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积碳现象,严重影响着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积碳是何物,哪些方面影响着发动机的工作,积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积碳如何清除,本文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积碳堵孔。积碳堵塞喷孔或粘住针阀,使喷油雾化不良、滴油、燃烧不完全,甚至不喷油。及时清除积碳。喷油器回油孔堵塞。使喷油器调压弹簧空腔内积油增多,油压升高而停止喷油,致使柴油机熄火。应及时清理堵塞物。喷孔磨损过大。喷孔在工作中磨损使喷孔变大,喷油雾化不良。可拆下针阀体,用直径3~6mm的小钢珠置于喷孔上,用  相似文献   

3.
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而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部位都有积碳产生的可能,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车辆的整体性能。本文以发动机燃油系统为例,阐述了积碳的产生原因,以及积碳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4.
发动机热浴现象对喷油器积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控发动机喷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喷油器精密的结构决定了它对积碳非常敏感,分析了汽油中的胶质和发动机的“热浴现象”是影响喷油器积碳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预防和清除喷油器积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安全事关工程成败,库底清理则是保证水库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依据我国现行环保技术标准和环保法规,结合丹江口水库实际,探索了丹江口水库库底清理的范围、对象、措施和清理工程概算标准并付诸实践,为我国大型供水水库库底清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柴油机积碳的成因,分析了积碳产生的危害,提出清除的方法。指出积碳不仅影响柴油机散热,造成柴油机过热,还会增大柴油机压缩比,使柴油机工作恶化,功率下降。提醒用户在使用中要减少积碳的产生,大修时要彻底清除积碳。  相似文献   

7.
随着柴油机使用时间的增长,燃烧室、活塞顶部及排气管等零件的积碳也会愈来愈厚。积碳不仅阻碍了燃烧室和活塞的散热,还缩小了燃烧室的容积,使柴油机的动力性下降,油耗增大,影响柴油机的使用寿命。一、积碳形成的原因所谓积碳是指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燃油中不饱和烯烃和胶质在高温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焦着状的物质。1.使用含有各种杂质的劣质或标号不对的柴油,燃烧后形成积碳。  相似文献   

8.
<正>发动机积碳是燃油或润滑油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沉积物。积碳有密实、疏松、柔软等各种形态,其成份随发动机工况、燃料质量、润滑油性质以及进入燃烧室中的杂质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分为气门积碳、燃烧室积碳、喷油嘴积碳和进气道积碳。1发动机生成积碳的原因1.1燃油品质差我国的燃油辛烷含量低,含有较多的杂质和烃类物质,含硫量高,提高辛烷值的途径主要是依靠加入抗爆剂,而抗爆剂特别是含锰抗爆剂会对发动机有很多负面影响。含锰抗爆剂,其中烯烃类杂质为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燃烧室、节气门及喷油嘴等一些高  相似文献   

9.
1.积碳的形成机理 积碳是燃料和润滑油在高温及氧化作用下的生成物.当燃料及窜入燃烧室的润滑油不能完全燃烧时,未燃部分的胶质粘附在零件表面上,被高温烤灼及氧化成为沥青质、油焦质和炭青质等复杂混合物,于是形成了积碳.积碳是一种有害、有毒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
李炳贤 《河北农机》2016,(12):65-66
本文主要从积碳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增压直喷发动机比普通自然吸气、歧管喷射发动机更容易形成积碳的原因以及积碳的清除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6PSD30—1型电子控制喷油泵试验台,其电气控制部分电路采用大量分立电子元件,且元件大多老化、损坏,处于闲置状态。现对其进行技术改造,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对喷油泵试验台的喷油计数和主轴转速进行控制。改造后的试验台,省去由大量分立元件组成的单元环节,减少焊接点,大大提高了工作可靠性、检测精度和效率,使用、维护和修理方便。  相似文献   

12.
开展县域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县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度、风险效应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唐县未利用地转型前后的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提供生态空...  相似文献   

