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铭  高杨 《河北渔业》2012,(6):10-1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仔稚鱼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日龄仔鱼就能测得胰蛋白酶活力,4日龄仔鱼胰蛋白酶活力达到最大值,而后一直降低,10日龄后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胃蛋白活力在19日龄前未测得,19日龄后迅速升高,28日龄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测定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从出膜至30日龄时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仔鱼出膜后第1天,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能检测到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第22日龄才检测到.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发育而发生变化,其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4日龄时达到最大值(4.193±0.04)U/mg protein;之后随日龄的增加比活力降低,直至15日龄达到最小值(0.452±0.07)U/mg protein.之后从15日龄到30日龄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比活力从1日龄逐渐增加,至4日龄达到最大值(4.611±0.12)U/mg protein,从10日龄到18日龄维持在一较低水平,随后随日龄的增加淀粉酶比活力增加.脂肪酶比活力从1日龄到3日龄逐渐增加,到3日龄达到最大值(4.398±0.07)U/mgprotein,3日龄以后直到30日龄,脂肪酶比活力随日龄的增加而降低,并且一直处于一较低的水平.瓦氏黄颡鱼发育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随生长变化显著,反映瓦氏黄颡鱼随着生长其消化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3.
谢满华 《科学养鱼》2005,(11):12-13
一、材料和方法1.鱼苗培育鱼苗下塘前10天注水施肥,仔鱼在暂养网箱(网箱采用30~40目网布加工而成,规格为长方形5米×4米,深度为0.7米,采用微流水,以便水体交换及排除污物)集中饲养一周长到0.9~1.0厘米后,下塘培育。对孵化出的鱼苗,下塘前两天投喂蛋黄,后期在培育池捞取浮游生  相似文献   

4.
海水鱼类仔稚鱼消化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海水鱼类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讨论了消化系统中各种酶的分布以及各发育时期参与消化的酶的种类及其活性,分析了饵料与消化系统中酶的互动关系,以及外源性消化酶和神经肽在仔稚鱼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卞晓东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14,38(10):1731-1746
研究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灯笼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78年4—5月和8—10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1979年5—6月西太平洋热带水域,1984年4—7月、1984年12月—1985年1月和1985年4—6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灯笼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了栉刺灯笼鱼、闪光灯笼鱼、粗鳞灯笼鱼、斑点灯笼鱼、金焰灯笼鱼、东方灯笼鱼、钝吻灯笼鱼和灯笼鱼Myctophum sp.等8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发育形态,并引用发光灯笼鱼、双灯灯笼鱼、粗短灯笼鱼、短颌灯笼鱼、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的形态特征,构建了目前全球已了解的11种灯笼鱼以及3种未定到种的Myctophum sp.、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仔稚鱼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显示,灯笼鱼属仔稚鱼鱼体细长,头部呈三角形、微扁,眼非圆形,眼部脉络组织发达或有发达眼柄支撑,颊部、胸鳍和鳃盖骨边缘具黑色素,消化管末端内侧或外侧色素均匀分布,两颌生有小利牙,具脂鳍,发育过程除金焰灯笼鱼外均具有发达扇形胸鳍,这是灯笼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金焰灯笼鱼形态特征独特,头部非常扁平,两眼眼柄非常发达,向体外两侧伸展,消化管末端游离于体外。仔稚鱼两眼前后是否具眼柄和眼部脉络组织形状,上下颌骨末端是否具黑色素,胸鳍柄和鳍条间黑色素有无,尾柄末端、脂鳍和臀鳍后缘是否具黑色素斑分布,消化道末端色素的分布等发育形态特征是该属仔稚鱼种类鉴别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鲻鱼仔,稚鱼轮虫日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鲻鱼不同发育阶段对轮虫摄食量和昼夜摄食规律,我们对第10,20日龄的仔鱼和第30日龄的稚鱼进行轮虫日摄食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第10日龄的鲻仔鱼,平均全长3.609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419-510个/尾,昼夜的摄食比例为75.6%和24.4%。第20日龄的后期仔鱼,平均全长6.15毫米,轮虫日摄食量为689-1112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71.2%和28.8%。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长16.61±2.33 mm的半滑舌鳎仔鱼(孵化后第20天)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25d的摄食生长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和0.1%的胰蛋白酶配制3组微颗粒饲料,同时,以活饵料(卤虫)作为对照组,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消化酶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胰蛋白酶组的仔、稚鱼体重明显高于未添加组(P<0.05),但是低于活饵料组(P<O.05),添加胰蛋白酶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的结果显示,活饵料组明显地高于微颗粒饲料组(P<0.05),但是3个微颗粒饲料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碱性磷酸酶以外,不同饵料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没有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消化酶可以显著地提高半滑舌鳎仔、稚鱼的生长,对于体内消化酶的影响却不显著,其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从孵化至30 DAH(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几种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胃蛋白酶直至30 DAH仍未检出活性。而胰蛋白酶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其比活力在初次摄食之后显著上升,6 DAH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的变化模式相似,在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及仔鱼向稚鱼转变这两个时间段出现两个高峰值。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6 DAH显著上升(P<0.05),之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表明,泥鳅在仔稚鱼阶段只具有结构性的胃而缺乏分泌细胞的分化。2-6 DAH是泥鳅仔鱼肠道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向成鱼消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持续性表明了泥鳅仔鱼对糖类和脂肪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半岛南部癆鱼产卵场癆鱼仔、稚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Ti鱼产卵场体长2.5-17.9mm的Ti鱼仔、稚鱼的摄食。Ti鱼仔、稚鱼主要饵料为原生动物的鼎形虫、单角铠甲虫、三角铠甲虫。小型桡足类的卵、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桡足类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和拟长腹剑蚤等小型类桡足类。各种饵料所占的个数的百分比为:鼎形虫2.2%,单角铠甲虫7.6%,三角铠甲虫3.3%,桡足类的卵42.2%,无节幼体30.4%,桡足幼体14.1%,Ti鱼仔、稚鱼的摄食率为16.2%,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在水的中下层进行。由于摄食率低,肠道饱满度差,饥锇可能是引起Ti鱼仔、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毛非凡  陈刚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水产学报》2023,47(8):089105-089105
