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生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南方冬种马铃薯区推广的稻草覆盖栽培有多种方式,应用前景较大。为探讨冬种马铃薯稻草包芯栽培增产机理,以无覆盖稻草(裸地)为对照,研究了稻草包芯栽培与稻草免耕覆盖栽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包芯栽培为每667m2产量1727.8kg,比对照增产12.04%。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其高产优势缘于该栽培方式具有较高的平均单株薯块重和薯块数,而光合能力强、根系活力高、生物产量高是其高产的生理基础,具体表现为叶面积、光合势、根系活力和生物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9.1%、68.3%、36.3%和63.7%。稻草包芯栽培操作简便,稻草用量少,农民易接受。包芯后减少杂草,保水增温,疏松土层,能有效减少裂薯率和绿薯率,提高商品率,增产显著,综合表现良好,适于在福建等南方冬种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宁德市马铃薯不同稻草覆盖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稻草包芯栽培的增产效果,以紫花851为供试材料,进行了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等不同栽培方式产量、效益及其商品性的比较。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产量、效益、商品性影响不同,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处理与当地普通栽培处理相比,产量、效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具增产增效、省工省力等优点;稻草包芯栽培处理与当地普通栽培处理相比,产量、效益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具有增产增效、操作简便、节省稻草等优点,并较好地解决了稻田土壤板结不利于薯块膨大和裂缝引起绿薯的问题,可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3.
汤浩 《中国马铃薯》2012,(3):155-158
试验以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和紫花851为材料,进行了4种栽培模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提高产量的次序为:稻草包芯>稻草覆盖>常规栽培>地膜覆盖;但从效益来看,在4种栽培模式下,效益高低的次序为:稻草覆盖>稻草包芯>地膜覆盖>常规栽培。在相同栽培模式下,中薯3号比紫花851表现出更高的产量和商品性,且产量除在稻草包芯栽培模式下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外,其余3种栽培模式差异均表现为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费鸟瑞它为试验材料,进行4种不同冬种马铃薯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覆盖物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的出苗期最早:不同处理中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免耕稻草覆盖8cm或免耕覆盖稻草2cm后盖玉米秸秆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长沙地区春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马铃薯早熟品种东农303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春马铃薯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稻草加地膜覆盖、敞土4种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无论从出苗速率、植株生长势、产量与效益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栽培方式,与敞土(CK)栽培相比,地膜覆盖增产,每667m2增收515.2元;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增产不显著;稻草覆盖栽培反而减产16.0%。改进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可提高春马铃薯的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万载县冬种稻草覆盖免耕马铃薯不同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省马铃薯种植开始广泛应用冬种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为探索适合该技术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试验以10个马铃薯品种为材料,采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方式播种种植,调查各品种的生育期、薯块特性以及产量.结果表明:由于2010年两次低温霜冻天气,各品种出苗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均达到了96%以上,而生育期也比正常年份推迟20d左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在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种植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索稻草覆盖厚度对马铃薯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东农303为试材,设不同稻草覆盖厚度6.5 cm、7 cm、8 cm、10 cm 4个处理和常规薄膜覆盖(CK),进行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草覆盖厚度对马铃薯出苗期存在影响,覆盖量越少出苗期则越短,而对株高和主茎数的影响不大;产量表现以稻草覆盖厚度8 cm为最好,10 cm次之,667 m2产量分别达到1 610 kg和1 520 kg,绿薯率也较低。试验结果为马铃薯冬种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中的稻草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龙海市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龙川 《中国马铃薯》2010,24(3):145-147
龙海市是福建省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笔者经过多年的马铃薯生产实践,在当地马铃薯生产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主要环节包括:选地与整地、品种与种薯的选择与处理、适期早播、小高垄、施足基肥、适当提高密度、稻草包芯、早施提苗肥、高培土、湿润灌溉、有效防控病虫草害、防控低温霜冻危害以及抢晴收获。  相似文献   

9.
