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生态平衡视角的陕西碳通量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OD13A1和MCD12Q1遥感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一次能源消费、水泥生产量、生物质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基于生态平衡视角,运用CASA模型、碳排放测算模型,分别估算2000-2010年陕西省及各市地表植被NPP和人类活动碳排量,并进行差量分析,进而探讨其碳通量和碳平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地表植被每年NPP总量在5.00×107~8.00×107 t,波动中呈现升高趋势,NPP总量空间分布为:陕南>关中>陕北;陕西省人类活动碳排放从2.61×107 t增加到了7.76×107 t,碳排放空间分布为:关中>陕北>陕南;2000-2010年西安和渭南一直处于碳赤字状况,宝鸡、延安、汉中、安康和商洛碳盈余,承载着陕西省大部分碳吸收功能,在维持省域碳盈余中起关键作用,铜川、咸阳和榆林则由碳盈余逐渐变为碳赤字。最后提出陕西省应逐步着手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IPCC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的基础上,计算了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和青海五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00-2012西北五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CO2的排放量最多,其次是CH4和N2O,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最主要的,而煤炭的消费又是能源消费中最核心的;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人均温室气体、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均快速增长,2012年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是宁夏,其次是青海,新疆、陕西和甘肃;单位面积温室气体也是宁夏最高,其次为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均高于应对全球气候目标的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西北五省将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秋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利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4省(区)的137个气象站30年的降水、蒸发资料,确定适合西北地区的干旱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蒸发、干旱指数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秋季平均自然降水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减少,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少雨带,是干旱最严重的地方.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重旱频率最高,平均2年一遇;新疆北部、甘肃南部、青海南部、中旱频率为30%左右,平均3年一遇,轻旱频率30%左右,平均3年一遇.表明西北地区的干旱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新疆中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为干旱区,新疆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为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4.
农业部畜牧局主持的北方10省区治虫灭鼠座谈会,于1988年10月11——15日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的各级主管草原治虫灭鼠工作的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5.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态安全是关系到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集对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与障碍因子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16年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安全等级在地区内部差异明显,2002—2008年,新疆、甘肃、宁夏维持"临界安全"等级不变,青海、陕西联系数主值分别为0.2334、0.2019,安全等级上升为"较安全"。2008—2016年,新疆联系数主值由0.0499提升为0.2692,安全等级上升为"较安全";甘肃、宁夏维持"临界安全"等级;青海、陕西维持"较安全"等级;(2)西北地区压力和响应障碍度均值由2002年的52.434、26.270下降为2016年的38.479、17.353,状态障碍度均值则由21.296上升为44.168。要素层2002年和2016年障碍度均值分别为45.457、32.732、21.811,影响西北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障碍因子排序依次为压力、状态、响应。2002年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与压力、状态、响应障碍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6、0.120、0.055;2016年分别为-0.830、0.851、-0.661。新疆、青海和陕西出现的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与状态障碍度大幅度增加有关;(3)新疆和青海耕地生态安全值上升源于人均水资源量的增加;陕西耕地生态安全值上升得益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和耕地环境的改善,但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和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甘肃、宁夏耕地生态安全维持等级不变,主要受制于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等因素。针对西北各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提出升级建议。  相似文献   

6.
棉田旋幽夜娥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幽夜蛾[Discestra trifolii(hüfnagel)]属夜蛾科,过去曾称三叶草夜蛾.在我国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该虫在新疆各甜菜产区均有发生,是为害新疆甜菜的重要害虫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开始进入棉田,但是,为害面积及造成的损失不大.  相似文献   

7.
