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皇甫川是黄河中游的一条多沙支流,也是黄河主要粗沙产区之一。1983年皇甫川流域列为全国重点治理区后,准格尔旗开展治理的一期工程开展38条小流域,通过十年综合治理,累计保存治理面积750.7km2,治理程度达73.8%;人均产粮由326kg提高到526kg,人均收入由116元提高到557元;总产值由1982年的1361.1万元增加到6385万元;土地生产率由每平方公里1.71万元提高到7.75万元;可增加环境容量6.3人/km2据测算,重点治理区的蓄水效益达73%,减沙率为70.6%。  相似文献   

2.
张家沟小流域水保林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森林各生态指标的评价,计算得出张家沟流域在1983-1992年10年间所种植的256.63hm^2水保林,到1993年为止共取得的潜在经济价值1556.6万元,约为直接价值的8.59倍,从而阐明了森林潜在经济价值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南一期长防林碳汇量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南省长防林效益定位监测站为基础,在全省一期长防林内根据不同的地质、土壤及不同的林分类型分别设立固定样地和半固定样地,通过定位研究和面上调查.对湖南一期长防林碳汇量及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1991~2002年湖南一期长防林总碳汇量约为1012.86万t;湖南一期长防林生态经济总价值约150.16亿元/a,其中直接经济价值约4.96亿元/a,占总价值3.3%,间接经济价值约145.2亿元/a,占总价值96.7%。  相似文献   

4.
大山沟流域地处秦安县南部城郊,流域总面积11.88km2,是县城及周边村镇的重要水源地。经过2006~2008年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态清洁为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布局思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9.2%,林草覆盖率达到44.2%,年均减少地表径流12.1万m3,减少土壤流失6.9万t。文章介绍了大山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45-46
<正>拜泉县从1986年开始实施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再生资源的增值与开发利用相协调,全县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能力均大幅度提高.1996年粮豆薯总产、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7.9亿kg、11.2亿元、8792万元和2160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2倍、1.5倍、7.2倍和6.4倍.全县56%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治理,生态环境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治理后的坡耕地径流减少37%,泥沙流失量减少50%,全县森林覆被率由12.7%提高到20.2%.拜泉县1991年重新跻身于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行列,先后被授予全国水上保持和全国造林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还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拜泉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研究”成果1995年7月经技术鉴定,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  相似文献   

6.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hm2/cap,生态赤字0.0984hm2/cap;退耕还林工程一期结束后(2007年)生态足迹1.0188hm2/cap.生态承载力1.2703hm2/cap,生态盈余0.2515hm2/cap,说明退耕还林丁程的实施已见成效;同时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实施前后3个自然村生态足迹顺序并未发生变化,这与其区位特征一致。根据该流域及其3个自然村的发展特点,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应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  相似文献   

7.
安塞县纸坊沟小流域通过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1983年的1:0.3:0.5调整到1990年的1:0.98:1.2,使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扭转了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4万t/km2减少为6500t/km~2,粮食产量达2175~3225kg/hm~2,人均产粮由420.2kg提高到601.5kg,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667元。该文以纸坊沟为例,论述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结构和功能及实施途径,提出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要求达到的指标,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进一步治理开发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区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系指满足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态势,包含了3个层次的内容,具有3个重要特征。依据黄土丘陵区流域发展现状,农业生态经济安全状况可以划分为4个等级:安全、亚安全、不安全、极端不安全,大部分流域处于亚安全或不安全态势;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分析了系统在亚安全态势下的具体表现。针对系统亚安全或不安全态势下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安全预警系统.及时调整系统外物、能输入。  相似文献   

9.
燕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沟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经过3a建设,进行了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综合治理,培育了高效农副型、农果复合型和林牧复合型3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示范推广了基本农田稳产高产、乔灌草混交和小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3项技术,使燕沟流域治理度达到了49.4%,监测减沙效益达到72%,粮食潜力实现率提高了16~31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加了740元。  相似文献   

