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日本沙丁鱼年产量1960年不到1万t,1979年增加到206万t。1975年夏季在北海道东南海区作业的围网捕获的沙丁鱼就已经占当年产量的1/4,产量大幅度上升。通常在该海区捕捞的太平洋沙丁鱼亚种群,秋季经过本州东部沿海,然后回游到关东外海一带的产卵场,到初夏再回到北海道东南海区。  相似文献   

3.
<正> 据统计,全省能利用的冷泉27处,计12.85m~3/秒;水库渗漏水,底排水13处,计4.00m~3/秒;冷水湖淖400亩。一、冷水资源分布特点: 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的东部,面积为187693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6%,西北部为山地和高原,东临渤海,境内山峦迭起,平原展布,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由于地貌条件的不同,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都不相同。地表形态,地形坡度,植被发  相似文献   

4.
1993年6~8月,“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在白令海阿留申海盆区进行了狭鳕资源声学调查及渔场环境调查。应用本航次调查资料,本文阐述了调查海区温度、盐度及溶解氧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狭鳕分布和移动与理化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阿留申海盆区为大面积低温水所覆盖,水温在10℃以下。温盐水平分布特征为公海区低温高盐,调查区的其余水域则为高温低盐。溶解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表层溶氧含量在10mg/L左右;(2)温跃层位于25米和50米之间,一强冷水团控制着100米到200米左右的水层,其水温在3℃以下。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溶解氧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狭鳕当年生幼鱼主要分布在海盆水系和东大陆架水系的混合区内,100米层幼鱼密集区水温在3~5℃,盐度在32.9~33.1,溶解氧在8~9mg/L;(4)夏季狭鳕成鱼主要在冷水团范围以内垂直移动,200米层成鱼密集区水温为3~4℃,盐度为33.2~33.6,溶解氧为6~8mg/L。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2015年夏季(6、8月)渤海网采浮游植物和叶绿素a调查数据,对渤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渤海浮游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变化趋势:叶绿素a浓度近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但较20世纪80、90年代明显升高,且低值区(1.0μg/L)较20年前明显缩小;就优势类群而言,6月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优势较往年有所减弱,以往在渤海具有突出优势地位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2015年夏季6、8月均未检测到,甲藻(6月: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8月: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继续占优,而短柄曲壳藻(Achnanthes brevip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的优势地位较以往明显上升。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往年相比处于适中的水平。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渤海营养盐结构改变引起的,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会对渤海食物链结构以及对具有浮游植物食性的经济鱼虾[如斑(Konosirus punctatus)、鱼(Liza haematocheila)、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渤海渔业资源产量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秘鲁外海夏季渔业资源与水温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12月~2007年1月在秘鲁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渔场的探捕调查,对该海域夏季的渔业资源和水温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南半球夏季调查海域(13°~22°S,78°~90°W)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存在一大范围的低温水舌,表层水温分布范围为19·37~23·26℃,由南向北递升。北部温跃层顶界较浅,厚度较小,强度较大;而南部温跃层顶界较深,厚度较大,强度较弱。拖网的平均CPUE为38·4kg/h,渔获物以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主,占总渔获量85·2%;秘鲁鳀Engraulis ringens仅分布于调查海域东南部的秘鲁专属经济区外缘水域,资源密度指数为3·7kg/h。秘鲁外海除茎柔鱼外,其他中上层鱼类的资源少,集群性差,不适合作为大型拖网加工船的作业渔场来开发。建议我国的东南太平洋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拖网渔业向智利外海南部(45°~50°S)和西部(95~110°W)海域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建立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具体的生物群落)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这一论断现在几乎是公认的。因此,近年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加强了对传统的渔业对象和种群的研究。这些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只涉及到鄂霍次海和白令海两个海域。80年代时,  相似文献   

9.
细鳞鱼是古北界亚洲东北部的一种冷水鱼。我国的细鳞鱼分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某些河流中,是在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其中心分布区—西伯利亚伸延过来的。从地区看象是点状分布,而从河系来看是一种连续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0.
南海中南部中层鱼资源声学积分值及时空分布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研究利用Simrad EK60科学探鱼仪(38 k Hz)于2013年春季和2014年春季采集的南沙和中沙、西沙海域渔业声学数据,结合中层拖网取样,采用回声积分法研究了南海中南部中层鱼的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14年春季中、西沙海域9次中层拖网作业共捕获和鉴定鱼类和头足类79种,隶属于3纲16目37科60属,其中硬骨鱼纲的种类最多(65种),鞘亚纲次之(13种),软骨鱼纲1种,硬骨鱼纲中巨口鱼科、灯笼鱼科和钻光鱼科的种类最多,分别有20种、13种和6种;南沙海域中层鱼声学积分值(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m~2/nmi~2)显著低于中沙、西沙及邻近海域,前者夜间向上迁移的强度高于后者;2013年春季南沙海域夜间10~200 m和白天200~1000 m声学积分值构成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2014年春季中沙、西沙海域夜间10~200 m和白天200~1000 m声学积分值构成有极显著差异(P0.01);南沙海域白天200~1000 m不同纬度组间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构成有极显著差异(P0.01),中沙、西沙海域声学积分值构成亦有极显著差异(P0.01);南海中南部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是(2387±601)m~2/nmi~2,基于现存公开发表的中层鱼的声学目标强度数据并取其均值,推算南海中南部中层鱼资源量是(8200±2100)万t。研究表明,南海中南部中层鱼声学积分值比全球平均值高约29.2%,可能是我国未来具有开发价值的大宗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
黄硕琳 《水产学报》1992,16(3):289-293
一、前言 白令海位于北太平洋北部,被俄罗斯联邦的西伯利亚和堪察加半岛、美国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所环绕。整个白令海的面积约为226.7万平方公里。中白令海指白令海中央、处于美国与俄罗斯联邦200海里区域之外,位于北纬55°—60°,东经174°—西经176°范围内的海域,面积约为18.1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白令海面积的8%。  相似文献   