13.
张召  宋欣 《农机化研究》2007,(10):209-212
以农作物秸秆等廉价资源为原料,与废弃生物质处理相结合,采用厌氧发酵法制取氢气的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论述了发酵法生物制氢领域的研究进展,分别对产氢相关的酶、发酵类型、氢酶基因的研究以及废弃生物质制氢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发酵制氢的可行性,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一台电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设计甲醇裂解装置和控制单元,制定控制策略,并在发动机上进行了标定试验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裂解器及电控单元,实现了汽油起动后燃料的平稳切换及完全裂解气模式下自动运行;裂解气中除含有H2和CO外,还含有一定量的CH3OH蒸汽,其中H2占23.3% ~ 46%,CO占11.6% ~23%,CH3OH蒸汽占31% ~65%;另外,裂解气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也较汽油机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应作为温室气体削减与控制的重点.论述了海洋储存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可行性及环境效应.该方法以固态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形式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大大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维护海底水合物沉积层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安全性,为二氧化碳水合物储存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对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牧草田间干燥速度,设计了一种钢辊式牧草调制器,应用Solidworks软件对其进行三维建模,对调制钢辊进行受力分析和参数设定,并应用Simulation模块对调制钢辊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经优化设计,调制钢辊材料选用45优质碳素结构钢且辐条厚度8 mm时所受应力应变较小,安全系数较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对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流域径流变化。【方法】以开都河上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采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CA-Markov)预测法、当地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极端土地利用情景法共设置了4种2025年土地利用情景,包括自然发展情景、规划发展情景、极端草地情景、极端林地情景。【结果】①构建的SWAT模型在率定期(R2=0.74,NSE=0.73)与验证期(R2=0.58,NSE=0.57)的模拟结果可以接受。②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的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Kappa系数为0.83,可用于预测2025年土地利用类型。198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转换为水体和未利用地,其转换面积分别为106.09 km2和0.5 km2。③相较于基准年2010年,各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年均径流量均减少,自然发展情景减少最快,极端草地情景减少最慢;从丰水期与枯水期来看,2种时期下各情景月均径流变化完全相反;从其季节分配来看,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夏季对径流变化影响最大,冬季影响较小。【结论】该地区草地是影响径流最主要的调控因子,原有草地的减少会引起夏季径流较大幅度减少,对于未利用地,可考虑开发为草地。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在水泵启动阶段圆锥型水力旋流器过滤性能较差的问题,利用变频控制技术,以DN50圆锥型灌溉用水力旋流器为研究对象,对含沙质量分数分别为0.451%,0.266%和0.124%的3种水沙混合液分别进行了5,15,30,60和90 s 的5种启动时间,15,30,90和120 s 的4种启动时间以及15,30,60和90 s的 4种启动时间的水沙分离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水泵启动时间越短,大粒径颗粒的分离效果变差,而启动时间越长,小粒径颗粒的分离效果变差;启动过程中水力旋流器的总分离效率及分级性能随时间均呈现先差后好最后趋于稳定的规律;在相同启动时间的同一时刻下,分级性能随颗粒粒径的增大呈现有规律的波动性变化,0.2 mm以上粒径级沙粒的分离效果最好.结合总分离效率规律,推荐DN50圆锥型水力旋流器在工作流量为15 m3/h时的水泵最佳启动时间为30 s.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不同C,V含量Fe-5Cr-5Mo-5W合金在不同回火处理时的K1C,冲击韧性,弯曲强度,压缩强度,硬度,结果表明,这类合金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K1C值,各性能指标高于高铬铸铁。随C量增加,K1C,冲击韧性,弯曲强度明显下降,压缩强度呈相同趋势但不明显;V量增加各性能增加,回火温度升高,弯曲强度,压缩强度下降,K1C值,冲击韧性升高;回火次数增加,弯曲强度下降,K1C值,冲击韧性升高,压缩强  相似文献   

20.
提出以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毡作为柴油机碳烟颗粒物捕集介质的方法,研制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毡碳烟捕集器。在CC485型柴油机上的试验结果表明:该碳烟捕集器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所产生的排气压降对柴油机工作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