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水象甲是水稻上一种检疫性害虫,黑龙江省东宁县稻水象甲的发生已有多年,为了进一步探明东宁县稻水象甲成虫的越冬分布情况,分别选取两处调查地点,对其稻田、田埂、沟渠、邻近山坡或林带等生境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调查。研究表明,稻田边林带、山坡是稻水象甲成虫越冬的主要生境,其次是沟渠,田埂及稻田间无分布;土质疏松的土层,并且0~5 cm土层中相对湿度在10%~30%适宜稻水象甲成虫越冬。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的种群发生规律。在汉中市稻水象甲发生区分别选择平川和山区两种不同环境,对稻水象甲不同虫态发育时间进程及越冬场所虫量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主产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中后期(温度为10~15℃)开始活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幼虫活动盛期,也是大田防治关键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发现稻水象甲在山区虫态发育较平川晚15~20d左右,初秋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由田埂向沟渠逐渐转移进入越冬,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沟渠边0~5cm的土壤中。查明稻水象甲在陕为害寄主作物涉及种类共9科,31种。稻水象甲在陕种群发生规律的明确,为陕西省稻水象甲普查监测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贵州稻水象甲越冬场所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稻水象甲在贵州山区的越冬分布情况,选取稻桩、稻草、稻谷、田埂、沟(河)边、路边、山坡或林带等环境进行了稻水象甲越冬调查.结果表明,沟(河)边表层土壤是稻水象甲主要的越冬生境,其次为田埂表层土壤,路边、山坡和林带有少量个体分布,稻桩、稻草和稻谷中未发现越冬稻水象甲成虫.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水稻稻水象甲的形态特征,在陕西汉中稻区的生活史及主要习性,并提出了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稻水象甲生物学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治稻水象甲提供依据.[方法]对察布查尔县纳达齐乡等伊犁河谷主要水稻生产区稻水象甲的系统观察、调查,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习性、越冬场所、取食寄主出土后的种群转移规律和生活史.[结果]稻水象甲在伊犁河谷一年发生一代,4月下旬出土,5月上中旬迁入稻田,5月底至6月初为产卵期,6月为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为化蛹期,7月中旬为新一代成虫期.[结论]明确了伊犁河谷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为监测和防治稻水象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通过2014—2018年连续5年时间对普定县5个村作定点观察,研究其越冬成虫的始发期和高峰期及虫口密度。结果表明: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始见期在小秧寄栽后4-6 d(4月底到5月初),高峰期在小秧移栽9~12 d(5月上旬),稻水象甲越冬成虫虫口密度在五年内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掌握栽小秧时间和寻找最佳防治时期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害虫。通过对稻水象甲的疫情分布、越冬情况、虫情监测、传播途径等系统调查,明确了稻水象甲在四川省广元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稻水象甲的迁飞规律,为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结果]稻水象甲在光照强度为100 lx时飞行能力最强,且其飞行能力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光照强度对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弱光照强度下,稻水象甲容易迁飞,100 lx是稻水象甲的最适飞行光照强度.在相同光照强度等条件下,稻水象甲越冬后成虫和人土前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我国稻水象甲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5,(5):79-84
稻水象甲是我国水稻重要入侵害虫,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本文对国内稻水象甲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稻水象甲的分布、迁飞和滞育、预测预报技术、种群分布的空间格局及田间抽样技术、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综合防治技术方面研究现状和取得的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及扩散提供借鉴。[方法]研究了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无纺布水育秧、水育秧5种不同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结果]水育秧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最多,分别达5.15头/百株、17.17头/百株、117.21个/百株和1.18头/丛、10.08头/丛、21.48个/丛,而其他4种育秧方式处理在秧田期和大田期的稻水象甲成虫、幼虫和取食斑数均显著低于水育秧处理。