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对水中苯甲酸的吸附行为.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对水中苯甲酸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吸附符合一级动力学吸附方程,颗粒内扩散过程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ln(qe)=lnKf+(1/n)lnCe,数据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Kf... 相似文献
2.
采用瞬间液晶模板法一步制备负载啶虫脒/F127(分子式为(EO)106(PO)70(EO)106)的介孔硅(Mesoporous silica).利用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差式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氮气吸附脱附法(Brunauer-Emmett-Teller,BET)对介孔硅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载药介孔硅的释药行为.结果表明,啶虫脒成功负载于介孔硅且以非晶相存在于介孔硅中.介孔硅在水平方向上呈高度结晶的片状结构,且属于IM-3M结构.去除模板剂后的介孔硅均呈现出典型的Ⅳ型特征和笼状孔道结构;孔径分布于3~4 nm之间,具有均一的介孔孔道.载药介孔硅的药物释放曲线动力学拟合模型与Korsmeyer-Peppas模型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3.
4.
5.
稻飞虱是水稻最主要的病虫害之一,为了寻找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试验选用啶虫脒以及噻嗪酮、异丙威、吡虫啉四种农药分别稀释1000、1500、1000、5000倍使用喷雾法对稻飞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防治效果为93.1%,噻嗪酮、异丙威、吡虫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3%、88.7%、79.0%;啶虫脒的防治效果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是较为理想的防治稻飞虱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啶虫脒水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全面评价啶虫脒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啶虫脒在不同温度、不同pH值水体中的水解情况,研究其水解动力学。啶虫脒在酸性条件下非常稳定,中性条件下几乎不水解,当pH值≥8时,其水解加速,且随着pH值的升高,水解速度显著增加。啶虫脒的水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30℃条件下,pH值为8、91、0时,其水解半衰期分别为2311、03和11.7 d。pH值为89、和10时,温度每提高10℃,水解速率分别增加3.8、3.1和2.9倍,水解温度效应系数分别为4.8、4.1和3.9,活化能分别为120.1、107.2和103.6kJ/mol。啶虫脒的水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属于碱催化水解。pH值和温度的升高显著加速啶虫脒的水解。 相似文献
7.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荞麦芦丁工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热水浸提荞麦茎叶,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制备芦丁的新工艺,制得芦丁纯度达95%以上,提取率达85%以上,采用本方法分离制备芦丁,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安全,试剂无毒,成本低廉的特点。对于充分开发利用荞麦资源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褐土中啶虫脒在不同温湿下的室内降解趋势,寻求最佳降解温度和湿度。[方法]土壤中啶虫脒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后,减压浓缩,弗罗里硅土柱净化后GC-ECD进样。[结果]在25℃20%、40%、60%含水量的情况下,啶虫脒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3.1921e-0.145t,T1/2=4.8d;C=1.604e-0.231t,T1/2=3.0d;C=3.1329e-0.1564t,T1/2=4.4d。在含水量为40%的情况下,对其20、25、30℃的消解进行了测定,其消解也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分别为C=2.3041e-0.1463t,T1/2=4.7d;C=1.604e-0.231t,T1/2=3.0d;C=0.7029e-0.2314t,T1/2=2.9d。[结论]在30℃、含水量40%的情况下,降解最快。 相似文献
9.
大孔吸附树脂对冠毒素的吸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种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中筛选出HZ-818树脂对发酵液中冠毒素进行静态、动态吸附性试验,考察不同条件下对发酵液中冠毒素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态试验中,吸附4 h后达到平衡,最高吸附量为27.06 mg/g,COR在20℃、发酵液pH为5时吸附率最高,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曲线,采用1%氨水∶60%乙醇=1∶2的混合洗脱剂,回收率可达85.8%;在动态试验中,室温及调整发酵液pH为5时,上柱流速为4.5BV/h时,绝大部分COR能被树脂吸附,动态贯穿吸附量为30.87 mg/mL湿树脂,吸附率为91.63%;正交最佳吸附条件为:20℃,上柱pH 5,上柱流速为3 BV/h时,冠毒素吸附量最佳,吸附率为93.14%;随后用洗脱剂通过树脂,洗脱流速为4.5BV/h,其回收率可达86.62%。 相似文献
10.
