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宝天曼以古老繁茂的原始森林及丰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同纬度居全国之首位,素有“天然的物种基因库”“中州绿色明珠”之美誉。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在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监测。2022年9月4日,于内乡宝天曼保护区葛条爬林区红外相机中拍摄到白化豪猪,根据所获得的野生个体影像资料信息确定为成年豪猪个体,这为河南省白化动物研究增添新的证据,对了解白化豪猪物种在区域的分布、栖息环境、行为等调查奠定基础,完善了内乡宝天曼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对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研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红外触发相机凭借各种优势,在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调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2012年6月~ 2013年3月,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区的水源及兽径处放置20部红外触发相机,以检验该技术在山区动物种类调查中的应用效果.监测期间共获得独立照片732张,经辨认,共拍摄到25种野生动物,隶属2纲,10目,15科,25属.哺乳类拍摄率最高的3种是北山羊(Capra ibex)、岩羊(Pseudois nayaur)及中亚兔(Lepus capensis);鸟类拍摄率最高的3种为红嘴山鸦(Pyrrhocorx pyrrhocorax)、岩鸽(Columba rupestris rupestris)和石鸡(Alectoris chukar).与传统样线法相比较,红外相机在大型兽类、行踪隐秘的猫科动物及夜间活动的动物调查中具有明显优势.但在鸟类调查中适用性不高,许多鸟类,特别是小型鸟类难以辨识.调查中同时发现,荒漠地区野生动物多聚集在水源地附近,但水源地同时放牧干扰较为严重,建议设立单独的牲畜饮水地,以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及样线法首次对额仁淖尔苏木的盘羊生存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群由3只成体(2♂1♀)2只亚成体(1♂1♀)和1只幼体(1♂)组成;平均每台红外相机的拍摄率为38%;以拍摄率作为衡量盘羊活动频率的标准,冬季盘羊的活动频率达到高峰,春季和夏季较为稳定,秋季降到最低。盘羊对水源点的利用强度占2%,肉食性野生动物占21%,家畜占77%;盘羊对隐蔽度的要求较高,占总生境的59%。  相似文献   

4.
2018年1~8月,利用红外相机开展苍南莒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拟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2018年3月28日8:00于大石林区CN22监测点拍摄到绿翅金鸠雄性成体1只,栖息地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林。查阅相关文献,证实绿翅金鸠为浙江省鸟类新纪录,由此绿翅金鸠在中国境内的分布由福建向北扩至浙江南部山区。绿翅金鸠在浙江的分布与繁殖有待继续开展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桃源洞、二仙洞三个洞穴作为研究区,通过定期的水样采集和分析,进行洞穴滴水的理化特征监测,监测指标包含了洞穴滴水中的滴水滴率、水温、洞温、 Ca2+、 Mg2+、 HCO3-、 SO2-4、 Cl -、 Mg/Ca 含量,同时对研究区域洞穴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初步得出水中各离子浓度与气候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中繁殖鸟巢的被捕食情况及影响捕食的因素,2014年3~6月,在保护区第三核心区鸟类繁殖生境中,使用人工巢及真实鹌鹑蛋进行巢捕食实验的方法进行巢捕食实验,分析不同巢高度、覆盖度、边缘距离、植被密度等因素对鸟巢被捕食的影响。实验共放置520个人工巢,1 040枚卵,使用红外相机对部分人工巢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境内,人工巢存在较高的被捕食率,共有352巢被捕食,占67.7%,对11个变量进行逻辑斯蒂回归,巢高度、植被均高、主要植被密度、距边缘距离、水平覆盖度、上层垂直覆盖度等6个变量进人最终模型,巢高度、距边缘距离与巢被捕食显著相关。通过红外相机拍摄从102个监测巢中记录到69个捕食事件,68巢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巢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捕食。我们认为互花米草生境中缺乏啮齿类动物的天敌是当地人工巢被捕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整理2015—2018年的红外相机数据中,在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调查位点拍摄到了4组独立照片,经鉴定为灰翅鸫 ( Turdus boulboul ) ,雌鸟和雄鸟各有2次记录,并确认为河南省的鸟类新纪录物种。  相似文献   

8.
