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组织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从草莓根、茎、叶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内生细菌183株及根际细菌55株,其中9株拮抗菌对草莓褐色叶斑病病原菌(Pilidium concav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4种草莓病原菌具有广谱拮抗效果。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拮抗菌株G3-23、J3-20、G3-29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J6-1、J1-4、G2-12、G3-k2和J1-11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3-20鉴定为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G3-17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株G3-23能够分泌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对由P. concavum引起的草莓褐色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该菌株能在离体草莓叶片上成功定殖,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具有优良拮抗效果,并对马铃薯植株具有促生作用的双重功能生防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方法测定分离筛选得到的菌株L19发酵产物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利用PCR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脂肽类抗生素和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鉴定,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和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研究了其对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通过拮抗试验共分离得到25株生防菌株,其中菌株L19可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经形态学及gyrB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光学显微观察发现,L19发酵液致使马铃薯枯萎病菌菌丝扭曲、黏连、膨大和泡状化等畸形,菌丝丧失穿透力,并且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增加,其孢子萌发率降低。L19含有sfp、ituA、fenB、bacD、mycB等脂肽合成基因;可产生12种挥发性化合物,芳香族含量所占比例为47.42%,其次为醇类和酮类,其中2–乙基甲苯为主要挥发性物质,占比20.91%;具有产生纤维素酶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浓度L19发酵液可增加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指数,其中5×10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K103对黄瓜穴盘苗的促生效果及作用机理,以草炭、蛭石、珍珠岩混合物料为基质,播种前基质接种K103,测定黄瓜穴盘苗生长发育参数,并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穴盘苗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K103具有较高的固氮和溶解有机磷活性;基质接种K103提高了黄瓜穴盘苗根系活力和矿质养分吸收积累量,促进黄瓜生长;K103可在黄瓜穴盘苗根际定殖,并显著提高了根际食菌蛭弧菌,鞘氨醇单胞菌CHNTR37、CL01,德氏嗜酸菌,鹰嘴豆中慢生根瘤菌等9种细菌的相对丰度,这些细菌对植物多具有促生潜力。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高效防治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的优良菌株及其防治机制,从番茄根分离获得内生菌SM2,经平板对峙法分析其对B. cinerea的抑菌特性,并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测序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盆栽法和田间试验测定SM2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并测定防病组、致病组和对照组番茄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等。结果表明,菌株SM2可引起B. cinerea菌丝发生畸变,抑菌率达66.67%,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M2有效降低了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盆栽、田间防效分别达到71.73%、65.22%。与对照组相比,防病组和致病组番茄叶片的SOD活性、APX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且防病组显著高于致病组。来自番茄的贝莱斯芽孢杆菌SM2是一株具有生防应用价值的菌株,通过显微拮抗作用和诱导番茄高表达保护酶活性与渗透调节物含量等途径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  相似文献   

5.
赵妍  邵兴锋  屠康  陈继昆 《果树学报》2007,24(3):339-343
主要研究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草莓果实采后病害以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10作为拮抗菌,以新鲜草莓果实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贮藏温度、不同接种时间的B10活菌液、菌悬液、热处理液和过滤液对草莓果实人工接种灰霉病的抑制效果;以及不同浓度菌悬液对果实自然病害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B10活菌液、菌悬液对病害的抑制效果较好,热处理液和过滤液次之,但均显著好于对照;在25℃和15℃的不同温度条件下,较高的贮藏温度有利于拮抗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在接种拮抗菌之后8h和16h分别接种病原菌的不同时间下,拮抗菌接种时间早,抑制效果好;B10菌悬液对草莓果实自然病害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该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东北油豆角腐皮镰孢菌为靶标菌,采用室内平板对峙培养和温室防效测定方法,从发病油豆角根际(围)土壤中筛选拮抗能力强的芽胞杆菌菌株,以期获得腐皮镰孢菌根腐病的生防资源。结果表明:该试验筛选到一株拮抗芽胞杆菌WJ-126,初步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该菌株对油豆角腐皮镰孢菌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0.92%。  相似文献   