西北五省(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西北地区耕地等别分布特征及在全国耕地等别中的整体水平,以西北5省(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耕地等别数量特点、耕地等别空间分异特征和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中、低等地分布广泛,面积比例高达93.04%,耕地平均等别比全国平均等别9.8等低2.1个等别;西北地区各自然质量等地和利用等地分布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高等地主要分布在陕西(60.82%和86.48%),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50.99%和50.54%),低等地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陕西(53.4%、31.76%和46.87%、26.31%),青海和宁夏耕地面积较小,且以中低等地为主;各经济等地分布略有不同,即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85.12%),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陕西(60.86%和26.98%),低等地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陕西(48.95%和30.74%),青海省以低等地为主,宁夏以中低等地面积比例较大;西北地区耕地质量主要受到地貌结构、土壤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3类因素的影响,且各类影响因素在西北各省域内的分布差别主要决定于各省(区)主导因素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控制西北地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小麦全蚀病的分布和发生情况 小麦全蚀病是世界各地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为害.我国自1931年前后在浙江发现此病,目前已蔓延至我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山东、山西、内蒙、宁夏、甘肃、青海、陕西、黑龙江、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福建、辽宁、上海、湖北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9.
应用近60 a中国西北16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总辐射的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区,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的较小区域为资源丰富区,其余大面积区域均为资源很丰富区。(2)1961—2020年除新疆西南部、甘肃和新疆接壤区、甘肃北部和陕西北部的小范围区域总辐射呈上升趋势外,西北大部分区域总辐射呈下降趋势。(3)EOF第一模态特征向量场表明,总辐射振荡强度由西向东加强,各分量高载荷区主要集中于中东部,该区域是总辐射易出现异常、振荡强且敏感的地区。(4)EOF第二模态特征向量场自西向东呈双偶极子型;青海全境和甘肃大部为正值区域,也是总辐射异常振荡最强的区域。(5)依据REOF特征向量不同模态空间分异结构类型,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的“西北东部异常型”、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边缘区的“西北中部异常型”和主要受西风带影响的“西北西部异常型”等3个次区域。3个次区域总辐射减少的突变点分别出现在1973年、2017年和2008年。  相似文献   

10.
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性,以2004—2012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2012年西北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2004年增加了166.1×109元,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却减少了8元,说明人口的增速比生态服务价值的增速大,应适当控制人口增长;(2)西北旱区各省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大小依次为甘肃陕西中北部新疆内蒙古中西部青海宁夏,其中宁夏和青海为负变化;(3)2004—2012年间西北旱区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33,表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处于轻度协调状态;(4)敏感性指数小于1,说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弹性较弱,本文研究结果真实可信。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效益,为西北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风雪流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鹄  林燕 《干旱区研究》2005,22(1):125-129
利用1971-1996年中国194个站风雪流日数资料,分析中国风雪流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风雪流在全国影响区面积较大,42.8%的站发生过风雪流。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的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北部以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和河北的部分地区。风雪流最早出现在11月或12月,最晚终止在2~4月。风雪流发生日数的季节变化,有单峰值和双峰值两种类型。全国风雪流发生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各地变化不同:东北地区、内蒙古、西藏的部分地区和新疆北部地区出现风雪流日数均呈下降趋势;青海、甘肃和宁夏部分地区发生风雪流的日数则呈上升趋势。从季节年变化趋势看,暖季的4~5月和9月风雪流出现日数有增加趋势,而冷季的10~3月风雪流出现日数则有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强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产地差异对宁夏枸杞果实形态及糖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甘肃五省的7个不同枸杞产地的宁夏枸杞的果实外观形态以及枸杞多糖、总糖含量的差异;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了气象因子与枸杞果实外观形态的相关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7个产地枸杞果实外观形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产地枸杞果实大小进行了排名。结果表明:青海诺木洪农场、甘肃白银市靖远县和新疆精河县的枸杞果实较大,而宁夏银川和中宁产枸杞较小;海拔和平均温度是影响枸杞果实形态的主导因子,海拔越高,平均温度越低则果实越大、越长;宁夏中宁县所产枸杞的枸杞多糖的含量最高,达到了7.525 g·100g-1,显著高于其它产地(P0.05),但总糖含量最低;内蒙杭锦后旗、青海诺木洪农场和内蒙乌拉特前旗3个产地枸杞果实的总糖含量较高。