2019年3—5月,利用红外相机开展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的过程中,拍摄到雄性白鹇的影像,栖息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经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证实白鹇在粤西地区确实有存在,由此白鹇在广东省境内的分布也进一步往西推移。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民勤县荒漠林区的调查表明,大沙鼠为害对梭梭林区新梢长有显著的影响,新梢长度大小依次为:健康植株〉20%枝条受害植株〉50%枝条受害植株〉80%枝奢受害植株;大沙鼠的洞群主要分布在固定沙丘和丘间地,流动沙丘、且大沙鼠的洞群数量在不同沙丘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地形大沙鼠的洞群数量差异显著(P〈0.05),说明大沙鼠的洞群主要分布在丘间地,丘顶和背风坡大沙鼠不会选择营巢;民勤荒漠林区灌木丰富度、草本植物丰富度和盖度与大沙鼠洞群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灌木盖度和大沙鼠洞群数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5143x-3.7757,R^2=0.8113。  相似文献   

10.
2001—2003年的20个月里,我们在中国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一些触发相机,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存在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共设置r3种触发相机,包括TrailMaster(美国)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相机以及WildlifeTwo(中国深圳)的被动式相机。首先在保护区西部沿着小路和动物足迹放置了一些相机。之后又从2002年开始在保护区东部追加放置了一些相机,这是因为有村民报告在这一区域发生了家畜丢失,发现猫科动物足迹以及听到吼叫声。在2002年5月到2003年12月的20个月期间,共8307个拍摄日,获得6180张照片,其中有1437张包括野生动物(平均每100个拍摄日17张野生动物照片)。合计拍摄到33种野生动物。,野猪(Susscrof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和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是被拍摄最频繁的物种。既没有拍到虎和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也没有拍到水鹿(Cervusunicolor)这种虎重要的猎物。最频繁被拍摄到的猫科动物是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村民偶尔报告的掠走山羊的事件可能是豹(Pantherapardta)造成的,但是不能确定。利用触发相机调查超过1000d没有拍摄到虎,这一充分的证据足以支持该调查区没有虎的结论(d=0.05)。20个月超过8300个拍摄日没有在壶瓶山拍摄到虎,显示该地区没有虎。值得注意的结果是拍到红腹锦鸡、黄喉貂(Martesflavigula)、毛冠鹿和黑熊(Ursusthibetanus)的频率很高。这些物种是中国或国际受保护物种,包括被列为国内受保护物种,或同时列为国际受保护物种,又或者像毛冠鹿这种几乎是未知的物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有3个保护区。我们讨论建议将这4个保护区合并为一个更大的保护地域来保护虎及其猎物。并且在此简要地评论了我们使用的3种触发相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 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 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12月,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80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记录到23种兽类和19种鸟类,包括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北豚尾猴(Macaca leonina)和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水鹿(Cervus equinus)、猕猴(Macaca mulatt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巨松鼠(Ratufa bicolor)、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原鸡(Gallus gall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大仙鹟(Niltava grandis)和雀鹰(Accipiter nisus)。调查到的兽类中相对丰富度最高的为赤麂(Muntiacus vagi...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生境中野猪活动模式和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119台红外相机,通过对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猪(Sus scrofa)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并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和相对活动强度指数(relative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研究野猪的活动模式和时间分配,以探讨其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呈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6:00—18:00,属于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旱雨季间野猪的日活动重叠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Δ=0.82,P<0.01),旱季上午的活动峰值比雨季提前1 h出现。野猪的日活动主要以觅食(64.6%)和移动(25.1%)为主。不同月份间野猪的相对活动强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t=9.626,df=11,P<0.01),但旱、雨季间不存在显著差异(Z=-0.321,P=0.748)。旱季野猪的活动时间(17.89±1.70 s)略长于雨季(17.12±1.95 s)。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弄岗保护区内的野猪活动模式和时间分配,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其栖息地选择、种群保护及环境变化对其行为的影响等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满足在短视频背景下体育视频创作者的拍摄需求,文章针对电动平衡车功能模块进行整合创新设计研究,使其能有效地适用于体育视频创意拍摄中。