农村社会调查和统计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以来流域经济特征的变化,阐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农村发展的主要影响.结果湿示,流域农村各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不变价)分别由2000年的803万元和1 230元提高到2005年的1 069万元和1 855元,表征产业结构多样性的香农指数也相应的由1.110增加到1.126.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和贫困指数等计算结果表明流域农民生活状况和收入分配明显得到改善.研究表明通过积极的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调整,基本上建立了适合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自然特点的特色产业链条,产业结构也由原来单一的种植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演变,小流域综合治理使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0.
燕儿沟流域水保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示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作为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燕儿沟流域在水土保持技术措施配置中,坚持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方略,贯彻强化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草)的指导思想,强调降雨就近拦蓄,合理利用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取得最大效益.同时,在配置实施过程中兼顾退耕与基本农田建设同步,发展粮食与水土保持同步的主导思想,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的合理模式,并取得了可喜成效.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评价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该依据系统科学的思想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特征,建立了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和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据此对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5条流域的治理效益作了综合评价和分析,为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等,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治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据此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以获取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清水河流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和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4.
秦牡河小流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依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运用生物、工程措施,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建成了"五大工程体系"。目前,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协调发展,生态农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流域建设成效显著。介绍了秦牡河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草仔坝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了各业对小流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研究了其发展态势,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经济发展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不同经济类型区土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整理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特别是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目标不同。采用文献综合法和归纳分析法,在对土地整理目标的区域配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阐明了不同区域土地整理所服务的目标和重点:都市发达圈服务于重庆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结合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强农地整理和非农建设用地整理;渝西经济走廊服务于重庆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强调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和中心村建设及工矿用地复垦;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服务于重庆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强调生态退耕和低效林、园和牧草地整理,并结合流域治理,复垦灾毁废弃地,改造中低产田土。  相似文献   

17.
干旱草原类型区在我国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其主要特点是干旱,风沙,水土流失,地广人稀。如何在这类地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促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但以往还没有一个较成熟的办法。党家小水流域经过5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根据本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和科学地用洪用沙,发展聚流型农业,取得十分显的效果,为干旱草原类型区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18.
纵观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历程,最根本的经验是:以大小流域、不同涉农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和特定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各项治理措施优化整合,时空上穿插进行,以发挥群体效益。本文介绍了全省各地的一些水土保持治理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19.
端正沟梁村综合治理试验基点为辽宁省“一二三工程”第三期工程基点。几年来栽植水土保持林100.3hm2,种草33.3hm2,加上原有林地面积597.1hm2,现在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2%。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6.2hm2, 加上原有治理面积643.8hm2,现在治理程度达80%。据调查该村1990年人均收入450元,1995年猛增到1200元/人,提高 了166.7%,人均占有粮食由1990年的 263kg增加到1995年的500kg,提高了90.1%.经过5年综合治理,使流域内人均收入每年以 33.3%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粮食每年以18%的速度递增。小流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以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为数据基础,采用RS/GIS技术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景观基质的不同,可将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1982—1990年以草地为主,1990—2002年以耕地为主和2002—2008年以林地为主;(2)近30a来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面积大幅度增长,坡耕地面积减少和果园面积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布局来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