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青梅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青梅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青梅叶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白菜素(1),1,3,4/2,5-环己五醇(2),3-(1-C-β-葡萄糖)-2,6-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酸(3),木栓酮(4),木栓醇(5),羽扇豆醇(6),4-叔丁基苯甲醚(7),对甲氧基苯甲酸(8),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熊果酸(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青梅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青梅中具有保肝护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2.
对油樟叶精油化学成分及其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含量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38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1,8-桉叶脑、桧烯、α-松油醇和几种倍半萜烃等。其百分含量在水蒸气蒸馏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不相同的。低沸点成分如1,8-桉叶脑和桧烯随着蒸馏过程的进行含量逐渐减少,最后达到一个恒定值;高沸点成分如β-石竹烯和γ-榄香烯的含量随着蒸馏过程的进行逐渐增加;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成分如α-松油醇的含量随着蒸馏过程的进行开始逐渐增加,达到某一值后,再延长蒸馏时间,其含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采用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Toyopearl HW-40F和Chromatorex C18等多种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饭甑青冈叶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乙酯(2),脱氢双没食子酸(3),龙胆酸-5-O-β-D-葡萄糖苷(4),克列鞣质(cretanin,5),芹菜素(6),山奈酚-7-O-β-D-葡萄糖苷(7),落新妇苷(8),香橙素-7-O-β-吡喃葡萄糖苷(9),苦竹素A(10)。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饭甑青冈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对滇白珠种子7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和水溶部分的抗炎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显著减轻二甲苯致炎小鼠的耳廓肿胀度。采用色谱技术分离抗炎效果较好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NMR、IR、MS等波谱法鉴定,8个化合物为:大黄素甲醚(1)、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2)、杨梅素(3)、对苯二酚(4)、香草酸(5)、β-胡萝卜苷(6)、β-谷甾醇(7)和丁二酸(8)。以上所有化合物都为首次从滇白珠种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首先利用组织透明法对春秋两季油樟叶中油细胞进行形态观察,统计油细胞密度和直径,利用扫描电镜(SEM)进一步观察油细胞的细胞壁结构;其次对春秋两季油樟叶进行油樟精油的提取,利用GC-MS鉴定油樟精油的化学成分,利用GC分析了1,8-桉叶素、α-松油醇和γ-松油烯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最后对油樟精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油樟叶片的油细胞密度分别为(41±3)和(38±2)个/mm2,油细胞直径分别为(51.87±1.64)和(36.89±2.64)μm,细胞壁厚度分别为1.65和0.63μm;春季和秋季油樟叶的精油提取得率分别为4.45%和3.09%(以干质量计),GC-MS表征鉴定出16个化合物,3种主成分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春秋两季的油樟精油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6.50和5.50 U/mL,达到Vc的40%,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均为0.2 g/L。  相似文献   

6.
对圆齿野鸦椿枝条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4′-羟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1),acernikol(2),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 2-[4-(1-羟丙基)-3-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C-β-D-葡萄糖苷(7),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8-C-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9),没食子酸(10),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1),硬脂酸(12), 19α-羟基熊果酸(13),β-谷甾醇(14)和胡萝卜苷(15)。除化合物7、8、14和15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浓度为10μmol/L时,化合物2和4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白介素-6的分泌抑制率分别为(63.4±7.1)%和(58.6±4.6)%,显示中等抑制活性,略低于阳性对照药地塞米松的(85.8±5.3)%。  相似文献   

7.
采用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Toyopearl Butyl-650C等柱色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洋紫荆粉色花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4个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运用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筛选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数据对比,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酚(1)、原儿茶酸(2)、对羟基苯甲酸(3)、 2,5-二羟基苯乙酸甲酯(4)、反-对香豆酸(5)、顺-对香豆酸(6)、咖啡酸(7)、咖啡酸乙酯(8)、阿魏酸(9)、愈创木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0)、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1)、2,3-二羟基环戊基-3-(3′,4′-二羟基苯基)丙稀酸酯(12)、绿原酸(13)和异荭草苷(14)。其中,化合物5、6、9、10、11、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7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相对较好,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分别为(4.804±0.939) g/L和(7.339±0.549) g/L,且其抑制...  相似文献   

8.
鸡屎藤挥发油化学成分和元素的定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鸡屎藤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定性鉴定,确定其含有酸类,酚类,醛或桐类,酯或内酯类以及被还原性成分。利用钠熔法对其挥发油进行元素鉴定,表明除含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太元素。  相似文献   