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以及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始发育的标志为7日龄仔鱼中脉弓和神经弓的出现;13日龄稚鱼椎骨、神经弓和脉弓开始骨化;背肋、腹肋分别于17、20日龄开始骨化;29日龄稚鱼脊柱骨化完成。附肢骨骼骨化起始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和臀鳍。胸鳍匙骨于4日龄出现,肩胛骨孔于12日龄出现,同时上匙骨开始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0日龄开始骨化;第1尾下骨于5日龄出现,15日龄稚鱼尾杆骨、侧尾下骨和尾鳍鳍条开始骨化,18日龄稚鱼尾下骨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于17日龄延伸至匙骨,同时腹鳍开始骨化;臀鳍和背鳍于17日龄由前向后开始骨化。研究表明,军曹鱼在13日龄进入稚鱼期,早期发育阶段的骨骼发育特征与其功能性适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军曹鱼早期骨骼发育与功能适应、优化养殖条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于体视镜下观察金钱鱼1~45日龄仔稚鱼脊柱、腹鳍、臀鳍等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结果显示,1~8日龄金钱鱼仔鱼脊索为无分节的圆锥体,11日龄髓弓和脉弓的出现标志着脊柱发育开始,28日龄出现分节的硬骨环,38日龄脊柱形成22~24节椎骨.所有附肢支鳍骨发育的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胸鳍在5...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 2014 年 6–7 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 1.3 m、网目 0.5 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 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 3.3~12.7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 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多个骨环把脊柱分节, 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 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 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 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 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 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 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 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 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 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仔稚鱼从出膜到30日龄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初孵仔鱼即能检测到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2日龄检测到碱性磷酸酶活性。投喂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日龄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饥饿组可溶性蛋白含量6日龄前增加不显著,6日龄后开始下降。所测消化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各消化酶的全活力基本是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投喂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10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胰蛋白酶比活力在4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投喂组淀粉酶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从6日龄到12日龄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随后增加至15日龄的(0.912±0.090)mU/mg,在试验后期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饥饿组淀粉酶比活力的最大值出现在1日龄,从2日龄到8日龄变化不显著,8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脂肪酶比活力在18日龄达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脂肪酶比活力1日龄到6日龄变化不显著,6日龄后显著下降。投喂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12日龄显著上升,12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饥饿组碱性磷酸酶比活力从2日龄到8日龄显著上升,8日龄达到最大值,随后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种类鉴别、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瑞景  卞晓东 《水产学报》2013,37(8):1129-1139
为了认识东海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明灯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84-1985年4-7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明灯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和鉴定。共鉴定出了西明灯鱼、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3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的发育形态并构建了简要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三种明灯鱼仔稚鱼在发育过程中臀鳍上方体侧的腹缘具有一列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这是明灯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之一;西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有一短的颌须,体侧中部有一丛大的枝状或星状或放射状或小型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无颌须,体侧中部无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分布,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无黑色素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18.
鳜鱼的胚胎、仔稚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千岛湖中生长的性成熟鳜鱼Siniperca chuatsi(Basil.)进行人工催产,所获受精卵放入孵化缸中孵化,连续观察胚胎、及胚后(仔稚鱼)发育变化,直至16日龄止。在形态观察的同时,注意其营养方式的转化和食料的选择。在水温26℃(±2)条件下,仔鱼在4~6日龄卵黄囊消失,开始吞食其他活鱼苗,如缺乏适口的饵料鱼,鳜苗会相互吞食,这是鳜鱼人工繁殖过程中出苗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寻找鳜苗的开口饵料鱼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重320~350 g的(鱼免)鱼(Miichthys miiuy)为实验材料,研究(鱼免)鱼消化酶的分布及不同pH值条件下胃、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中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数值分别为439.75±6.82、404.46±11.64、255.42±2.41、123.23±0.46、49.39±2.81;淀粉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肝胰脏>前肠>胃>后肠,数值分别为3 107.82±84.57、2 420.72±52.85、2 336.15±10.57、1 617.34±31.71、1 247.36±21.14;脂肪酶比活力顺序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数值分别为177.99±0.23、80.79±6.97、46.69±5.06、42.76±2.25.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的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是1.9、9.0、8.4、9.0、8.0.研究表明(鱼免)鱼的胃含有较高的胃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在食物消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总酶活比其它消化器官都高,因此认为肝胰脏是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  相似文献   

20.
对出膜后1~35 d灰鲳仔稚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初孵仔鱼具有很大的卵黄囊,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盲管。2日龄仔鱼消化系统中肠区首先开始分化,内面可见纹状缘。3日龄仔鱼胃区膨大,卵黄消失,肠道分化出小肠和直肠。侧囊在4日龄仔鱼时出现分化。5日龄仔鱼观察到幽门盲囊的初始结构,油球消失,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基本完成。6日龄仔鱼摄食主动。14日龄稚鱼肝脏分为两叶,体积增大,胰脏体积增大,胃弯曲呈"U"形,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增加到几十个。22日龄稚鱼肠道弯曲更多,在胸腹腔中肠道盘曲程度已接近幼鱼。28日龄稚鱼侧囊背腹形成一纵隔,出现角质剌。35日龄稚鱼胃腺已十分丰富,侧囊结构也已完善,标志着灰鲳消化系统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