12.
渤海硬骨鱼类鱼卵和仔稚鱼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渤海硬骨鱼类鱼卵、仔稚鱼种类41种,隶属7目27科38属,优势种类依次为科、石首鱼科、鲱科、科、科和舌鳎科。鱼卵、仔稚鱼分布几乎遍及整个渤海海域,产卵盛期密集中心为辽东湾中南部、渤海中南部至莱州湾西北部以及三湾的底部。并对主要种类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及变化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7个冬季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越冬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统计和探鱼仪鱼群映象纪录资料,研究了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和集群密度。鱼是鱼集群分为表层型、中层型和近底层型3种分布模式。14种典型集群映象有捕捞生产价值。3种模式的鱼是鱼集群密度是:中层型高于近底层型,近底层型高于表层型。使用520目×600毫米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中层型集群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5.0~14.0吨、近底层型3.6~4.5吨和表层型2.3~3.0吨  相似文献   

14.
几内亚比绍海区旱季渔获物的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以下简称“几比”)海区具有西非最宽的大陆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西非著名的渔场之一。近年来,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百多艘渔船到该渔场作业,以往欧洲国家的调查船,曾在此作过调查,但有关其渔获物的组成和分布等尚未见报道。1987年中国和几比政府商定由中方在1988年年内,派渔业资源调查船到该海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经协商,我国决定派东方号前往。本文反映对几比海区的渔获物组成和分布等所进行分析研究,供进一步发展我国在该海区的远洋渔业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渤海对虾洄游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昌 《水产学报》1986,10(2):125-136
本文根据渤海对虾标志放流与重捕资料、渤海大面水文调查资料、渔场统计资料以及幼虾相对数量试捕资料,对渤海对虾的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的位置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表明:每年6、7月份,幼对虾在渤海各海湾及河口水深10米以内的咸淡水交汇处生活;8月上旬至9月下旬由“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2-28%,水温为26-28℃)游向渤海中部东侧或辽东湾中部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0-31%,水温为20-23℃)索饵;9月下旬之后,因季风影响浅水区水温下降,原冷水团所在的深水区反而成为相对的高温区,对虾集中于“相对高温区”中。中心渔场位置及其稳定程度取决于底层水温、盐度分布及它们的稳定状况。渤海对虾具有趋向于底层水温20℃和盐度30.5%的习性。  相似文献   

16.
调查和分析了丁字湾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并通过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探讨了其在沉积物间隙水和海水之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湾沉积物间隙水中IN和TN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到虾塘排污影响,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IP和TP则受影响很小;与其在海水中的分布趋势一致,沉积物间隙水中IN和TN均较IP和TP远为丰富;沉积物——水界面的质量交换是丁字湾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依据中国和挪威联合进行的黄东海渔业资源声学评估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史研究成果,分析了对鱼行动分布有着显著影响的三大水系(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和苏北沿岸冷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水系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1)黄海冷水团的温盐性质比较稳定,但其相对体积强年(1986年11月)约为弱年(985年11月)的144倍;(2)黄海暖流的流速强年(1986年1月)约为弱年(1992年正月)的1.21倍;(3)苏北沿岸冷水以3月份势力最强,其强度1985年1月大于1986年1月。  相似文献   

18.
刘永昌  高永福 《水产学报》1990,14(2):120-128
本文根据增殖对虾标志放流重捕和生产回捕的渔场统计资料、海洋水文及跟踪监测虾群的资料,对放流增殖对虾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变动进行了研究。据之分析表明:研究期内,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放流入海的幼对虾,主要生活在放流的湾内河口浅水区,并逐步向周围扩散索饵;8月上、中旬,主群陆续游出湾内的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8—30‰,温度为25—29℃),洄游分布在湾外5—15米水域;随时间推移,虾群逐渐趋向20米以深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1—32.5‰,温度为20—23℃)索饵;10月下旬(底层水温18—19℃)为交尾盛期,11月上旬交尾结束,虾群分散进入越冬场。  相似文献   

19.
渤海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1993上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4个航次共捕获底栖动物59种,2224.245kg,其中甲壳动物25种,占总重的61.7%,软体动物22种,占33.5%,棘皮动物9种,占4.6%,其他类包括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和尾索动物1种,共占0.2%,4个季节中,平均网获得以秋季(10月)最高,为25.583kg/网.h,其次为夏季(8月)为15.918kg/网.h第3次为春季(5~6月)为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