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约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相同条件下,从稻田直接收集的病粒中的稻粒黑粉病菌厚垣孢子不能萌发,而取之于仓库中的孢子能萌发。为探明其制约因素,对该病菌进行了光照和浸水时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形成后,必须经光照射后,方可进入休眠期;度过5~6个月休眠期的冬孢子,必须浸水48h以上才开始复苏;复苏后的冬孢子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未完成后熟作用的冬孢子和完成后熟但尚未复苏的冬孢子即使在光照条件下也不能萌发。即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必须经历后熟、休眠、复苏三个阶段后,在适宜的光照与温湿条件下,方可萌发。光照对其冬孢子具有双重作用,促使后熟进入休眠和刺激萌发。  相似文献   

2.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粒黑粉病菌冬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则可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mm较为适合。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0001x为宜。每天光照10—12h,5天后冬孢子大量萌发,先连续黑暗水培3—4天,再间歇光照3天,也可大量萌发。25—200ppm赤霉素对其萌发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供试的几种营养物对其萌发没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是世界性分布的苜蓿病害。我国北方许多苜蓿产区,如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和内蒙古的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常造成严重危害,但国内对此病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4.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35 d,培养60 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 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 8 exp[-0.02949(X-4.957 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条件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率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甲醛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萌发率达88.89%,冬孢子在麦芽糖和水琼脂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达84.49%。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冬孢子萌发率差异较大。冬孢子在28℃时最适合萌发,达89.67%,在pH为7时萌发率最高达89.02%。  相似文献   

7.
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nversa Kü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对含水量17.85%~89.3%),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在65%~75%之间;不同分离物在相同土壤湿度培养下,多数分离物冬孢子的萌发率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分离菌Tt1和Tt2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培养50d和60d的冬孢子萌发率,建立了TCK冬孢子萌发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模型,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吴新华  王良华 《植物检疫》1998,12(6):342-343
1997年南京局连续三次从进境船舶食品舱、进境邮寄物面粉中发现了印度腥黑穗病菌冬孢子,为了确定面粉中印腥冬孢子是否具有活力,我们进行了萌发试验,并用PCR进行了验证。现将有关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供试菌株供试菌株为印度腥黑穗病菌Tileti...  相似文献   

9.
辐照技术作为一种检疫措施受到国际上的认可,同时也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一种检疫处理技术.本试验采用电子束照射稻粒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病粒,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病菌冬孢子萌发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照射剂量的加大,冬孢子萌发活性明显降低,当照射剂量达到5.31KGy时,未发现萌发的稻粒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冬孢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6个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杂交水稻推广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格局出现的变化已引起了主要侵染源的变更,在杂交水稻种子(包括不育系种子)内的病粒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已成为来年稻粒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在土壤表面越冬的厚垣孢子则退居其次。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稻腥黑粉菌两个聚类群与其它黑粉菌ITS序列的差异,分别设计了两个聚类群的特异引物Hor2/Hor9和Hm1/Hm5,结合ITS通用引物Til1/Til4建立了分别检测水稻腥黑粉菌两个聚类群单个冬孢子的套式(巢式)PCR检测方法,整个检测过程可以缩短至8h。  相似文献   

12.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单孢接种侵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易建平  戚龙君 《植物检疫》1999,13(5):263-265
采用进口美麦中截获的单个、经萌发的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TCK)冬孢子人工接种创伤和未创伤的美国硬红冬小麦的胚芽鞘,每个胚芽鞘接种一个萌发TCK冬孢子,接种后麦苗在5℃、12h光照和黑暗交替条件下接头21或29天,然后移植到离网室中的塑料周转箱中作常栽培管理,结果均得了TCK病穗。这是单个萌发TC冬孢子引起小麦发病的首次报道。本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当寄主和环境  相似文献   

13.
王圆  吴品珊  陈克 《植物检疫》2000,14(2):73-75
电子射线辐照处理小麦矮腥黑穗菌冬孢子,5kGy的剂量可使冬孢子丧失萌发力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4.
药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测定及复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有效单剂和复配组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咪鲜胺、苯菌灵、多菌灵、戊唑醇、井冈霉素、松脂酸铜9种杀菌剂及互相复配后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并比较了不同复配组合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对烯唑醇最敏感,EC5o为0.145 μg/mL;井冈霉素对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弱,EC50为13.6 μg/mL.从252种不同比例复配的药剂中,筛选出12种增效配方,其中烯唑醇和咪鲜胺复配(1∶10),协同系数高达3.70,增效作用最大;烯唑醇和咪鲜胺(1∶10)对稻曲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强,EC5o为0.06μg/mL,其次是烯唑醇和咪鲜胺(1∶20)与烯唑醇和腈菌唑(10∶1),EC50分别为0.10μ/mL和0.11μg/mL.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烯唑醇与咪鲜胺(1∶10)复配,对稻曲病的平均防效为79.2%,高于其他常用药剂.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疏  秦姝  刘明霞  李颖  董海  孙柏欣 《植物保护》2010,36(6):165-167
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在辽宁省东港市稻区利用3个感稻曲病品种进行田间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试验。不同施肥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总氮肥量越大,稻曲病发生越重。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后期(穗肥)氮肥量增大有利稻曲病发生。不同播期、插秧期试验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水稻播期、插秧期偏后,稻曲病发生有加重的趋势。不同插秧密度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插秧密度越大,稻曲病发生相对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