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甘肃民勤县为例,建立民勤5个区域1988~1997年三个时段的荒漠化指数和其变化率,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对应年份和各区域乡镇的标准化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民勤荒漠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对1988-1997年民勤区域荒漠化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民勤的牧业区和新开发的昌宁与环河灌区受人类影响小,其区域荒漠化指数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但两区域荒漠化指数变化率分别与单位面积载羊量和人口密度变化率线性相关。对坝区、泉山区和湖区老灌区,区域荒漠化指数大小取决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影响了区域荒漠化指数的大小,各区域荒漠化指数变化率分别与单位面积的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人均纯收入和单位面积的大牲畜变化率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孙丹峰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3):131-135
以甘肃民勤县为例,建立民勤5个区域1988~1997年三个时段的荒漠化指数和其变化率,采用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利用对应年份和各区域乡镇的标准化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民勤荒漠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对1988-1997年民勤区域荒漠化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分析。民勤的牧业区和新开发的昌宁与环河灌区受人类影响小,其区域荒漠化指数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但两区域荒漠化指数变化率分别与单位面积载羊量和人口密度变化率线性相关。对坝区、泉山区和湖区老灌区,区域荒漠化指数大小取决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影响了区域荒漠化指数的大小,各区域荒漠化指数变化率分别与单位面积的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人均纯收入和单位面积的大牲畜变化率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民勤绿洲荒漠化遥感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3个年份TM数据,研究荒漠化遥感评价方法,并对民勤绿洲荒漠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起以遥感光谱特征、组合派生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为评价因素,用最大似然方法和景观格局分析进行荒漠化评价的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区域荒漠化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3个年份的荒漠化评价总精度都在0.8以上;引入模式识别技术,将是荒漠化评价的主要发展趋势。1988到1997年间,民勤绿洲荒漠化面积没有扩大,基本保持稳定,但各荒漠类型和等级内部间发生转化。从民勤区域荒漠化指数看,1988年为0.71,1992年是0.69,1997年为0.76。1988到1992年期间,荒漠化以水蚀、风蚀过程为主,荒漠化严重程度有所下降,速率为0.5%;1992到1997年间,盐渍化荒漠化过程加剧,荒漠化严重程度加剧,速率为1.4%。作为水蚀荒漠化过程则在整个评价期内减弱。在景观格局上,1992年的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格局最为稳定;而1997年破碎化程度最大,景观格局复杂、最不稳定。因此景观格局也反映出两个评价时段内荒漠化演化过程不同,从1988到1992年,土地退化减弱;而1992到1997年间,土地退化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荒漠化影响因素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荒漠化治理的实践出发,用Hurst指数对内陆河下游民勤绿洲荒漠化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对体现民勤绿洲荒漠化主要影响因子的农村人口、耕地面积、农村用电量、机井眼数和沙尘暴时间5个指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年内,农村人口Hurst指数为0.381,与1989—2003年的上升趋势相反,具有下降趋势;年耕地面积Hurst指数为0.578 3,与1989—2003年时的上升趋势一致,但持续性不强;农村用电量Hurst指数为0.3324,与1989—2003年的上升趋势相反,具有下降趋势;年机井眼数Hurst指数为0.2618,与1989—2003年的上升趋势具有较强的长期相关性,但为相反趋势;年沙尘暴时间Hurst指数为0.4043,呈与1953—1998年的下降趋势相反的弱持续相关性。通过预测认为:应该加强对耕地面积的宏观调控,抑制土地利用所引起荒漠化的发展,控制开荒,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同时要继续宏观调控农村人口、农村用电量、机井数量变化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甘肃省的荒漠化状况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推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植被指数及地表反照率构建了荒漠化差值指数,使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甘肃省2000—2022年23 a间的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 ①甘肃省荒漠化整体呈现出“西北荒东南绿”的特点,西北区域同时受风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影响,荒漠化最严重,向东南方向荒漠化程度逐渐减轻,中部地区受水土流失影响荒漠化程度较严重,南部区域荒漠化程度较轻;时间上,23 a间,甘肃省荒漠化程度逐渐改善,且南部区域改善程度强于北部区域; ②从空间自相关看,甘肃省荒漠化主要表现出聚集特性,即荒漠化程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 ③降雨对缓解荒漠化最有益处,且对西北的影响大于东南,风速和人口会加剧荒漠化的发生,西南部气温升高荒漠化程度会加重,其余区域则相反。 [结论] 2000—2022年甘肃省荒漠化整体呈改善趋势,西北部荒漠化仍较严重,甘肃省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存在较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最主要的因素为降雨。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民勤绿洲种植结构与水资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甘肃省民勤县 1949~ 2 0 0 0年农业统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该县绿洲作物种植结构和产量发生很大变化 ,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小麦种植面积 1982~ 1998年下降 15% ,玉米、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呈增长趋势 ,黑瓜籽增幅达 10 %。并简析了作物需水和水资源承载力之间关系及其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是民勤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能有效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从防风固沙和节水的视角研究了民勤绿洲发展红枣经济林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①与其他农田相比,红枣经济林在0~1 m高度范围内能平均降低风速41%,减少71%的土壤风蚀量,防风固沙效益显著;②与传统农作物和经...  相似文献   

8.
