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气象因素对小麦冻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不同时期发生小麦冻害的特点 (一)越冬期冻害特点。此类冻害主要发生在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上旬。南乐县地处豫北平原的北端,小麦越冬期间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此类冻害在我县时有发生。以2004~2005年小麦生产为例,由于冬前(10-11月份)气温偏高。加上大部分麦田抢墒早播。致使许多麦田冬前出现了旺长现象,其中有部分弱春性品种冬前已开始拔节。  相似文献   

2.
小麦冻害的预防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是耐寒性较强的作物.入冬后,小麦若经过低温锻炼,抗寒能力大大增强,若未经过低温锻炼,或播种过早、生长过旺、管理粗放的麦苗,因抗寒力差,在气温突然下降时,都易产生冻害.一、小麦冻害的预防措施1.种植抗寒能力强的品种冬季寒冷的地区宜选用半冬性或冬性品种.2.适时播种适时播种,可使小麦充分利用冬前热量资源,在越冬前长出一定数量的分蘖,扎好根系,形成壮苗.一般要求小麦播种到越冬形成2~3个分蘖,有效积温300℃左右.  相似文献   

3.
正一、小麦冻害的类型:包括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冬季冻害首先是叶片冻害,外部症状表现明显,冻害严重时出现死蘖死苗。二、小麦冻害原因:1、自然因素:一是冬前气温偏高,导致小麦生长过快,阶段发育提前,未经抗寒锻炼,抗冻能力较弱。二是刚进入越冬期就遭受大幅度、大范围的持续低温。2、人为因素:一是播种过旱,且大多数为春性品种。二是播种量偏大,麦苗旺长。三是整地质量差,麦苗瘦弱,抗冻能力低。三、冬季防冻措施:1、控旺促壮:旺长麦田一般在麦  相似文献   

4.
<正>一、小麦冻害的类型:包括冬季冻害和早春冻害。冬季冻害首先是叶片冻害,外部症状表现明显,冻害严重时出现死蘖死苗。二、小麦冻害原因:1、自然因素:一是冬前气温偏高,导致小麦生长过快,阶段发育提前,未经抗寒锻炼,抗冻能力较弱。二是刚进入越冬期就遭受大幅度、大范围的持续低温。2、人为因素:一是播种过旱,且大多数为春性品种。二是播种量偏大,麦苗旺长。三是整地质量差,麦苗瘦弱,抗冻能力低。三、冬季防冻措施:1、控旺促壮:旺长麦田一般在麦  相似文献   

5.
越冬期冻害是北方小麦生产的灾害之一,尤其在低温、干旱年份,冻害更重。根据经验,预防小麦越冬期冻害,主要有以下10项措施。1.选好品种使用适合当地的抗寒品种,提高播种质量,播种深度掌握在3~5厘米。2.适量追肥对于播种前施肥不足的麦田,越冬之前追肥,能巩固小麦的有效分蘖,增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品种选择不当怎么办中早茬地块播种春性及弱冬性品种,会导致麦苗冬前旺长,不利于安全越冬。对策:在及早划锄、镇压的基础上,冬前壅土围根,或盖施"蒙头粪",保护麦苗安全越冬。小麦播种过早怎么办小麦播种过早,幼苗出土后叶片狭长、垂披,分蘖不足,主茎和一部分大蘖冬前幼穗分化即进入二棱期;冬季在遇到-10℃、持续5小时左右的低温时,就会发生冻害。对  相似文献   

7.
一、小麦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 1.气候因素.近年来的暖冬使小麦在越冬初期的日均温度较常年偏高2~3℃,冬前的高温造成了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而越冬期间或越冬期过后温度骤降至-10℃左右,随后低温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强降温及持续的低温天气,使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小麦遭遇冻害.  相似文献   

8.
春性小麦品种春季低温冻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小麦春季低温冻害大面积发生,特别是弱春性品种受冻害程度更为严重。2005年驻马店市小麦播种面积590000hm2,由于低温影响,受冻面积340000hm2,其中一级冻害(1/3叶片受冻)153900hm2,二级冻害(2/3叶片受冻)129200hm2,三级冻害(大部分叶片和主茎受冻)56900hm2。按受冻品种属性分类,以郑麦9023为主的春性﹑弱春性品种受冻面积293995hm2,占整个受冻面积86.5%。因此,搞好春季冻害测报,并采取相应的防御补救措施是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界首市沙河以北的麦田,由于播种偏早,年前大部分麦田有旺长趋势。个别田块甚至出现年前起身现象,易受冻害,对小麦夺取高产十分不利。为此,将早茬旺长麦田的冬前管理分述如下: 1.深耘断根 立冬前后,及时深耘断根,控制其旺长。可用摘掉左右齿的耘锄深耘10厘米左右,耘后及时整平、踏实,以免压苗或跑墒,并及时浇好越冬水。  相似文献   