9.
从庐山荚蒾茎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1-O-β-D-苯酚葡萄糖苷(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芦丁(3),绿原酸(4),蒲公英赛醇(5),豆甾醇(6),熊果酸(7),棕榈酸(8),二十四烷酸(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铁皮石斛 (Dendrobium officinale) 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2 个化合物。通过光谱数据分 析,分别鉴定为:4- 羟基苯乙酮 (1)、对羟基苯甲醛 (2)、丁香醛 (3)、α- 萘酚 (4)、香草酸 -4-O-β-D- 吡喃葡 萄糖苷 (5)、5- 羟甲基糠醛 (6)、 (3S,5R,6R,7E,9S)-3,5,6,9-tetrahydroxy-7-megastigmene (7)、(6R,9S)-9-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9-O-β-D- glucopyranoside (8)、 (3R,9R )-9-O-β-D-glucopyranosyl-3-hydroxy-7,8- didehydro-β-ionol (9)、cyclomargenol (10)、N-p- 香豆酰酪胺 (11)、肌苷 (inosine, 12)。化合物 4、5、7、8、 9、10 为首次从石斛属中分离获得,化合物 1、2、6、12 为首次自铁皮石斛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微量元素在植物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展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施微量元素的研究,对油樟的定向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各微量元素和土壤酸碱性对油樟叶中1,8-桉叶油素含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不同;硫酸锰、硫酸锌对油樟叶中1,8-桉叶油素含量的影响显著,硫酸亚铁、亚硒酸钠和p H值对油樟叶中1,8-桉叶油素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综合考虑各处理对油樟叶中1,8-桉叶油素的影响情况,最佳的处理是A1B4C2D3E3,即喷施0.5%硫酸锰,0.1%硫酸锌,0.3%亚硒酸钠,p H值为5.5,不施硫酸亚铁时的油樟叶中1,8-桉叶油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异樟叶精油,采用平板抑菌法检测精油对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利用气-质(GC/MS)联用技术分析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异樟叶精油对尖孢镰刀菌、七叶树壳梭孢和拟茎点霉均具有抑制效果,抑菌率分别达到42.64%,57.50%和64.30%,对拟茎点霉的抑制效果最好;从异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1种物质,包括烯烃类物质20种,酮类物质1种,酯类物质3种,醚类物质3种,氧化物类物质1种和醇类物质13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柱色谱技术对白千层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染木素(1)、白桦脂酸(2)、木犀草素(3)、芦丁(4)、柠檬酸(5)、反式肉桂醛(6)、反式肉桂酸(7)、香草醛(8)、香草酸(9)、水杨酸(10)、苯甲酸(11)、熊果酸(12).化合物1、3~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卷叶黄精根中甾体皂苷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卷叶黄精根茎的正丁醇萃取物(总甾体皂苷R)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及与文献值对照,鉴定化合物Ⅰ为(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Ⅱ为(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将化合物Ⅰ进行双相酸水解得到其苷元(化合物Ⅲ),鉴定为薯蓣皂苷元.对总甾体皂苷R、化合物Ⅰ、Ⅱ及Ⅲ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甾体皂苷R、化合物Ⅰ及Ⅱ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比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明显,而化合物Ⅲ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均比对植物病原菌强.  相似文献   

15.
2种一枝黄花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野生的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ens)为菊科一枝黄花叶属植物,生长于阔叶林缘、林下、灌丛中及山坡草地上,其全草是一种传统中药(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85;徐国钧,1997),但其挥发油成分未见研究报道.同时,加拿大一枝黄花(S.canadensis)也为菊科一枝黄花叶属植物,适应力强,是近年来在我国扩散较严重且难以有效控制的入侵有害植物.  相似文献   

16.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四川省的髯毛樟叶和樟叶的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髯毛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5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1.8—桉叶油素36.28%、香叶醛12.16%、橙花醛0.06%、香桧烯10.79%等,从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9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樟脑37.36%、β—橙花叔醇22.28%等.前者为第一次研究,后者可能是樟树的一个新的生化类型.这一研究为植物分类和资源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春季产白兰叶(LM-1)和夏季产白兰花(FM)和叶(LM-2)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油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春季产白兰叶、夏季产白兰花和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了74、80及88个成分.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3种挥发油中各种成分的GC含量,各占总峰面积的96.8%、97.7%和98.9%.白兰花油和叶油的主要成分基本相同,它们分别是芳樟醇、α -小茴香烯、丁香油酚甲醚、反式罗勒烯、2,4-二异丙烯基-1-甲基-1-乙烯基环己烷、石竹烯、大根叶烯 D、异丁香油酚甲醚、橙花叔醇、α -葎草烯、桉叶油素等.  相似文献   

18.
从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叶中分离提纯了四个化合物结晶,经物理和光谱方法鉴定为:桉树索(Eucalyptin),(±)对(?)烷—顺式—3,8—二醇(P—Menfhane—cis—3,8—diol),(±)对(?)烷—反式—3,8—二醇(P—Menthane—trans—3,8—diol)和阿魏酸。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沙棘叶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中国沙棘叶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棘Hippophae rhanmoides L-叶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I),2α-OH-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Ⅱ),L-2-0-CH3-肌醇(L-2-0-methyl-inositol,Ⅲ).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中国沙棘叶中分离得到,2α-OH-熊果酸,L-2-0-CH3-肌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对麻竹叶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将麻竹叶干粉加70%乙醇抽提至色淡,抽提液浓缩后经石油醚萃取,水相过聚酰胺柱,用水和70%乙醇洗脱,醇洗部回收溶剂经60℃低温干燥,得红棕色结晶性粉末;该物质经真空层析、聚酰胺层析,得单一色斑;在聚酰胺柱色谱中呈单一吸收蜂,经高压液相色谱检验,单一主峰面积比例为97.75%;用盐酸镁粉检出其为黄酮化合物;经酸水解,用硅胶薄板层析检出有木糖;用UV-vis光谱法及化学法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其分子结构为黄酮醇类,该化合物具有较强抑菌活性,酸水解后抑菌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