10.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林草植被覆盖率由1983年的7.2%提高到2003年的19.9%,水土流失面积曲原来的10.8万km^2减少到9.3万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保存面积达到4.75万km^2,治理度达到44%。2003年减少土壤流失1.1l亿t,比1983年降低24%,其中减少入黄泥沙0.9亿t。今后要把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导入“以大流域为规划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新的发展轨道。介绍了20年来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经验,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主攻方向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洛阳市龙门西山流域经过4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出现了优美和谐的生态局面,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17 km2,水保措施年拦蓄地表径流108万m3、拦截泥沙14.9万t。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 900元提高到目前的3 064元。其主要做法是:科学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多方筹资,利用公司化运作模式搞好水土保持,建立常设机构强化工程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2.
以长河流域2005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然后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5年,耕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逐渐增加,林地、草地、水域先增后减;耕地主要向草地、建设用地转移,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草地的转移。(2)2005-2015年长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一直减少,其生态服务价值由2005年的3 509万元减少到2015年的3 485万元,减少了24万元;水源涵养、娱乐文化、原材料单项功能生态服务价值有所增加,其他6项单价功能生态服务价值减少;长河流域所采用的价值系数缺乏弹性,适合长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其生态服务价值估算结果可信。(3)2005-2015年长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持续减少,2005-2010年净减少了6.28万元,2010-2015年净减少了19.38万元。  相似文献   

13.
依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调查、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在这20余年中呈增长态势,分别于1991年、1998年、2003年达到峰值点.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值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的果业和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基于退耕背景下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演变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演变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借鉴已有研究结果,建立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评价的多边形综合指标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998-2008年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演变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综合生态位显著提高,系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也随之变化。依据系统综合生态位发展曲线,目前农业资源和经济效益是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协调产业与资源关系,有望进一步推动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资溪县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项目工程同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的战略决策相结合,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全县经过10多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项目建设,封禁治理面积累计达11882hm^2,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71%提高到83%以上,年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7.5万t减少到4.3万t。  相似文献   

16.
通过航空像片解译,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分析了比利时中部黄土区Ganspoel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和转移概率矩阵模型被用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图被输出,研究结果显示,从40年代到80年代,研究区域草地增加,农田面积减少,森林面积从1947年到1969年增加,从1969年到1986年减少,从1947年到1969年,研究区域49%的面积土利用发生了变化,从1969年到1986年,36%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在研究时段内,景观更趋破碎化,土地利用的变化已引起了侵蚀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海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其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长岛县是一个海岛县,水土流失特殊,危害严重,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经过50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和规模开发,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0.5%提高到5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4%,地表径流拦蓄率8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农民人均纯收入3309元,全县人均存在1.8万元。基本经验与做法是:领导重视,建立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宣传教育,全面增强干部群众的国策意识;政策激励,调动建设水保生态的积极性;搞好规划,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水平;强化监督管理,巩固和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效及其提高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塞纸坊沟流域为例,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系统中农田、人工林草地、畜牧业子系统能量投入与产出,指出提高本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效的途径在于:1.加强水土流失综合,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2.改变广种薄收习惯,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3.合理增加投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9.
呼斯太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期为 8年 ( 1994~ 2 0 0 1年 ) ,总投资 85 0 0万元 ,将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 0 2 7km2 。截至 1999年底 ,6年共完成治理面积 2 3 5km2 ,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 ,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 4%提高到 72 9%,土地利用率由 3 2 %提高到 82 0 %,植被覆盖度由 2 5 %提高到 72 %,土地生产力由 1741元 /hm2 增加到 3 75 0元 /hm2 ,人均收入由 62 8元增加到 2 485元 ,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采用3S技术,根据1:250000地形图生成DEM,确定出大沽夹河流域的边界,以烟台市1986年、1992年和2000的ETM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分析了1986-1992年和1992~2000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建立了两个时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1986-1992年间,果园和居民地分别增加了14286.99hm^2和5363.63hm^2,仅农村居民地与城镇分别增加了100%和138.10%。其中,由农田转化为果园的面积最大,为10754.35hm^2,占果园增加量的75.27%,而居民地主要由果园和农田转化而来,其中842.40hm^2是由果园转化而来,4093.14hm^2是由农田转化而来,分别占居民地增加量的15.71%和76.31%;与此同时,农田和有林地的面积却分别减少了14108.46hm^2和9383.13hm^2,分别主要转化为果园、有林地和农田,仅水浇地就比1986年减少了23%。1992-2000年间,果园的增幅比1986-1992年间增大,居民的增幅降低,有林地的减幅却比1986~1992年间明显增大,减少了25.54%。两个时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分别呈线性回归关系和对数回归关系,1986-1992年这一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与降雨量的变化是同向的,而1992-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的需求降低,有利于径流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