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流域内降雨及水泥沙资料,对新疆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类型较为复杂,主要侵蚀类型有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及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人为加速侵蚀,尤以水力侵蚀为主。该流域水蚀的特征是冰川融雪水侵蚀的存在,流域蚀产沙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海拔为800 ̄1400m,植被较差,是该流域主要产沙区,在时间上亦表现出相  相似文献   

2.
神府—东胜矿区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蚀水蚀交互作用是风蚀水蚀交错带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以神府-东胜矿区为研究范围,讨论了风蚀水蚀交互作用的时间分布规律和全矿区,小流域及坡面3种空间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讨论了风蚀水蚀交互作用与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不同地层侵蚀产沙量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特征,尤其是不同产沙地层对流域侵蚀产沙量的影响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以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为例,结合4年的观测资料,按地层层位,颗粒组成,岩性特性等侵蚀产沙地层分为4类,并通过抗冲抗蚀,崩解试验等进行了产沙能力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等粒长对比分析法建立了六道沟小流域不同产沙地层的相对产沙量数学模型,计算得出老黄土3(L3),老黄土2(L2),新黄土(L1),风成沙(S)的相对侵蚀沙量比例为1:5.8:5.4:4.3,而反应侵蚀产沙能力的侵蚀模数比为1:1.5:5.1:4.0.  相似文献   

4.
治理小流域侵蚀产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分析了治理小流域侵蚀特征,产沙特征及综合治理减沙效益。结果表明:流域侵蚀强度以中等以下为主,流域产沙主要来源于沟谷地的天然荒波,流域综合治理具有明显的减沙效益。  相似文献   

5.
风蚀水蚀交错带侵蚀能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计算了黄土高原南北水力侵蚀区,风蚀水蚀交错带及风沙边缘区的风蚀能量、水蚀能量及地形附加侵蚀能量。结果表明:在风水蚀交错带,在降雨侵蚀能量的基础上,由于风蚀能量的迭加,加之地形附加侵蚀能量也较高,使风蚀水蚀交错带成为高原的高侵蚀能量环境区和潜在侵蚀强度较大的地区。随着向风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砒砂岩地区风蚀、水蚀及重力侵蚀交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内蒙古砒砂岩地区是黄河重要的粗沙来源区 ,具有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交互的特点。利用 3个试验流域1983~ 1997年的天然观测资料 ,分析得到了砒砂岩侵蚀交互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 ;通过对砒砂岩的理化性质及侵蚀产沙特性的分析表明 ,砒砂岩的产流和产沙能力均高于当地的黄土和风沙土。建立了砒砂岩地区的水蚀模型 ,并对水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砒砂岩地区是黄河重要的粗沙来源区,该地区具有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交互的特点。利用三个试验流域1983~1997年的天然观测资料,分析得到了砒砂岩侵蚀交互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砒砂岩的理化及侵蚀产沙特性的分析表明,砒砂岩的产流和产沙能力均高于当地的黄土和风沙土。本研究建立了砒砂岩地区的水蚀模型,并对水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8.
铜矿尾矿库坝高库大,尾沙粒胶结性很差,十分松散,抗蚀能力极弱,在风力和径流作用下,风蚀,水蚀交替发生,坝坡侵蚀模数平均高达8万余t/(km^2·a)。若防护不当,极易发生面蚀,沟蚀,直至垮坝成灾。保持尾矿坝体稳定和各子坝坡,坝顶的完整,是尾矿库尾沙安全存放的关键。从建库初期必须重视坝体结构,子坝护坡护顶及尾矿库保护等各项防蚀措施的建设。覆土利用是根治库区尾矿侵蚀,变害为利的有效措施,在同类或类似矿  相似文献   

