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脓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病原体被蚕儿食下或侵入蚕、蛹的伤口,都能引起剧烈的传染而发病死亡。目前,关于蛾期感染脓病的问题,资料不多。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于1959年2至5月用穿刺接种法,将病毒(采自1958年晚秋柞蚕脓病蛹,经累次穿刺接种于活蛹培养保存下来的。)接种于暖茧期的活性蛹或初羽化的健蛾体内,在22.5℃定温箱中进行调查,现将主要实验结果报告如表1。  相似文献   

2.
家蚕血液脓病病毒容易经伤口或食下进入蚕体,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更易引起感染发病。要防治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就要从养蚕布局,蚕前、蚕中、蚕后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桑园管理,选采适熟叶,添食抗菌药剂和石灰水等全方位采取防治措施,创造适合蚕儿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增强蚕儿体质,切断传染源,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柞蚕脓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脓病俗称"老虎病"或"黄烂病".它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其病毒能够迅速传染、扩散,导致大面积蚕儿发病.不仅影响柞蚕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严重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制约柞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柞蚕脓病发生机理,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是降低柞蚕脓病发生机率,提高柞蚕脓病防治效果,夺取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结合柞蚕脓病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现提出如下防治方针、原则及措施,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桑蚕中肠型脓病蚕排出的蚕粪,含有大量病毒及多角体,能污染桑叶传染于健蚕,是蚕座内传染的媒介。病原物是以游离的状况分布于蚕粪的表面。 蚁蚕及各龄起蚕添食多角体后,经48小时排出的蚕粪有致病力。稚蚕期感染后,3—4龄排出的蚕粪带病原最多,是蚕座内传染的成期。而3—4龄染病的蚕儿绝大多数在五龄发病,且蚕粪的病原物也很多。通过对蚕儿添食病毒或多角体,病蚕混育,病蚕粪混育及病蚕粪浸液添食等试验,均证明以上的规律。因此,加强稚蚕期的消毒防病工作,是预防中肠型脓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石灰为蚕座消毒剂,有能杀灭及隔离散布在桑叶及蚕粪表面的病原的作用,在三龄期以后各龄起蚕及盛食期施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淑红 《四川蚕业》2006,34(2):37-37
1发病特征及危害血液型脓病俗称高节蚕,系感染细胞核多角体病毒所致,传染途径为食下传染及创伤传染,发病多在3龄~老熟,尤以5龄中后期最为严重。本病属亚急性传染病,小蚕感染后经3~4天发病死亡,大蚕经4~6天发病;外温高时病程加快。病症在不同的阶段分别表现为不眠蚕、起节蚕、高  相似文献   

6.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1背景技术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主要放养区,占一化性蚕区放养量90%以上。柞蚕稚蚕在自然灾害(霜冻、大风、雨雪)和天敌危害条件下,减蚕率通常40%以上,有些年份,在稚蚕期全部遭损。我国目前柞蚕稚蚕保护育应用较多的是纸袋育,纸袋育在二化蚕区春季有一定推广应用,但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饲育中蚕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叶沙不能分离,柞叶易被污染,稚蚕期易于感染病原,蚕儿饲育费工,只能饲育到2龄起蚕,柞叶浪  相似文献   

8.
敖光娣 《蚕学通讯》2002,22(2):33-34
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 ,是在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为害严重的一类蚕病。尤其是夏秋蚕期 ,发生较多、影响较大 ,往往被蚕农误认为是蚕种质量差。因此 ,要大力加强防治病害的科普宣传 ,坚持“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 ,提高消毒防病水平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我市蚕桑生产实际就如何防治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谈谈认识和看法。1 病源传染、环境和体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都是病毒性疾毒 ,由于病毒种类和寄生组织部位的不同其病的称呼有异。其传播的主要途径都是通过食下传染而发病的 ,病毒对环境抵…  相似文献   

9.
梁秀玲 《广西蚕业》2006,43(4):70-70
答:蚕的中肠型脓病病毒来源于病死蚕体、蚕沙及桑树上携带这种病毒的鳞翅目昆虫如桑螟等,通过污染桑叶而造成蚕食下传染。一旦蚕得了病,排出的蚕粪又会污染蚕座、桑叶、蚕具、养蚕环境等,造成消毒难于彻底,只要养蚕环境有病原存在,随时都会引发中肠型脓病的发生。因此,这种病与蚕种无关,不属于蚕种胚胎传染的病。但是蚕种保管不好,被这种病原污染了,也会因为蚕种表面带这种病原,而使蚕发生中肠型脓病。  相似文献   

10.
莫嘉凌 《广西蚕业》2003,40(4):56-57
核多角体病是蓖麻蚕的一种主要病害。蚕儿食下病毒多角体后,在中肠碱性胃液的作用下,多角体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这些病毒粒子首先在中肠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进而侵入血细胞、脂肪细胞及真皮细胞,生殖腺膜细胞也有寄生。病重时,丝腺、神经细胞都有多角体形成。 蓖麻蚕核多角体病仅能水平传播,食下传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感染病毒后,小蚕期经过3~4天,大蚕期经过5~7天发病死亡,死后蚕体变软。染病的蚕儿,食欲减退,发育迟缓,出现较多的小蚕、迟眠蚕、半蜕皮或不蜕皮蚕。蚕儿狂躁外爬,蚕体环节肿胀,节间膜发亮。重病蚕,背部及两侧气门处…  相似文献   