7.
赵妍  邵兴锋  屠康  陈继昆 《果树学报》2007,24(3):339-343
主要研究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草莓果实采后病害以达到防腐保鲜的目的.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10作为拮抗菌,以新鲜草莓果实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贮藏温度、不同接种时间的B10活菌液、菌悬液、热处理液和过滤液对草莓果实人工接种灰霉病的抑制效果;以及不同浓度菌悬液对果实自然病害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B10活菌液、菌悬液对病害的抑制效果较好,热处理液和过滤液次之,但均显著好于对照;在25℃和15℃的不同温度条件下,较高的贮藏温度有利于拮抗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在接种拮抗菌之后8 h和16 h分别接种病原菌的不同时间下,拮抗菌接种时间早,抑制效果好;B10菌悬液对草莓果实自然病害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该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黄瓜种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法研究了L1-9菌株发酵液浸泡黄瓜种子后,对黄瓜幼苗的根长、须根数、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并测定了黄瓜根组织的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4种防御酶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L1-9菌株发酵液浸泡黄瓜种子,可促进黄瓜须根的增加和根伸长,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浸种处理后黄瓜幼苗根部PAL、POD、PPO、SOD 4种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4种酶活性高峰时期不同,表明L1-9菌株发酵液浸泡种子能够明显诱导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L型蜡样芽抱杆菌对草莓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易感白粉病的草莓品种"丰香"为试材,向草莓叶柄注射L型蜡样芽孢杆菌,测定了草莓叶片中SOD、POD、PPO及PAL 4种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及白粉病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注射L型蜡样芽孢杆菌后,4种防御性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
以解淀粉芽胞杆菌TR2和不同育苗基质以及西瓜幼苗为试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盆栽试验法,研究了9种不同配方基质对解淀粉芽胞杆菌TR2的定殖量随时间变化的影响,以及盆栽条件下复配TR2对西瓜幼苗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草炭使用量低、TR2稳定定殖以及西瓜幼苗健康生长的基质配方。结果表明:解淀粉芽胞杆菌TR2在供试基质中均能定殖,并且30 d内的平均定殖量在5×106 CFU·cm-3左右,其中B6基质中定殖量最高,为8.1×106 CFU·cm-3。西瓜幼苗在含有蚯蚓粪的基质(B2、B6、B7、B8)中在株高和鲜质量方面的生长均明显优于不含蚯蚓粪的基质,含有椰糠的基质B8在根长方面表现最好。基质复配解淀粉芽胞杆菌TR2后,西瓜幼苗的株高和鲜质量相较于不加生防菌有明显增加,其中基质B2复配菌株TR2对西瓜促进作用最明显,比未添加生防菌高出44.2%。基质中添加生防菌对西瓜幼苗的根长和根鲜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化学药剂与生防菌结合,对由尖孢镰刀菌芹菜专化型引起的西芹黄萎病进行综合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苗期使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50 %福美双•多菌灵WP(活根菌灭)或40 %噁霉灵WP(噁霉敌)灌根均能显著消除育苗基质中的病原菌孢子,孢子下降率达99.00 %以上;大田继续使用上述3种化学药剂或改用生防菌芽孢杆菌S11和M3,都能够显著降低西芹黄萎病发病率,防治效果最高为85.98 %;其中持续单独使用50 %多菌灵WP或苗期使用50 %多菌灵WP、大田改用生防菌芽孢杆菌对西芹的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连作苹果园健康苹果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对苹果连作障碍镰孢属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XC1,该菌对尖孢镰孢菌的抑菌率最高,达到79.83%。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gyr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目前菌株XC1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号为CGMCCNo.20057。苹果连作土盆栽试验表明,XC1菌肥处理能显著促进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幼苗的生长,其株高、地径、鲜质量和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8%、34.8%、121.1%和96.0%;显著提高连作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57倍、2.71倍、1.21倍和1.79倍;显著减少连作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提高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且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尖孢镰孢菌的基因拷贝数比对照降低了76.4%。这说明贝莱斯芽孢杆菌抑制连作障碍病原菌的效果明显,可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能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3.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NBIN863菌株对番茄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效果,对番茄植株的促生作用及在番茄根际周围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NBIN863菌株对番茄根结线虫的温室防效达到54.48%;对番茄植株具有促生作用,株高、根长和全株鲜质量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49.10%、43.69%和52.50%;该菌株能稳定在番茄根际周围定殖,接种30d后,其定殖浓度为8.37×105cfu·g-1。  相似文献   

14.
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活性及其定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绿针假单胞菌HL5-4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测定其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活性;进行离体试验和苗期试验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番茄果实和叶片的定殖能力;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L5-4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萌发抑制率为70.74%;在离体试验中,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2.36%和59.85%,在盆栽试验中,对番茄苗期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62.88%;HL5-4在番茄果实和叶片保持一定的定殖密度,处理7d时能保持10~4和10~3 cfu·g~(-1)以上;HL5-4菌株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oloeaphtis)。  相似文献   

15.
 利用从小麦根系中分离筛选得到的对辣椒疫病有较高拮抗活性的生防细菌HG28-5菌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产孢子囊和孢子萌发试验,检测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通过温室盆栽和小区试验,确认了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平板稀释培养法测定了根际定殖能力。结果表明:HG28-5显著抑制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HG28-5对辣椒疫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中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2.57%和79.96%;HG28-5在辣椒根际的定殖能力很强,用HG28-5处理辣椒种子,发芽胚根中其定殖密度为4.45 × 105 cfu · cm-1,HG28-5处理盆栽辣椒根系,其定殖密度稳定维持在105 cfu · g-1以上。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HG28-5为绿针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6.
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CP7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等真菌具有很强的抑杀作用。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荔枝霜疫霉菌菌丝体经CP7菌株的抗菌物质处理后, 菌丝发生不规则扭曲、萎蔫、干瘪,菌丝端部膨大等形态变化;经处理的菌体细胞组织结构受损,细胞膜结构模糊不清,看不到完整的外膜结构,细胞器消溶。处理后的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出现凹陷、干瘪、畸形;孢子囊外壁严重受损,原来厚实的外壁只剩一薄层,孢子囊内原有的微细结构消失,结构模糊不清,细胞器溶解,孢囊内物质大量外泄。抗菌物质还引起菌体细胞内磷的外泄,并对细胞呼吸速率和NADH氧化酶活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多粘类芽孢杆菌L1-9菌株对番茄早疫病的抑菌防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1-9菌株是从连云港海域海泥中分离获得的1株多粘类芽孢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打孔法测定L1-9菌株及其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L1-9菌株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培养4 d的抑菌带宽度分别达到17.6 mm和15.8 mm,L1-9菌株的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能明显降低早疫病菌的孢子萌发率并抑制芽管的伸长,发酵液的抑制作用高于无菌发酵液。采用离体叶片法和盆栽法测定该菌株的室内防病效果,结果表明:L1-9菌株的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发酵液的防病效果高于无菌发酵液,其离体叶片法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79.28 %和67.2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