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通过概述红托竹荪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现状,研究目前红托竹荪产业发展瓶颈。介绍了红托竹荪工厂栽培研究的一些进展,包括了工厂化品种选育、红托竹荪液体菌种生产技术、菌棒配方优化、培养温度优化、覆土材料的研究、原基形成综合控制、工厂化生产常见病害的物理控制。结合研发成果与实践经验,指出工厂化培育红托竹荪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竹荪深层发酵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雅丽  刘勇 《食用菌》1998,20(2):9-10
竹荪(Dictyophora)又名竹笙、仙人笠、网纱菰、竹菌等,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以其味鲜美、营养丰富、形态美丽被誉为“真菌皇后”.竹荪除味美之外,还有极多的药用价值,它对中老年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调节降低作用;对便秘、下肢神经性水肿具有明显的疗效;对小白鼠腹水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短裙竹荪菌丝对多种微生物有明显的拮抗关系,具广谱性.不仅能拮抗革兰氏阴性菌,而且能拮抗革兰氏阳性菌,甚至对酵母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酸刺,酸溜溜,戚阿艾(新疆维语名称),属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分布广泛,欧洲、亚洲的温带均有。我国沙棘资源丰富.有四个种五个亚种,沙棘林140万hm^2,占世界总面积的95%以上,素有“沙棘王国”之称。目前我国普遍种植的是中国沙棘(亚种,野生型),自然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部分地区的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垂直分布在海拔1000~4000m,最高达到5000m。沙棘适应性很强,繁殖容易,经济价值高。这些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国内外研究专家发现沙棘的果实、种子、叶、皮等各部器官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及药用成分,并发现它有多方面经济价值,越来越广泛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不断提高沙棘的综合利用价值,促使沙棘开发利用向纵深发展.现将国内外沙棘经济价值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调查红托竹荪资源分布特征,以织金县为调查对象,共设计了6条调查路线,对红托竹荪资源进行系统调研;并进行林分因子、土壤因子以及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托竹荪的寄主主要为多年生苦竹、金竹等竹林腐根;在营养丰富、土质疏松、保湿效果好的黑棕色沙土中分布较多;主要生长于海拔1000 m~1 500 m,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织金的北部以及中南部,东南方向和西面分布较少。此次调查探明了红托竹荪生态习性与分布特征,为贵州红托竹荪这一特色优势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为红托竹优良菌株的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织金县和纳雍县的红托竹荪为研究对象,对其菌盖、菌柄、菌托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2个地区的红托竹荪均含有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氨基酸和矿物质6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红托竹荪各部位之间6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2个地区的红托竹荪相同部位中同种成分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2个地区红托竹荪的检测结果发现,糖类是红托竹荪各部位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含量为26.91 g·100-1g-1~60.61 g·100-1g-1;其次是蛋白质,含量为13.42 g·100-1g-1~27.08 g·100-1g-1。红托竹荪的菌托中均含有6种检测的营养成分,且菌托中的各营养成分含量与菌盖和菌柄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因此红托竹荪菌托亦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让中国竹荪之乡大放光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中国竹荪之乡———织金县竹荪栽培的历史与现状 ,提出了今后大力发展竹荪生产与贸易的战略设想与实施意见 ,以促进织金县竹荪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暴增海  周婷  林曼曼 《北方园艺》2011,(11):166-167
对红托竹荪的生物学特性、菌种制作与栽培、活性物质提取以及深加工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最早食用竹荪并实现其人工驯化栽培的国家。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竹荪共有12种,我国分布有7种,其中,红托竹荪、棘托竹荪和长裙竹荪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其主产区分别为贵州织金、福建顺昌和将乐、四川青川和长宁。红托竹荪栽培历经了野生抚育、砂锅栽培、室外简易大棚栽培和新型栽培技术快速发展等四个阶段。从优质菌包的生产和选择、脱袋覆土、发菌及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具体介绍现阶段集成的“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其作为贵州省2022年农业“十大主推技术”,实现了液体菌种快繁、良种良法配套栽培,优选了适栽菌株配套林下栽培、层架式栽培、筐式栽培、工厂化栽培等多种模式,栽培周期短,可实现周年生产及供应。随着产业的发展,预计低成本的二次发酵或三次发酵栽培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棘托竹荪发酵液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棘托竹荪发酵液对大肠杆菌等7种常见食品腐败菌的抑菌效力(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提取液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预示棘托竹荪有作为药品和天然食品杀菌剂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棘托竹荪菌丝体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为提取剂,微波、酶、超声波为辅助手段研究棘托竹荪菌丝体的抑菌作用,测定其对大肠杆菌等6种常见食品腐败菌的抑菌效力(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热稳定性及抑菌pH范围。结果表明,4种方法得到的提取液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以酶解水提法效果最佳,所得到提取液的抑菌效力最强,最低抑菌浓度小,抑菌pH范围广且热稳定性强。  相似文献   

13.