11.
<正>家蚕体腔型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当小蚕期感染病毒后,一般经过3天~4天就发病死亡,大蚕约需4天~6天。而且气温越高,蚕儿发病越重。蚕儿发病后,食桑很少或停止食桑,在蚕座内狂躁爬行。体躯肿胀,体色变成乳白色,体皮易破裂。另  相似文献   

12.
<正> 蚕的胃肠型脓病是由病毒感传而引起的,是五龄蚕期常见的病害,在夏秋蚕期发生更为普遍。病蚕的粪便及尸体,含有大量病毒,是病毒的主要来源;病蚕与健康蚕混育,病毒在蚕座中辗转传染,是引起大量发病的主要途径。但养蚕人员对混育传染的危害性,还是注意不够,防治不力。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13.
<正> 近来出版的柞蚕书籍和农业刊物中论述放养柞蚕历史的文章,都认为清乾隆时韩梦周所作《养蚕成法》是我国最早的柞蚕专著。笔者近因工作上的关系,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此说不符合事实。最早的柞蚕专书是乾隆九年(1744年)山东巡抚印发的《养山蚕成法》。 乾隆八年十一月,四川按察使姜顺龙,鉴于放养柞蚕是山区农家很好的副业,曾上奏乾隆帝说: “东省(指山东省)有蚕二种:食椿叶者名椿蚕,食柞叶者名山蚕。……臣在蜀见有青杠树一种,其叶类柞,堪以喂养山蚕。大邑县知县王嶲(山东胶  相似文献   

14.
一向认为鳞翅目幼虫阶段很容易感染病毒,成虫很难感染,即使感染,也极稀少。近年一些研究表明核型和质型两种多角体病毒通过卵来传染,可能是病毒传递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缺乏充分的系统实验依据。本试验是从感染病毒蚕儿的蛾体中肠病变、病原的诊断检出着手,探讨有毒蛾蚕卵的次代蚕对发生本病的关系,借以建立蚕蛾检查脓病多角体的检疫途径,淘弃有毒蚕卵,预防养蚕生产上的本病发生。本文是对蚕儿感染质型病毒的残活蛾体中肠的多角体形成与检查方法进行初步研究的简报。  相似文献   

15.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感染引起的,养蚕生产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毁灭性传染性蚕病。其传染途径包括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是目前蚕种生产中唯一的检疫对象。近年来,四川省阆中蚕种场采用原蚕区养蚕、场部收茧的方式制种。但原蚕区森林面积逐年增大,桑园间套种其它作物,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感染机会增加;外出  相似文献   

16.
血液型脓病是对养蚕生产危害最大的蚕病,2002年晚秋再次呈暴发之势,损失严重,挫伤了蚕农养蚕积极性。为防患于未然,笔者根据今年晚秋实际情况,查找脓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杜绝或尽量减少脓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1 原因分析1.1 气候1.1.1 天气干旱造成叶质严重下降,蚕儿营养不足今年是历史上百年未遇的大早之年,对桑园影响极大。其一,气温忽高忽低及高度干旱,加速桑叶老化,桑叶含水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蚕儿食下量、消化量和消化率,造成体质下降。其二,肥水投入不足。茧价下滑,投入减少,使桑叶不能充分合成粗蛋白和可溶性糖等营养成份。其三,虫口叶多。今秋虫类多(尤其桑蓟  相似文献   

17.
<正> 柞蚕以柞叶为食,故柞场是放蚕的基础。山东省一些蚕区历来的习惯是春蚕用老柞(二年生柞),秋蚕用芽柞(一年生柞)。但因春季干旱少雨,柞树叶质衰老硬化快,蚕、柞不相适应。如何改造老柞,使之符合蚕儿生长发育的要求,这历来是春蚕饲料调节需要探索的问题。曾采用三眠柞、二芽柞和老眠柞等修剪形式,来控制春蚕用柞的老嫩和含水量的高低,对调节春蚕饲料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几种修剪形式都是用截短枝条的方法(只是位置轻重不同),更替顶芽生长,推迟发芽期,其结果缩小了树冠,影响了光能的充分利用,对柞树长势挫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放养方法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在春柞蚕放养过程中,除稚蚕期利用很少老梢柞叶外,四、五龄壮蚕期历来采用火芽饲养.而蚕坡的轮伐直接影响柞树的生长,且存在着柞树有效产叶量低,养蚕劳动强度大,生态效益差等缺点,是柞蚕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依照柞树、柞蚕的生长发育协调一致满足蚕儿生理需要的原则,就河南柞蚕全龄老梢育技术,在此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生产上发生的蚕病,以脓病、软化病为最多。脓病、软化病都是强烈的传染病,病蚕的尸体和排泄物内包含着很多病毒,这些病毒不论附着在蚕室蚕具上,或飞散在空气里,再附着到桑叶上,通过食下或疮口侵入蚕体,能使健蚕传染得病。因此,防止蚕病,首先要清除病蚕尸体,杀灭病原体,做好消毒工作。 近几年来,各地蚕区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消毒工作已经取得了  相似文献   

20.
阐述柞蚕微粒子病在柞蚕的蚕、蛹、蛾、卵四个完全变态中的发病特征,并提出了通过三级繁育体制和制种时镜检阻断蚕种带毒(胚种传染)及1~2龄迟眠蚕显微镜补正检查,及时淘汰病、弱蚕,以降低经口传染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