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益广告作为非商业广告的重要形式与商业广告有着本质区别。本文通过公益广告产生的原因入手,指出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价值具有长远和隐性的特点,特别是投资公益广告的我国企业,公益广告的经济价值蕴涵于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价值提升,论述企业投资公益广告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神和形,尽可能作到形神兼备。本文欲从等值论的角度分析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的美学价值。林译文无论是从字、词、句还是到篇章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再现了原文的形美和神韵。 相似文献
3.
目前海南的公益广告运作环境较差,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和运作机制,本文通过现状分析、问题分析,提出了几点构建海南公益广告的有效运作模式的具体措施,为提高公益广告的制作和传播质量,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的功能寻求途径。 相似文献
4.
价值不仅是一个功能范畴,更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评价应坚持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相统一。因此,自然环境具有“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两方面的价值,它可分为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4种类型,其中道德价值不能忽略,我们应倡导“尊重自然”的伦理取向,在关怀自然,保护自然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相似文献
5.
6.
方丽英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07,5(4):158-161
传承、弘扬和培育优良的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共同面临的现实间题。笔者从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功能的阐释入手,提出了现代大学精神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大学精神缺失的表象,进而提出要树立新的理念重构现代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8.
9.
10.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公文的格式之美,从公文格式美在规范、美在科学和美在传承及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对公文的格式之美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成果集中展示的一次盛会,具有独特的上海世博会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上海世博会的精神内涵不仅传承了世界博览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基本理念,而且蕴含着“低碳环保、文明共生、志愿奉献”的精神遗产。上海世博会“进步、创新、和谐”的时代价值在于弘扬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发展新理念;证明了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表明了追求平等和谐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外推作为上海世博会价值体系认同与传承的路径有横向外推和纵向外推之分,其中,价值的认同是横向外推,价值的传承是纵向外推。 相似文献
14.
15.
陈文雁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07,5(5):142-145
从创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需要来探讨艺术的价值本体,探讨艺术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精神联系,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今中国,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绝对不能忽略艺术的价值功能,特别是中国本土艺术的特定价值功能。为此,对艺术价值与和谐社会内在关系的探讨就有了最为核心的立足点,即发掘弘扬中国本土艺术的价值、精神,并力图引发艺术界同仁的共同关注,重建中国本土艺术品质,最终实现中国本土艺术价值,为人们能够通过本土艺术获得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真正从中国人的本土艺术价值角度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6.
17.
18.
唐好林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12,(6):152-156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庆。"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的产物。"红岩精神"体现了一种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大胆开拓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团结进步的革命风格。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红岩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贯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红岩精神"给当代人的价值取向树立了一个标杆,更成为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9.
赵豫云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13,(7):107-111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晚唐诗歌中别具一格。超现实主义是产生于法国的文艺流派,其影响深远。超现实主义诗歌、电影、绘画等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常用“深层隐喻”或“象征”,多借助梦境、幻觉来表现“本我”,注重意象的选择,各种意象之间往往有一种“蒙太奇”式的跳跃,通过不同意象的“无序”组合来表现内心世界。这些特点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有较多相同之处,这也正是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价值之所在。从超现实主义的视角来观照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为阐释李氏“无题诗”独特的审美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心师造化"是对前人美学思想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对中国画创作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心师造化"既体现了重"神似"不轻"形似"的绘画宗旨,又揭示了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强调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思想和意识的升华,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体验方向和审美价值取向,并对后世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师造化"乃承前启后之妙论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