该研究结果,将为药用枸杞栽培和种植区域的定位提供理论依据,为综合评价不同枸杞产区枸杞的品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内蒙古碳排放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1999-2009年内蒙古人均GDP及碳排放量等相关数据,运用LMDI分析方法,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产业排放四个方面分析内蒙古碳排放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并对内蒙古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等6行业进行碳排放分解研究,从总效应角度分解,得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排放系数效应对内蒙古碳排放量起正向推动作用,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对内蒙古碳排放起负向阻碍作用的结论,从行业角度分解,工业对碳排放各效应的影响最大,其他5行业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文中采用2003-2013年全国及30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量、农业各产业比重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碳排放强度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间的关联度,发现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总体存在较强的关联效应,但各产业比重与农业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省份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的关联程度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张力 《植物医生》2005,18(5):23-24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是重庆市现公布的补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属鞘翅目天牛科星天牛属,主要寄主为杨属、旱柳、榆树、复叶械等.国内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四川的132个县市区,尤其在西北4省猖獗发生,极大地威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致使大片林分枯死,损失严重.对黄斑星天牛采取检疫性措施,控制其传入危害,对目前重庆市大力发展的杨树产业意义重大,文章就该虫在重庆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LMDI模型的东北地区农业碳排放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北三省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度,并基于LMDI(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将其分解为碳排放强度、农业收入、就业结构与人口总量四种驱动效应。研究结果:(1)从东北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1996—2013年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农业碳排放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分别增加了0.72、0.63倍和0.52倍,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23%、2.92%和2.51%,黑龙江碳排放总量和增速最大;(2)从东北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内部结构来看,农用资本与农地利用带来的碳排放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碳源,占比58.65%,其次是牲畜养殖碳排放,占比22.59%;(3)碳排放强度效应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为负,且表现出黑龙江辽宁吉林的特征;1996—2013年间,农业收入效应推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农业碳排放分别增加了1480.57、883.17万t和839.10万t;就业结构效应对黑龙江和辽宁的农业碳排放有正向影响,但对吉林则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人口总量效应对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均为正,驱动辽宁的农业碳排放增加了51.02万t。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08年NCEP/NCAR(2.5°×2.5°)再分析逐月500 hPa高度场资料和1961-2008年西北地区东部陕、甘、宁、青4省170个气象观测站的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春季东亚北风指数,分析研究区春季降水的历史演变规律、东亚北风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西北春季降水的关联。结果表明:50 a来降水演变特点是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降水呈增多趋势,黄河以东降水呈减少趋势,降水减少的幅度明显大于增加的幅度;特别是近20 a,黄河以东广大区域降水减少的幅度越来越大,干旱化趋势明显,而青海南部、河西走廊则降水呈增加趋势。在此期间,春季东亚北风逐渐增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当春季东亚北风偏强(弱)时,除青海南部外,西北地区东部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多),即春季东亚北风异常增强,可引起西北地区东部黄河以东干旱少雨,导致干旱化加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世界性害虫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入侵我国的风险性,根据沙漠蝗已知的全球最新分布数据,利用MaxEnt模型结合ArcGIS软件对其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并对19个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陕西、宁夏、西藏、云南、新疆、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四川...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为例,对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农村地区9个区县,包括35个乡镇72个典型村庄的1263户农村家庭进行实地调研,从家庭取暖能源使用结构、人均能源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费支出等方面分析了西北农户取暖能源使用的总体特征,揭示了能源使用的空间异质特征,利用分层线性模型从宏微观层面衡量了不同维度因素对农村家庭取暖能源选择行为的影响显著性。研究表明:1)不同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能源的选择差异较大,地域结构差异特征明显。2)在家庭取暖人均能源消耗量和人均能源消费支出方面,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取暖的比重最高,青海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清洁能源使用比重最低。3)不同维度因素对各地区农户取暖能源选择的影响程度表现各异。宏观层面上,政策因素对陕西黄土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能源的选择影响最大;微观层面上,从众心理对陕西地区农户取暖能源选择的影响较为显著,对青海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取暖能源选择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出游潜力是衡量客源地居民旅游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以西部12省、市和自治区为空间单元,选取38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各区出游潜力水平。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是影响西部地区出游潜力水平的主要因素。2)西部出游潜力空间分异格局为:四川、重庆出游潜力较强;陕西、云南、广西、内蒙古出游潜力一般;甘肃、贵州、新疆出游潜力较弱;宁夏、青海、西藏出游潜力弱。3)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等新经济因素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驱动力,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