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鑫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4):144-147
研究旨在明确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三江平原)的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规律及影响水稻潜叶蝇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试验从2006年开始连续10年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对水稻潜叶蝇的发生情况进行定点调查,收集水稻潜叶蝇发生时期的气象因子及第一代的虫口基数,采用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的方法对6月末水稻潜叶蝇百株虫口数、气象因子及第一代虫口基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明确了第一代虫口基数及5月中旬的平均气温为影响水稻潜叶蝇的主要直接因子,而5月上旬的平均温度和5月下旬的平均温度是通过影响第一代虫口基数而间接影响了6月末的百株虫口数。通过逐步回归建立的短期预测模型Y=-150.012-1.432X_1+7.79X_4+0.17X_6+5.96X_7-0.121X_9-0.14X_(12)-0.09X_(15)+1.43X_(19)回归拟合效果好。可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水稻潜叶蝇的发生进行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2.
<正>大葱蓟马以成虫和幼虫刺吸叶片,在叶片上产生灰白色斑纹,严重时叶片畸形,卷曲,表面弯成一舟形,那么如何防治大葱潜叶蝇呢?发生规律: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山东6~10代,长江流域每年发生8~10代,华南地区20代以上。以成虫越冬为主,也可以若虫在大葱、蒜叶鞘内侧、土块  相似文献   

3.
麦蝇是北美、北非和南欧的一种重要害虫。而且在世界其它重要小麦产区也存在该病害。该病害在地中海地区摩洛哥的危害最重,估计平均减产达36%。在地中海干旱地区,降雨的无规律性经常造成播种延迟,严重的水份胁迫有利于该害虫的高度侵染,从而可能造成绝收。麦蝇的化学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正>记者从黑龙江省植保站了解到,根据各地水稻潜叶蝇越冬基数及田间成虫、卵量调查监测情况,结合水稻秧苗长势及天气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该省水稻潜叶蝇为中等发生,山区、半山区的稻田将达中等偏重程度发生。目前该省水稻插秧已近尾声,田间秧苗正处于缓苗期。尽管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县植保站、测报站调查监测情况,结合水稻秧苗长势及天气条件综合分析,近日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预计今年全省水稻潜叶蝇为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山区、半山区及缓苗慢、水层深稻田将重发生,幼虫为害盛期为六月上中旬。防治建议:1.加强田间管理。稻田浅水灌溉,雨后雨水过深要及时排除,避免深水飘苗、淹苗,减少潜叶蝇落卵量。严重地块可排水晒田。  相似文献   

6.
<正>1.为害情况①为害特征。柑橘潜叶蛾又名绘图虫、鬼画符,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柑橘产区。卵椭圆形、乳白色,老熟幼虫黄绿色。主要为害柑橘类果树的嫩梢嫩叶,尤其对秋梢的抽发生长影响最  相似文献   

7.
8.
9.
以豫麦49、豫麦18为对照,对豫麦66及其优系和矮早系的花器构造、散粉特性和穗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豫麦66各系的花药大,穗子较长,开颖角度较大,开花持续期较长,而且穗粒数、穗花数、外露花药数、中部穗粒数都较多,是理想的杂交小麦父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系统调查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及其丽蚜小蜂寄生后的黑"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植株上的垂直分布: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在上部较幼嫩且已充分展开的叶片上的数量最多,单位调查部位平均分别高达1.6,17头;温室内的水平分布:成虫较随机,未见明显的规律;若虫在棚顶通风口正下方、偏阴面的植株上数量最多,单株平均最高达40头,最南端的阳面植株上数量最少,单株平均仅为7头;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黑"蛹"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在植株上部最多,单株平均达20头;水平分布在近北部甬道的植株上最高,单株平均达88头,最南端植株上最少,单株平均仅3头.表明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喜在通风、透光良好且较幼嫩的植株上部取食、产卵和活动,其丽蚜小蜂寄生黑"蛹"的空间分布与其若虫寄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Pb在小麦植株内吸收、分配和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Pb在小麦植株中的吸收、分配和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Pb含量和Pb累积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是根〉茎〉子粒。在灌浆末期,各部位Pb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废弃物〉叶〉茎〉叶鞘〉颖片〉穗轴〉子粒,地上各部位Pb累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废弃物〉茎〉叶鞘〉颖片〉叶〉子粒〉穗轴。从结果还可以看出,小麦植株中较易富集Pb的部位是根、废弃物、茎和叶,而子粒中Pb含量和累积量均比较低。小麦在生殖生长阶段的Pb吸收量大于营养生长阶段;拔节一抽穗期和灌浆初期一灌浆中期Pb吸收量及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期。  相似文献   