大孔吸附树脂具有表面积较大、交换速度较快、机械强度高、抗污染能力强、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用于纯化皂苷成分,如人参总皂苷、桔梗总皂苷和三七总皂苷等物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孔吸附树脂脱色透明质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6种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对透明质酸(HA)溶液的脱色作用,初步研究了吸附条件对树脂脱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8树脂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当脱色时间为2.5h,树脂用量为1.0g/L,pH为5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啶虫脒在梨中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啶虫脒在梨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啶虫脒经乙酸乙酯∶丙酮(1∶1,V/V)提取,用弗罗里硅土净化、浓缩、定容后,用带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啶虫脒最低检出量为1.0×10^-12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 mg/kg,回收率在82.1%~99.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5%~4.1%。啶虫脒在梨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8 d(滨州)和4.8 d(烟台),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 d)。啶虫脒在梨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0、0.028 mg/kg(烟台)和0.025、0.045 mg/kg(滨州)。 相似文献
13.
采用Agilent 1100液相色谱仪,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VWD)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红柿中啶虫脒的残留量。采用外标法定量。测定西红柿中的啶虫脒,其添加回收率在82.0~97.6﹪之间,变异数小于5.12%,符合国家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的要求。此方法用于测定西红柿中啶虫脒的残留量,检测过程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4.
气相色谱法测定苹果中啶虫脒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快速测定啶虫脒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法,苹果制备样品经提取、净化后,用带有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啶虫脒的残留量,外标法定量,添加回收率为80.5%~112.6%,最低检出浓度0.001mg·kg,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7.5%. 相似文献
15.
研究HPD100、HPD400、HPD500、HPD600、HPD800 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吴茱萸柠檬苦素粗品(纯度36%)的吸附及解吸性能。结果表明,树脂HPD400对柠檬苦素吸附量大,解吸容易,并且吸附速度快。通过不同温度下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发现45℃时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最佳,并且树脂吸附量随柠檬苦素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用HPD400纯化吴茱萸柠檬苦素粗品,柠檬苦素纯度由上样前的36%增加为51.3%,产品回收率为83.5%。 相似文献
16.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枳实总黄酮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枳实(Auraneii immaturusFructus)总黄酮的工艺。[方法]比较AB-8、HPD-450和D1013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枳实总黄酮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并对上柱液的黄酮浓度、pH值和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了优化。[结果]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枳实总黄酮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好,其纯化枳实总黄酮的工艺条件为:上柱液浓度3mg/ml,上柱液体积2.0BV,上柱液pH值4.5,洗脱液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体积2.0BV。[结论]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总黄酮的综合性能较好,适合于枳实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17.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桑葚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桑葚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合成大孔树脂对桑葚多糖的吸附纯化,经过静态吸附和动态试验,考察了提取物溶液浓度、pH值、流速和洗脱剂等因素对树脂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纯化参数。[结果]试验表明,大孔吸附树脂对桑葚多糖具有良好的吸附解析效果。[结论]该纯化工艺为桑葚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解烯啶虫胺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特性,采用批量平衡法和薄层层析法研究了烯啶虫胺在南京黄棕土、江西红土和东北黑土中的等温吸附、解吸和迁移行为,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烯啶虫胺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3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南京黄棕土、江西红土和东北黑土中的吸附常数Kd分别为0.37、0.44和2.59,属于难吸附的农药,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烯啶虫胺吸附的主要因素。土壤对烯啶虫胺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 kJ/mol,表现为物理吸附过程。解吸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土壤中的吸附有一定的可逆性,但不是完全可逆。烯啶虫胺在南京黄棕土、江西红土和东北黑土中分别表现为可移动、可移动和中等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