采集贵州省部分分布区域内野生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Zang, Ji et Liou.)健壮子实体为育种亲本,经系统选育,贵定县石板村红托竹荪成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该菌株菌丝在5℃~28℃均能生长,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菌丝萌发后形成原基能力强;生长季节为3月到10月,平均单产量为0.15 kg·m-2,生物转化率为32%。采用阔叶木屑及腐殖土覆土栽培。该品种红托竹荪在不同海拔试验中产量稳定,菌株表现出均一性、稳定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药用真菌黄裙竹荪的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药用真菌黄裙竹荪资源调查、标本采集、菌种分离、培养基的筛选、生长温度、酸碱度、覆土土质以及覆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一级菌种培养基以PDA培养基为主,添加松针浸出汁为黄裙竹荪的最佳培养基;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适宜pH值为6.5;栽培播种完成后,及时覆盖砂质黄壤土,是黄裙竹荪栽培的最佳方法和最佳土质。  相似文献   

15.
谭伟 《食用菌学报》1995,2(1):36-42
比较了短裙竹荪三种室内栽培方法的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生物学效率及商品率.三种栽培方法各自具有以下特点:(1)床栽法栽培周期校长(6个月),平均鲜菇产量居中(2.18kg/m~2),生物学效率居中(16.55%),商品干菇产量最高(0.11kg/m~2),商品率居中(37.82%),用种量少(6瓶/m~2).(2)盆栽法栽培周期较长(6个月),平均鲜菇产量最低(0.38kg/m~2),生物学效率最低(2.56%),商品干菇产量最低(0.02kg/m~2).商品率最高(39.02%),用种量少(6瓶/m~2).(3)压块法栽培周期较短(5个月),出菇较集中,平均鲜菇产量最高(2.57kg/m~2),生物学效率最高(25.98%),商品干菇产量居中(0.08kg/m~2),商品率最低(28.77%).用种量大(75瓶/m~2).笔者认为压块法是短裙竹荪室内栽培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发病部位感染的真菌菌丝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2个菌株中,11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1个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引起红托竹荪腐烂病后期侵染导致二次病害的真菌主要是木霉属真菌,也是腐烂病发生后红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湖北省荆州市发现的朱红竹荪(Dictyophora cinnabarina Lee),并对其形态和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出北省的竹荪资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竹荪菌种培养条件,菌种抗性以及几个主要的制种技术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荪最适的菌种保藏时间为60天,最佳的菌种生产培养料为粗细结合料,配方为竹片(3—5cm)39%、木屑39%、麦麸20%、糖1%和石膏1%。制种季节的安排与产量密切相关。总结出了高产竹荪菌种制作的工艺流程,制定了优良菌种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以棘托竹荪菌株为试材,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棘托竹荪深层发酵过程中6种胞外酶的酶活性变化,并对菌丝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增长有密切关系。菌丝生物量增加呈"S"曲线,第4~6天增长最快。棘托竹荪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之前,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出现峰值。过氧化物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同步增加。说明发酵过程中棘托竹荪菌丝首先分解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然后利用木质素和蛋白质作为碳源和氮源。要提高棘托竹荪深层发酵效率,缩短培养周期,就必须在其菌丝达到最大生物量之前保证碳源和氮源的均衡供给。可根据不同酶的分泌高峰期,确定菌丝的营养利用情况和发酵周期,以收获最大菌丝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