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对^137Cs的叶面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不同生态期污染主茎单个叶片结果表明,^137Cs向植株未污染部位的转移与污染叶的叶位有关,植株中的^137Cs主要分布在茎叶中。受污染的水稻各部位^137Cs积累量与污染量呈线性正相关,植株各未污染部位^137Cs比活度大小顺序为叶-茎-根-穗。  相似文献   

2.
范仲学 《核农学报》1998,12(4):221-224
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以137Cs污染主茎单个叶片,结果表明,137Cs向植株未污染部位的转移率与污染叶的叶位有关,137Cs主要分布在茎叶中。受污染的水稻各部位,137Cs积累量与污染量呈线性正相关,植株非污染部位137Cs比活度大小顺序为叶〉茎〉根〉穗。  相似文献   

3.
施用钾盐对降低137Cs从土壤-农作物转移率的效应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应用盆栽和模拟小区连续3年就施用硫酸钾,碳酸钾,氯化钾对降低^137Cs从土壤-农作物转移率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种钾盐可以大大降低植株中^137Cs的污染,其中硫酸钾的效果最好,第2年第3年的后效表现非常稳定,钾盐的最适施用量以土壤阳享子代换量的1/30为宜,施用钾盐主要是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代换性^137Cs的含量,从而降低了^137Cs从土壤-农作物的转移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放射落下灰及放射性溶渣在农作物中的吸收分布规律,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并比较了固化放射性落下灰和液体混合裂变产物在水稻植株中的分布,得出了转移系数。以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土壤为材料,研究了各种农作物的转移系数,及减少^90Sr和^137Cs进入农作物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施肥措施对水稻吸收~(137)C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施用石灰,褐煤和钾肥等对减少^137Cs在水稻植株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相当于土壤阳离子代换量1/20的钾盐,使水稻对^137Cs的积累比对照组减少32%以上,随时间变化,这种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用^137Cs法研究农耕地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初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运用^137Cs示踪法和网格点采样法对陕北典型的农耕地坡面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坡脊和坡沟,随坡长的增长,^137Cs含量分布呈增加,减少,再增加的波动趋势,而侧坡则呈相反的波动趋势,并利用新的公式计算了农耕地的侵蚀模数。  相似文献   

7.
范仲学  徐世明 《核农学通报》1995,16(5):247-248,F003,234
本文介绍了植物对环境中^137Cs的吸收规律,着重阐明了植物吸收^137Cs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用NAA处理大白菜根部和叶部,对其吸收和转运^45Ca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根部施用NAA或叶面喷洒NAA均使大白菜根对^45Ca的吸收增加,提高茎叶^45Ca的积累,尤其心叶中^45Ca的积累显提高,同是改变心叶^45Ca分布,使心叶叶缘的^45Ca积累明显增加,且根部施用效果比叶面喷洒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植物对土壤中^137Cs浓集能力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兰欣  徐世明 《核农学通报》1996,17(6):281-282,287
生长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植物,对^137Cs浓集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异。以核电站周围水稻土和北京褐土盆栽16科107种植物进行试验。水稻土栽培植物对1^137Cs浓集能力强于北京褐土直植物,两者家集系数分别为5.10-0.04和1.15-0.03,浓集能力产强的植物有蜀葵,南瓜,地肤,番茄,丝瓜,西葫芦,小白菜,蓬子 菜等。  相似文献   

10.
核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核示踪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土壤侵蚀研究,使土壤侵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使精确地监测泥沙来源成为可能。该评述了近年发展较快的^137Cs稀土元素^210Pb示踪法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因和苯甲酰胺单因子处理,对大豆M1代的苗高,成株率,孕性,根尖染色体和过氧化物知力均无明显影响,对M2代也无诱变效应。^137Csγ射线单因子对大豆有明显的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咖啡因,苯甲酰胺与^137Csγ射线复合处理明显增强了M1代的损伤效应,并明显提高了M2代的突变频率。  相似文献   