[结论]在稻水象甲发生区,利用无纺布旱育秧、薄膜旱育秧、防虫网水育秧和无纺布水育秧都是控制稻水象甲繁殖、传播与危害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温度对稻水象甲飞行能力的影响,探索稻水象甲的迁飞规律,为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昆虫飞行磨系统测定不同温度下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温度为25℃附近时飞行能力达到最大值;随后,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温度对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影响较大,稻水象甲起飞温度为20℃,25~30℃是稻水象甲的最适飞行温度.在相同温度等条件下,稻水象甲越冬后成虫和入土前的飞行能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伊犁河谷地区越冬后稻水象甲种群田间扩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稻水象甲越冬代在返栽田和移栽田的种群扩散能力,为稻水象甲的有效监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定点、目测调查,摸清越冬代稻水象甲在早移栽稻区和晚移栽稻区的发生、分布和危害.[结果]同一移栽期的返栽田越冬后成虫取食斑与移栽田无显著差异性(P>0.05);早、晚移栽稻区,越冬成虫扩散种群密度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早移栽田和晚移栽田越冬代稻水象甲虫口密度与距离之间的最优拟合关系分别符合曲线方程y=-0.004 7X2-0.805 8X+ 41.679,R2=0.9738和y=-6E-05X2-0.364 4X+ 46.115,R2=0.966,其中X表示距离,Y表示虫口数量.5月下旬晚移栽稻区,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在较短时间达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直至消亡.[结论]在伊犁河谷稻水象甲发生区,早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于田埂,稻水象甲种群密度呈现从田埂向田中逐步递减趋势,从5月上旬开始扩散至5月下旬迁飞高峰;晚移栽田虫源主要来自早移栽田,其成虫种群密度移栽后随即出现高峰,随后逐步下降,6月上旬消亡.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种群约90;分布于距离田埂(越冬后水稻移栽前主要活动场所)40m以内的距离,表明其种群扩散距离有限,扩散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3.
氯杀威防治稻水象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氯杀威乳油防治稻水象甲的研究表明,亩施50ml对越冬场所、秧田和本田的稻水象甲防治效果均为100%,对越冬代成虫LC50值48h为20ppm,盆栽试验48h死亡率为100%。  相似文献   

14.
稻水象甲是一种国际性重大植物检疫对象,2005年湘乡市首次发现。通过2 a对稻水象甲的观察研究,了解了稻水象甲种群在湘乡发生的规律、在大田各虫期的发生时间,成虫在频振式灯下的高峰时期,越冬密度及田间水浆管理对其发生的影响,从而为测报及防控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气温的回升,四川省泸县和隆昌已于2012年3月29~30日发现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这是继2011年5月12日首次发现稻水象甲以来,四川省在田间发现稻水象甲成虫的最早记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利用无纺布旱育秧与两段式育秧技术防控,探究2种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安顺市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是严重危害水稻的一种害虫,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人侵生物之一,也是我国对内、对外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1988年在河北唐山首次发现,目前已蔓延到全国15个省、市,发生面积达1500万亩,经济损失3亿元。四川省虽尚未发现稻水象甲,但笔者通过亲临稻水象甲发生区陕西汉中考察,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初步掌握了稻水象甲的监测及防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利用无纺布旱育秧与两段式育秧技术防控,探究2 种育秧方式对稻水象甲的控制效果,为有效控制安顺市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繁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象山县山谷水平原稻区直播稻田的稻水象甲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高峰于5月初在山坡越冬场所和直播稻田塍同期出现,之后,集中迁入直播稻田,其取食、分布和产卵表现出明显的喜水习性,在直播稻田完成一个世代约需2个月。增殖倍数7.23倍,7月底迁入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20.
稻水象甲种群消长动态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在湖南稻区1 a发生2代,由越冬成虫从越冬场所迁入早稻田啃食稻叶、产卵繁殖。第一代幼虫蛀食早稻根系影响水稻生长,第二代成虫取食晚稻叶片获得充足营养后,又迁移到当地越冬场所蛰伏。重点对稻水象甲的周年种群变动及虫源转移规律,田间种群动态及发生规律,影响田间种群消长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虫的测报技术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