以2006年民勤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图为基础,进行景观类型综合处理,利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景观格局的多个指数,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探讨了民勤绿洲景观格局的特点及其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民勤绿洲是以沙漠和戈壁为基质的农业型绿洲,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加大,草地和盐碱地的破碎程度加大,林地、城镇居民点和工矿用地连接性降低;整个绿洲形态简单、受主要土地类型支配作用大、景观异质性低,但斑块类型较丰富,绿洲形态紧实;随着水资源的变化,景观水平上格局指数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斑块聚合度。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土地沙质荒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省的晋西北和大同地区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环京津唐地区防风固沙、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区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布集中,且危害较为严重.沙质荒漠化土地的发生与扩展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干旱多风、地表沙物质丰富和植被稀疏等自然因素的存在,本身就孕育着沙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即沙质荒漠化的自然过程,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是叠加在沙质荒漠化自然过程的基础上起加速、加剧作用,即沙质荒漠化的人为加速过程.动态监测资料表明流动沙地面积有增加趋势,在未来中国北方气候变暖干化背景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该区沙质荒漠化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尚正永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25-227,229
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开发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生态功能逐渐减弱,土地退化问题十分严重。分析了甘肃省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并从自然与人文两个方面对甘肃省土地退化的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三峡地区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区,这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角度出发,利用RS和GIS技术,阐明了20世纪最后10年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数量、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1)10年间除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呈现出不同程度衰减;(2)建设用地以高速增长,增幅达21528.09hm^2;(3)耕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18399.29hm^2,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且减少的耕地多为位置相对优越,产量较高的优质良田;(4)林地面积总趋势是减少,主要转变为草地、旱地和建设用地,其中有林地减少的幅度较大,达7411.93hm^2;(5)草地的面积总体增加,主要源自于林地和旱地的变化;(6)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分为3个主导因子变化区域:耕地-城镇型、林灌-耕地型和复合型;(7)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因素、人口压力、宏观政策及三峡工程4个方面,这4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共同影响库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监测结果及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于2009年对甘肃省荒漠化土地进行了第四次调查监测,并对2004年和2009年两期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1 921.28万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 549.83万hm2、水蚀284.91万hm2、盐渍化70.26万hm2、冻融16.29万hm2,与2004年监测结果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3.49万hm2,年逆转率为0.14%。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总体呈相持递减趋势,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总体在减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发众多学者对其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黑河下游天鹅湖-2孔湖泊沉积柱状岩芯的多环境指标的分析,同时参照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提取了其中包含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信息.根据湖泊沉积记录与历史文献记录的对比研究,将额济纳地区近200 a环境演变分为7个阶段.近200 a来额济纳地区环境演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系变迁包括额济纳河的溯源退缩和尾闾湖泊的萎缩干涸;二是额济纳绿洲退缩,土地荒漠化加剧.影响该地区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水环境的变化成为额济纳绿洲荒漠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王晓芳  贾宗维 《计算机与农业》2012,(10):116-118,129
利用Landsat-5TM数据分析了永济市上世纪90年代至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永济市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也在增加,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及城镇化速率不断加快,人口逐年增长及国家政策改变等是驱动永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发展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非常严重的国家。采用1994—2014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比较了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发展动态,结果表明:(1)我国荒漠化及沙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由1999年的267.4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261.16万km~2,沙化土地由1999年的174.61万km~2减少至2014年的172.12万km~2;(2)荒漠化及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荒漠化类型以风蚀荒漠化为主,沙化类型以戈壁为主。同时,分析了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成因,提出了针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锡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晶  彭补拙 《土壤》2001,33(6):295-299,320
本文以无锡锡山市为例,分析其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包括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政治经济政策这4个方面,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驱动力作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泥石流与山区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灾害数量多,分布广.泥石流不仅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同时又是一种剧烈的水土流失形式.泥石流以强烈的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以及泥沙堆积等方式破坏山区土地,造成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山区人地矛盾,同时又将大量的泥沙输入主河,给主河下游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土木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方法防治泥石流,在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后,充分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形地和主河河滩地,增加山区耕地面积,陡坡耕地得以退耕还林,使山区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泥石流防治、水土保持以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固沙植物甘草与土地荒漠化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阐述了我国甘草资源分布现状以及甘草在干旱荒漠区的生态作用 ,指出实行围栏护育和人工种植 ,是保护甘草资源 ,恢复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生态平衡 ,防止土壤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利用涞源县2003—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遥感影像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2003—2012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利用因子分析法找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涞源县土地利用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240.24变化到249.36;涞源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复杂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变化了0.15,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0.36变化到0.51;其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是其主要驱动因素。鉴于此应根据本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实际条件做出理性的决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山损毁土地的生态修复,加强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土地荒漠化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系数,在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荒漠化程度和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荒漠化对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峰市荒漠化区域内,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达到76.66%,其中草地荒漠化面积比例最大,未利用地和草地荒漠化程度最高,而林地和耕地荒漠化面积比例和程度相对较小而低;轻度、中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耕地、林地和大部分草地中,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未利用地和少部分草地中;土地荒漠化面积比例较大且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林西县、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土地荒漠化面积比例最小且程度最低的地区为红山区。2)土地荒漠化使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降低了79.9241亿元/a,其中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降低量较大,分别为16.6394亿、16.3974亿、15.3927亿和13.6589亿元/a,林西县降低率最大,为23.47%,红山区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0.0411亿元/a和2.63%;全市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降低量最大,为17.8677亿元/a,食物生产价值降低率最多,为20.65%,娱乐休闲价值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2.3139亿元/a和13.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