2002年我站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有关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的试验报道,结合安溪县具体情况,在城厢镇光德村进行冬种试验.试验品种紫花851、克新3号,播种期2002年11月27日,收获期2003年2月28日,全生育期92 d.经实地验收,紫花851每667 m2鲜薯产量1 831.3 kg;克新3号每667 m2鲜薯产量1438.8kg,安溪县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术在泉州市首次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不同覆盖方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马铃薯稻草覆盖、稻草包芯、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均比对照增产,且达极显著水平,稻草覆盖比稻草包芯和地膜覆盖增产显著,可在我县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土壤与环境的污染,对旱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探索寻求新型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模式,通过运用粉碎秸秆来代替地膜,设置秸秆粉碎覆盖垄作侧播处理,与当地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的保温保墒效果不及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但能明显提高马铃薯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提高0.4个/株,单株粒重提高0.05 kg/粒,从而明显提高大薯率,大薯率相比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提高6.0个百分点,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41339 kg/hm^2,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增产14.3%,较黑色半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28.1%,较露地穴播增产43.5%。因此,秸秆粉碎覆盖栽培是一项适宜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种植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适合福建省冬作区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从国内5个育种单位引进了10个品种,以‘紫花851’为对照,分别在龙海、南安、长乐和闽侯种植,生长期间对主要农艺性状及晚疫病进行观察记载和调查,收获期对小区薯块进行称重并测干物质含量。经过综合评价,‘德薯2号’和‘云薯103’分别比‘紫花851’增产25.91%和23.13%,差异极显著。而且这两个品种适应性好,抗晚疫病,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以吉林省西部旱作雨养区的白城洮北区为研究区,结合土壤养分情况、实测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从种粮主体认可性因素、农业可持续性因素两个方面选取有效磷提高率、速效钾提高率、管理难易程度、产投比、单产、作业成本、用工量、有机质提高率、土壤容重9个指标,构建旱作玉米丰产增效技术模式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方法对玉米丰产增效技术模式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区采用的4种秸秆覆盖模式和4种秸秆旋混模式及两种常规模式中,免耕+秸秆粗略粉碎归行覆盖模式最适宜在研究区进行推广应用。该模式产投比最高,用工最少,作业成本较低,长期秸秆覆盖能够提升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垦区马铃薯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西部垦区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是黑龙江垦区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该地区种植的马铃薯主要是为淀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为了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及技术交流,总结了黑龙江西部垦区马铃薯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包括选地整地、品种及种薯、双行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是浙西南山区旱地多熟间套种的主要冬季作物,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形成了适用于山区旱地马铃薯留种途径,良种选择,切块播种,覆盖,种植群体以及施肥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探索及结合群众实践,总结出由常规方法改进而来的南方冬种马铃薯黑膜夹层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既保留常规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优点,又免除了破膜引苗工序,还能有效避免高温烂种和烧苗缺苗的缺点,防除畦面杂草、防青头薯效果更好,5 620 hm2最高产量51.36 t/hm2,平均产量35.46 t/hm2,比露地种植增产17.90%,节省人工42工日/hm2。  相似文献   

17.
Experiments with 11 N rates were conducted 3 years with Kennebec potatoes on Bodenburg silt loam in the Matanuska Valley of Alaska. Fertilizer placed in the row was compared with that mixed with the soil in the row for 2 years. Foliage and tub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chemical content. Stand reduction and decreased vigor occurred when row placed N exceeded 120–160 1b per acre. Foliage dry matter decreased 2 years as rate of N increased. Tuber dry matter was decreased one year by N rates exceed ing 100 1b per acre. U. S. No. 1 yield and dry matter with row placement of fertilizers at 40–80 1b N were highest in 2 years. When fertilizer was mixed with soil, both US No. 1 and dry matter yields increased each year with each N increment through 160 1b per acre. Increasing amounts of N tended to increase the N in foliage and tubers, the Mn in foliage but to decrease the Ca, Mg, Al, Ba, and Sr in foliage. Mixing the fertilizer with the soil as compared to placement in the row increased the Ca, Mg, Al, Ba, Fe, and Sr in foliage, and the tuber uptake of N, K, Mg, and Sr and decreased foliage N. Alaskan potato growers have doubled or tripled their rate of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over the past 15 years. At digging time potato plants are usually green and some growers have felt these higher fertilizer rates were supplying an excess of N which was delaying tuber maturity and decreasing tuber quality.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不同种植行对秸秆覆盖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的合理行数以及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小麦不同种植行(行距20 cm)对玉米秸秆覆盖的响应差异,分析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距和行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麦田0~10 cm土壤表现出增温(返青、拔节和成熟期)和降温(抽穗和灌浆期)的双重效应,同时具有明显的保墒和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的作用,且随覆盖量的增加,覆盖效应呈先增后减趋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秸秆覆盖量的反应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只有4 500 kg·hm-2 覆盖量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不覆盖)。在同一覆盖量下,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总体上随种植行离覆盖带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在不同栽培模式中,以行距16 cm、种6行、覆盖带宽35 cm的模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