12.
麦田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1=1172.84/ —X +37.46,n2=293.21/ —X +9.36,n3=130.3/ —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田尺度小麦产量的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潮土区2007年GPS实时定位的104个采样点小麦产量数据为基础,基于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小麦产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建立了小麦产量的空间变异模型,形成了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图,阐明了影响小麦产量分布不均衡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潮土区农田地块小麦产量平均值为47.426 g/kg,最高值为64.508 g/kg,最低值为20.163 g/kg,球状模型是本研究小麦产量连续性分布的最佳模型,其块金值/基台值为1.655,表明在变程为171.62 m范围内具有弱的空间变异性,农田地块东南部和南部为小麦产量的高值区,由此向外小麦产量逐渐降低,基本呈圈层分布,说明小麦产量具有一定的渐变性分布规律,其空间变异主要来自施肥、灌溉、管理水平等随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光、温、水、土与花生品质表现的耦合性,选择影响花生O/L值的9个生态因子,建立花生空O/L值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预测我国花生O/L值的空间分布状况。预测结果表明,花生O/L值从北至南明显呈增高趋势,平均值约为1.06;高O/L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及东南沿海区域,平均值约为1.27;低O/L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及西北地区,平均值约为0.83。该预测结果对花生生产及育种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品质育种工作,提高花生O/L值,提升我国花生内在品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建立花生专用生产基地,优化区域生产布局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产冬小麦对氯元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奇卓 《作物学报》1998,24(5):623-628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于1991 ̄1994年采用不同品种,研究了冬小麦植株体内氯浓度动态规律,品种及年际间差异;植株对氯的吸收积累动态,阶段吸氯强度及吸收比例。结果表明:植株吸氯强度最高值在拔节 ̄挑旗阶段;积累最高值在灌浆盛期,成熟期积累量较最高值降9.51%;此时每百公斤生物产量吸收氯0.74kg,百公斤籽粒吸收氯1.57kg。明确了氯在成熟期植株内,各器官20个部位的浓度含量及分配率。  相似文献   

16.
去穗和萘乙酸涂切口对小麦体内光合产物和磷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英砂和营养液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对小麦CA9325进行去除部分小穗及在切口处涂萘乙酸(NAA)处理。结果表明,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和磷分配最多,旗叶最少。供磷处理中,除去1/3穗的各器官干重低于对照外,去1/4和1/5穗的各器官干重高于对照,各去穗处理的根干重、根/冠比、千粒重和籽粒磷均补偿性增加,去1/4穗的植株和籽粒重及磷含量最高。植株磷素吸收量与籽粒磷利用效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NAA增加去穗处理的籽粒重及磷含量,说明NAA对小麦籽粒的建成、库的潜力、同化物和磷在体内的运输及向籽粒的积累有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巴盟小麦根病种类、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7~ 1999年 ,通过巴盟 5个旗 (县 )、2 0个乡、社的调查和 160 1份采集标样的室内病原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 :巴盟地区小麦根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全蚀病菌 ,其分离频率最高为59 4 % ;次要病原菌有黄色镰刀菌 ,禾谷镰刀菌 ,麦根腐德氏霉 ,丝核菌 ,交链孢菌等 7种病原菌。全蚀病在 5个旗 (县 )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发生数量约占根病的 80 %~ 90 %。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地上器官对硒元素吸收累积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对硒元素的吸收明显分为两个阶段,拔节前有占总量83%的硒被吸收,拔节后吸收了占总量17%的硒,呈前重后轻的吸收特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硒的分配特点是:叶片分配比率在拔节前都高于同期其他地上器官;抽穗到成熟期吸收的硒元素主要分配到穗部,分配率占该期总量的62.4%.  相似文献   

19.
选用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代表大、 小粒品种, 研究了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对植株光合速率、 14C同化物分配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去除顶端两个小穗后, 小粒品种(鲁麦14、 山农48—2)于灌浆中、 后期的光合速率提高, 大粒品种(鲁215953、 核生2号)则表现为降低; 灌浆初期14CO2的标记测定结果显示, 分配到穗部的14C同化物因去除  相似文献   

20.
公顷产9000 kg小麦氮素吸收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潘庆民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99,25(5):541-547
与7500 kg/hm2小麦相比较,9000kg/hm2小麦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生产力显著提高,开花后吸氮强度显著提高;开花期叶片氮素分配量增加但分配比例降低,穗和根系的氮素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均提高;成熟期籽粒的氮素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均提高;开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转移量增加但转移率差异不显著;籽粒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