笔者在设计研究开发过程中,根据典型用户的需求分析、行为分析、心理分析、产品分析等研究,并运用整合创新设计理论来梳理和构建产品功能模块的整合设计思路。通过整合创新设计实践,设计出使用方式与功能多样的电动平衡车方案,从而实现在体育活动拍摄中运用电动平衡车完成瞬间捕捉、采访随拍、持续拍摄以及灵活调整拍摄位置与定位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蜜蜂采集行为对农作物的授粉和蜂群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为探究中华蜜蜂在冬季的出巢活动规律,本研究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对新出房的工蜂进行标记,进而持续跟踪检测这些标记蜜蜂一生的出巢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蜜蜂羽化后1星期内就会首次出巢,随后的2个星期内每天会进行一次认巢飞行,之后进入真正的采集飞行。中华蜜蜂的寿命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8天,天敌、气候等是影响中华蜜蜂寿命的最主要因素。冬季中华蜜蜂出巢活动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出巢活动时间为半小时,出巢活动之间在巢内的时间为20分钟。本研究系统的研究了冬季中华蜜蜂一生的出巢采集活动规律,对了解中华蜜蜂的出巢采集行为、相关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授粉实践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9年10月—2021年12月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03台红外相机数据,运用空间关联方法构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地栖鸟兽关联网络,通过兰布达系数判断种间关联属性,采用香农-维纳指数衡量各物种空间关联多样性及其对网络维持的贡献,并探讨川金丝猴在群落中的生态学作用及其保护问题。结果显示:红外相机共记录到29种地栖鸟兽,外加1类未鉴定的鼠科(Muridae)动物,川金丝猴属于由18个物种及鼠科动物构成的低海拔网络。网络中,川金丝猴与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存在双向非对称关联,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存在单向非对称关联,与猪獾(Arctonyx collar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和红腹角雉(Tragopan...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人机的高寒草甸地表温度监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直接影响地表感热、潜热及辐射能量传输过程,是研究寒区植被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参数.以疏勒河源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普通及热红外相机获取6块样地植被盖度及地表温度数据,用以评估热红外相机在高寒草甸地表温度监测中的应用精度,分析高寒草甸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因子及植被盖度数据,探究地表温度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18.
1 用途与效益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也是珍稀药用动物。其血、鳞片均可入药 ,鳞片可清热解毒、通经、消肿、下乳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其血是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特效药。目前货源紧缺 ,市场价每公斤 32 0~ 35 0元。为满足药用需要 ,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驯养繁殖。2 生活习性穿山甲栖息于丘陵地树林、灌丛及草莽土中穴居。其生活有 5个特点 :一是迁居性。穿山甲随季节和食物的变化而迁居 ,夏秋向凉爽山坡上迁居 ,憩息于距洞口不远的浅窝 ;冬季居于洞的深处。二是昼伏夜出。三是水性好。四是听觉差 ,嗅觉灵敏。五是性情温顺 ,食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在保护区内布设61台红外相机并开展调查工作。结果共记录到兽类4目9科15种,鸟类4目18科42种,其中梅花鹿(Cervus nippon)、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青鼬(Martes flavigula)、荒漠猫(Felis biet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最高的5种动物为狍(Capreolus pygargus)、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赤狐(Vulpes vulpes)、猪獾(Arctonyx collaris)、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兽类和鸟类物种数月变化均较为明显,2018年6月最多,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受冬眠和迁徙影响相对较低。本研究提供了甘肃省连城自然保护区部分地栖兽类和鸟类资源的最新现状,同时丰富了祁连山鸟兽调查数据,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红外相机在调查大中型兽类、地栖性鸟类以及夜行性动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对于小型兽类和非地栖性鸟类则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2008和2009年,我们采取漂流调查和行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长白山脉(中国境内区域)的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繁殖种群分布状况进行了连续和重复调查.每年的调查都包括春季对中华秋沙鸭繁殖对和夏季繁殖家族的调查.两年期间,共调查了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牡丹江4个水系的17个河段,调查距离总计1553 km,共记录到中华秋沙鸭个体1354只.全部调查河段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密度为每公里河段0.26±0.30个中华秋沙鸭繁殖对;春季中华秋沙鸭种群个体密度为平均每公里河段0.75±0.88只中华秋沙鸭个体.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初步估计在长白山脉我国境内区域分布的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数量大约为170对.在该项调查过程中,我们还探明了在长白山脉3个最主要的中华秋沙鸭繁殖栖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