9.
铜矿尾矿库坝高库大,尾砂粒胶结性很差,十分松散,抗蚀能力极弱,在风力和径流作用下,风蚀、水蚀交替发生,坝坡年均每平方公里侵蚀量高达8万余吨,库内年风蚀模数3~4万t/km2。如若防护不当,极易发生面蚀、沟蚀,直至垮坝成灾。保持尾矿坝坝体稳定和各子坝坝坡、坝顶的完整,是尾矿库尾砂安全存放的关键,从建库初期起必须重视坝体结构、子坝护坡护顶及尾矿库保护等各项防蚀措施的建设。覆土利用是根治库区尾矿侵蚀,变害为利的有效措施,在同类或类似矿区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流域侵蚀强度空间分异是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小流域模型模拟试验为基础,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近景摄影测量和GIS技术,对流域模型不同空间部位的侵蚀强度及其随流域所处发育阶段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次降雨相对侵蚀模数REM将历经25场模拟降雨的小流域模型发育过程划分为初期时段、活跃时段和稳定时段。沟谷侵蚀强度在整个流域模型发育过程中一直大于坡面;在流域发育初期时段至活跃时段前期,主沟侵蚀强度大于支沟,流域下部侵蚀强度大于中部和上部;在流域发育活跃时段后期,主沟侵蚀强度低于支沟,流域中部和下部侵蚀强度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在稳定期时段,主沟和支沟侵蚀强度变化趋于同步,流域上部的侵蚀强度高于中部和下部。流域侵蚀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坡向分异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定量分析评价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的坡向差异对于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流域一个典型峁坡不同坡向及坡位土壤剖面中137Cs含量的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梁峁地形的坡向侵蚀差异明显,各坡向平均侵蚀速率大小依次是北坡>东坡>南坡>西坡,南北坡侵蚀差异与黄土丘陵区其它区域相反,分析认为,这与该区域水蚀、风蚀叠加的特殊侵蚀外营力有关,并根据南北坡侵蚀速率的差值估算出该区域风蚀所占比例至少大于18%;峁坡各坡向不同坡位侵蚀差异明显,坡面下部侵蚀最严重,坡面上部和中部次之,侵蚀速率顺坡沿程呈波动变化趋势,坡面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晴雯  雷廷武  赵军 《土壤学报》2005,42(1):163-166
细沟侵蚀在坡面水蚀中占有重要地位,用模型模拟预报细沟侵蚀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对细沟发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缺少对过程的定量分析。现有的基于物理过程基础上的侵蚀预报模型,如水蚀预报模型WEPP(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从概念上可以模拟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但模型中的参数如细沟净剥蚀率、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全自动人工降雨系统,对人工模拟的裸露坡沟系统进行了3组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试验,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沟系统侵蚀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增加呈波动增加趋势,沟谷中部和坡面过渡区域侵蚀发育较早且发展最快,沟谷产沙及沟谷径流含沙量对坡沟系统出口径流含沙量的贡献最大,坡沟系统中沟谷中下部和坡面-沟谷过渡区域为侵蚀易发区域。在实践中建议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着重治沟、兼顾治坡,有助于控制黄土高原沟道的侵蚀产沙。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淳化县泥河沟等三条沟谷的调查、航片判读和定位观测,分析了渭北高原沟谷侵蚀的主要类型和分布、沟谷发展、侵蚀和输移变化,以及沟谷侵蚀的分带规律,并提出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5.
黄土坡面侵蚀垂直分带性及其侵蚀产沙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面从分水岭到沟缘线土壤侵蚀明显表现为溅蚀片蚀带,细沟侵蚀带,浅沟侵蚀带,概述了坡面侵蚀形态的垂直分带,坡沟侵蚀产沙关系,坡面侵蚀产沙分配特征,坡上方来水来沙对坡面,细沟侵蚀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剖析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变方向和程度,是认识该区侵蚀环境演变趋势,评价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收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代表流域——神木县六道沟流域1990、1995、2002年土地利用信息和2010年遥感影像,结合近期实地调查结果,分析该区耕地、林草地和工矿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流域内分布格局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1990-2010年,流域林草地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由35.74%增加到62.79%,耕地面积比例从33.87%锐减至7.61%,坡耕地和旱梯田向林草地大量转移,耕作区域向沟缘线以下沟谷地转移和集中,沟缘线以下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由13.82%上升至74.04%,工矿用地作业面积由0.28 hm2扩展到14.89 hm2,煤矿开采趋于活跃;2)就影响侵蚀环境演变的流域下垫面条件而言,地表覆被,尤其沟缘线以上坡面植被显著改善,但煤矿开采活动的活跃,一方面对流域内林草生长及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对侵蚀环境的人为恶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蚀对风蚀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风水复合侵蚀机制,利用室内风洞,在一定的风速(9.3m/s)、坡度(20°)下,人工模拟不同沟宽、沟深、沟密度对风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蚀沟宽度与密度范围内,风蚀量随着宽度与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两者与风蚀量都呈线性关系;侵蚀沟深度在4~8cm范围内,风蚀量随着沟深度增加而增加,当沟深大于8cm时,随着沟深度增加,风蚀量有所减少;水蚀沟发生风蚀的部位主要在沟壁和沟头,风沙流的磨蚀作用可能是主要作用力,水蚀沟形成会显著影响风蚀量。  相似文献   

18.
王英敏 《中国水土保持》2021,(1):46-49,I0001
风蚀和水蚀相互作用是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以辽西地区风水蚀综合作用区为例,利用实验室试验的方式对辽西地区坡面细沟形态特征变化进行研究,获得了黄土坡面与覆沙黄土坡面在间歇性降雨条件下的细沟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前两场降雨是黄土坡面细沟的快速形成阶段,而后续场次降雨是细沟稳定发育阶段;覆沙黄土坡面在第三场降雨后细沟发育基本稳定,其侵蚀程度要大于黄土坡面;黄土坡面和覆沙黄土坡面细沟的累计长度、平均宽度和平均沟深之间均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属于一个相互耦合的协同作用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风蚀水蚀侵蚀动力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北方15省为研究对象,收集了研究区内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349站,计算了降雨侵蚀力和风蚀气候因子指数,采用半方差函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风蚀动力和水蚀动力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降雨侵蚀力平均值为1 652.90MJ·mm/(hm~2·h·a),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平均值为70.12,降雨侵蚀力在空间分布上呈中等程度变异,而风蚀气候因子指数为强变异。(2)降雨侵蚀力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而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风蚀气候因子指数总体表现北方高南方低,中部高,东西较低,而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3)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和降雨侵蚀力具有明显的非同步性,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年内分布较为均匀,而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布极不均匀。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风蚀水蚀综合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耕作位移和耕作侵蚀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耕作工具触发的土壤侵蚀;是造成坡耕地土壤重新分布和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重要过程之一;对坡面地形演化、土壤性质改变、土壤养分流失与重新分布、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壤碳储存变化等都有重要影响.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耕作侵蚀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侵蚀速率的研究进展,讨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发生的动力条件是人为影响,而非自然发生的降水或风力;因而,其侵蚀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侵蚀速率分布等均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主要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驱动耕作侵蚀发生,坡面是耕作侵蚀的地形基础.人为因素主要有耕作工具特性、耕作方向、速度和深度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坡面的形状和尺寸、地形、坡度和土壤性质等.强烈的耕作侵蚀主要发生在坡面上部和坡面曲率剧烈变化的部位.耕作侵蚀研究主要通过基于示踪技术的实测方法,结合模型预测开展.由于耕作侵蚀、风蚀和水蚀的研究方法各成体系,通用方法较少,因而,多营力侵蚀研究难度巨大.以137 Cs为代表的核素在研究水蚀、风蚀和耕作侵蚀中均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为区分多营力侵蚀中各种侵蚀的速率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