10.
南阳盆地一般在9月中旬完成腾茬,正常年份9月底整地待播小麦.而按照该区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要等到10月20日以后才能播种,这中间有20-30d的休闲期,若改用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就可以早播种10d左右,这既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促进冬前分蘖发生,又可弥补该区小麦成穗数相对偏少的不足.同时由于该区一些农户往往急于早播种,导致弱春性、春性小麦品种播种过早,发生冬前旺长而遭受冻害.所以,推广产量潜力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对促进南阳盆地小麦高产和小麦生产安全是一顶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小麦抗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抗麦蚜资源筛选,抗麦蚜机制,抗麦蚜分子标记水平及抗麦蚜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了概括。最后提出在抗麦蚜研究过程中,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抗麦蚜育种方法相结合,加速培育出抗麦蚜 的优质、高产小麦新材料、新品种,加强麦蚜、寄主、环境关系的研究,提高麦蚜综合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利用充分接种与药剂保护作比较,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与药剂防治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参试材料减产幅度达1.07%~29.16%,减产明显;条锈病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发生的严重程度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除免疫、近免疫材料外,产量构成因素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处理间达极显著水平;小麦减产与穗粒数下降有关,但与千粒重下降关系更大.该研究说明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负向作用显著,对小麦的危害严重;同时也证实了利用化学药剂适时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小麦籽粒贮藏物质中HMW-GS、LMW-GS、麦醇蛋白及淀粉组成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探讨了各组分的遗传基础及在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中的作用。HMW-GS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烘烤品质影响方面,其重要亚基及基因行为研究得比较清楚,正在育种中加以应用;LMW-GS的研究难点主要是分辨率低,被初步分为A,B,C3组,其在麦谷蛋白中的含量远高于HMW-GS,现正在研究新的分离技术,并初步研究了各组LMW-GS对品质的影响,麦醇蛋白在组成上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在普通小麦中一共鉴定了111个等位基因,麦醇蛋白是含量最多的储藏蛋白,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与HMW-GS、LMW-GS的组成、比例及相互作用有关,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以及淀粉的糊化特性对面粉制成品的外观和食用品质影响较大,因此,小麦品种胚乳淀粉性状的改良及其对品质的影响机理也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CHA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并选配强优势组合,经过连续多年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筛选出化学杀雄剂Se2053,可获得相对不育率100%,异交结实率超过80%,杂种纯度达到99.4%的理想效果,它具有喷药有效时间长、杀雄彻底等特点。但不同小麦品种对化学杀雄剂的敏感度有差别,因此施药剂量必须因品种而异,施药时期以雌雄蕊分化早期为宜。在四川生产条件下父本母本行比以2:5最佳。选配出强优势组合C4等,在省杂交小麦区试中名列第一名,平均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5%以上。杂种小麦栽培试验表明,播种量从常规的每公顷用种150kg降至每公顷用种60kg,辅以足量的底肥和科学的管理,产量可达到6276.0kg/hm^2。  相似文献   

15.
自然发病田中 ,病级与穗粒数下降率、千粒重下降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田间土壤接种试验表明 ,同一品种在相同气候条件下 ,土壤带菌量是小麦根腐病发生和危害程度的关键因素 ;腊熟期小麦根腐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显著正相关 (r=0 .972 5 * ,n=4)。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 ,防治指标为当地近年主栽品种上的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16.
矮败小麦与小偃麦亚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矮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亚远缘杂交的方法,以多生态环境为选择条件,优质、高产、多抗型和广适性为选择目标,将中间偃麦草的优异抗病基因导入具有丰产性遗传基础的矮败小麦中.育成了强力优质小麦-晋春14号,特异性矮秆小麦晋偃301-11,高产与抗倒性材料91096-1-14-4.  相似文献   

17.
桃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桃树对小麦生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桃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光照强度、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越低,尤其是光照强度和土壤速效磷含量两个指标,冠下区极显著低于近冠区和远冠区。由于受这些生态方面的影响,造成距离桃树较近的小麦在生理方面表现为叶面积系数小,叶绿素含量低,光合性能差,植株磷、钾物质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18.
在小麦免耕播种中,通过设置留15~20cm根茬、50%秸秆粉碎还田、全部秸秆粉碎还田3种秸秆处理方式,并与传统的翻耕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播种质量、群体动态、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免耕小麦的播种质量、越冬能力、群体动态、产量均受到一定影响;免耕播种能提高前期土壤水分,但前期土壤温度偏低;留根茬的免耕处理产量较翻耕略有降低,而50%秸秆覆盖、100%秸秆覆盖的处理较翻耕减产达10.6%、14.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5%唑啉草乳油(EC)对冬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确定最佳使用时期、使用方法与用量。结果表明,5%唑啉草酯乳油防除麦田禾本科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和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 Sobol.)有较好的效果,以每公顷使用有效成分45.0~60.0 g为宜。施药适期为禾本科杂草3~5叶期效果最佳,喷雾法施药,每公顷对水450 L,可有效防除小麦田杂草。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所有参试药剂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影响,未发现对周围环境和试验区域内其他有益生物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肥中肥基施增产增效优于拌种,用量30 kg/hm2增产增效高于15 kg/hm2.小麦应用肥中肥以30 kg/hm2和氮、磷、钾肥料混合均匀撒施作基肥使用,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增产率为15.03%,净增产值539.3元/hm2,投入与产出比为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