12.
^134Cs在水—吸附剂体系中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物对^134Cs的吸附率与粒径之间的关系可用幂回归方程来表示;矿物能很快地吸附水体中的^134Cs并达到吸附平衡;^134Cs在水-吸附剂体系中的消失和吸附过程均遵循指数回归形式;沸石对^134Cs的吸附能力最强,活化膨润土和珍珠岩较强,膨润土较弱;土壤也是一类良好的^134Cs吸附剂;^134Cs在土壤中的移动距离很小,有95%左右集中在0-1cm的表土层中,淋溶水中只占1%以下;土壤对^13  相似文献   

13.
^60Co可从土壤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转移到地上部各个器官。试验表明,在土壤污染量为1.3×10^5Bq/kg土时,春小麦各器官单位重量的放射性在度为根〉老叶〉叶鞘〉茎〉颖壳〉上部叶〉籽粒;污染量2.6×10^5Bq/kg土时,则为根〉老叶〉颖壳〉籽粒〉茎〉叶鞘〉上部叶;污染量1.3×10^5Bq/kg土时,为根〉老叶〉籽粒〉颖壳〉茎〉叶鞘〉上部叶。  相似文献   

14.
在5mScm^-1和10mScm^-1NaCl胁迫过程中,大白菜幼苗根系膜透性、TTC还原能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显示根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盐腔迫处理下,根系对钙的吸收速率在〔Ca^2+〕〉0.75mmol/L时明显受到抑制。根系对^45Ca^2+的积累能力分别在5mScm^-1NaCl胁迫5h生10mScm^-1NaCl胁迫3h后受到抑制,而且大白菜各器官(根、茎、叶)对^45Ca^2+的吸收、转运  相似文献   

15.
14C-PP333在土壤及作物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4C-PP333在小麦、水稻、芹菜中的残留。结果表明,^14C-PP333在作物中的残留水平随土壤中滞留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小麦籽粒残留水平为1.31 ̄0.75ppm,水稻籽粒为0.22ppm,芹菜为0.013 ̄0.032ppm。^14C-PP333在水稻植株中残留水平由高到低为穗梗〉叶〉茎〉谷壳〉根〉米;小麦为叶〉籽粒〉穗其余部分〉根〉茎;芹菜为叶〉根〉茎。施入^14C-PP33313个  相似文献   

16.
利用~(137)Cs技术研究土壤可蚀性的时空变异(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可蚀性的研究变异性是当代土壤侵蚀预测预报研究的核心。本综述了土壤可蚀性变异性研究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137Cs法定量测定土壤可蚀性时空变异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植物材料含碘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是世界碘缺乏区之一,对土壤和植株中的碘含量的调查显得特别重要。土壤和植株中的低含量碘(μg和ng水平)可根据SANDELL-KOLTHOFF反应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原理是在碘催化下As(Ⅲ)将Ce(Ⅲ)还原。该反应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温度,也受离子(如Cl^-、NO2^-、SCN^-、Fe^2+、BrO3^-、MnO4^-、Ag^+、CN^-、Hg^+)和金属(如Os)的影响。加入KOH和Z  相似文献   

18.
作物对氯素吸收利用与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36Cl示踪研究了水稻,棉花,烟草,油菜等10种作物对含氯化肥中氯素的吸收利用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作物对氯素的吸收利用因其种类,种植茬口而不同。第1茬作物水稻、棉花、烟草和草莓的吸收率在30%左右;第2茬作物大豆,小青菜,苋菜,莴苣的吸收率在5%-9%;第3茬作物油菜,莴苣的吸收率在1%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云贵高原区泥沙来源的^137Cs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通过云贵高原区龙川江流域不同源地表层土壤和坝库淤积泥沙^137Cs含量的对比,结合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4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流域相对来沙量,结果表明,侵蚀裸坡和沟道重力侵蚀是坝库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随着流域面积增大,相对产少量为54%-85%。  相似文献   

20.
Cu Ni As Cr对萝卜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Cu、Ni、As、Cr4个元素不同浓度对萝卜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Cu50mg/kg以上时,随着含Cu量的增加,出苗数随之减少。在酸性土壤上发生Cu和Ni危害时,可用提高土壤pH至中性的办法来消除。在中性土壤上,含Ni50mg/kg以上对萝卜出苗有害,Cu、Ni复合污染比单一元素污染的危害大,且毒性Ni〉Cu,土壤Cr、As含量越大,对萝卜出苗的危害也越大,并且毒性Cr^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