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水稻品种小青抗三化螟害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水稻品种抗螟害的研究,国外早在五十年代日本的石井、平野(Ishii andHirano,1959)等[3]通过生化分析,证明了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有利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随后(1962年)证明从稻株中分离出的苯甲酸和水杨酸对二化螟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日本学者宗象(Manakata,1959)从稻叶吐水中分离出一种引诱二化螟的化合物——稻酮(oryzanone)。硅酸(二氧化硅)一直被认为是抗二化螟害的重要因素(笹本馨1958,Pathak 等1967)。对水稻抗三化螟害的研究,虽然印度、泰  相似文献   

2.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二化螟绒茧蜂寄生期间,寄主二化螟幼虫的取食总量比对照幼虫显著减少36.75%,而在蜂幼虫未啮出寄主体的不同寄生时间内。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和对照幼虫的取食量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对被寄生后的4龄和5龄二化螟幼虫生长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被绒茧蜂寄生后的二化螟幼虫生长加快,发育受抑。被绒茧蜂寄生后的二化螟幼虫生长速率增大,但不包含蜂体的幼虫净生长速率下降:寄主蜕皮次数减少而不能化蛹。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赤眼蜂对齐齐哈尔地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齐齐哈尔地区优势赤眼蜂蜂种防治水稻二化螟,对齐齐哈尔地区不同种赤眼蜂寄生水稻二化螟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粒的寄生率最高,防治田虫伤株率最低、防效最高。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各项防治指标略低于稻螟赤眼蜂,但是数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稻螟赤眼蜂为寄生水稻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4.
介绍室内条件下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饲养方法。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后,间隔不同时日(0、2、4 d),再在10 ℃下冷藏10 d后取出,能显著延缓其子蜂出蜂时间,且并不影响该寄生蜂的主要生物学指标。二化螟幼虫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后,寄生当日置入10 ℃下冷藏30和60 d后取出,虽然其子蜂出蜂率和羽化率有所下降,但能显著延长该蜂于寄主体内的发育历期,这为其室内继代饲养及田间大面积放蜂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用于二化螟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毒·蜂杀虫卡防治水稻二化螟,研究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以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为33.44%,防治效果为66.06%。毒·蜂杀虫卡可用于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绒茧蜂无滞育特性,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1.6±1.4℃、有效积温为256.9±26.1日度,被该蜂寄生的二化螟幼虫田间空间分布型为n=1、n=2和n→∞的Neyman分布,该蜂对寄生密度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对自身密度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Beddington模型。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幼虫被二化螟绒茧蜂Apanteles chilonis产卵寄生后,血细胞含量增加,在被产卵寄生后的第6~10天,血细胞数量比对照幼虫增加了1.53~2.79倍,但血细胞形成被囊的能力很弱,对于蜂卵和蜂幼虫形成被囊的百分率分别为0.34%和0.62%。绒茧蜂寄生后,对二化螟幼虫生理生化有一定的影响,在寄生前期和后期,寄主幼虫血淋巴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通过对二化螟绒茧蜂过寄生现象的研究发现,二化螟绒茧蜂的蜂体大小与寄主体内寄生蜂数量呈线性负相关。而寄主育出蜂量与寄主体长呈线性正相关。一头寄主可被二化螟绒茧蜂多次产卵寄生,被产卵1~2次的寄主能正常育出绒茧蜂,且体内很少残留不能正常发育的二化螟绒茧蜂卵和幼虫,而被产卵3次以上的寄主死亡率高,即使存活,也只有部分二化螟绒茧蜂能正常钻出寄主,多数蜂幼虫和卵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当二化螟绒茧蜂在不同间隔时间内对寄主进行2次产卵寄生吋,均可育出正常后代,但第二次产下的蜂后代因种内竞争失败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幼虫被其寄生蜂二化螟绒茧蜂(以下简称绒茧蜂)产卵寄生后,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血细胞、血淋巴糖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变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化螟幼虫血淋巴中还产生一种巨形细胞(giantcell),最大时的体积比一般的原血细胞大400倍左右。对巨形细胞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正> 作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究箭蜒标本时,蒙该所昆虫标本馆刘祖尧同志给予协助和诸多方便,在此表示感谢!模式标本藏该所昆虫标本馆。细尾华箭蜒 Sinogomphus leptocercus Chao,新种(图1-5)  相似文献   

12.
<正> 1.梅峰佩姬蜂Perjiva meifensis Chao新种雌。黑色。触角鞭节5—10节背方、前胸背板颈部、翅基片、翅基下脊、小盾片、腹(?)第2节背板端横带、第7节整节背板或除基端黑色外和第8节背板端缘白色;上颚除黑齿外、中胸侧板后下方、后小盾片、后胸背缘、后翅基部、后胸侧板、并胸腹节、腹部第1节背板和三对足的大部分赤至赤褐色,第1节在气门处烟黑色;前足基节、中足基节背方、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建立东方春蜒属 Orientogomphus Chao 新属,以具突东方春蜒 O.armatus Chao et Xu,sp.nov.新种作为属模式种,对该种稚虫作了描述,并将春蜒科中长期以来分类位置有争议的三个种Onychogomphus circularis Selys(1894)〔=Heterogomphus naninus Foerster(1905),新异名〕,Onychogomphus earnshawi Fraser(1924)和 Onychogomphus aemulus Lieftinck(1937)移入本属。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福建省和浙江省直翅目枝背蚱科澳汉蚱属Austrohancockia Gunther昆虫2新种,即武夷山澳汉蚱Austrohancockia wuyishanensis sp.nov.和凤阳山澳汉蚱Austrohancockia fengyangshanensis sp.nov.,并附有澳汉蚱属分种检索表和分布.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贵州省波蚱属3新种记述(直翅目: 短翼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中国贵州省波蚱属昆虫3新种,即拟西蒇波蚱Bolivaritettix paratibetanis sp.nov.、长跗波蚱Bolivaritettix dolichotarsus sp.nov.和齿背波蚱Bolivaritettix dentano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柄灰锤菌资源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对已知的20种柄灰锤菌的分布、生态适应性和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20种柄灰锤菌中,其中包括6个新种,分属于柄灰包科Tulostomataceae的灰锤属Tulostoma和裂顶灰锤属Schizostoma。属于灰锤属的是短柄灰锤、沙漠灰锤和贺兰灰锤。属于裂顶灰锤的是百灵庙裂顶灰锤、乌兰布和裂顶灰锤和磴口裂顶灰锤。本文依据柄灰锤菌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将其分为3种类型,即沙漠耐旱类型、草地旱中生类型和林地中生类型,并通过对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地理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柄灰锤菌的起源、发育及生理特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内蒙古翅目3个属4个新种(内蒙古纯Paragnetinaneimongolica,脊刺新Neoperladorsispina,双斑同Isoperlabimaculata,内蒙古同Isoperlaneimongolica)。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记了云南省草蛉科的8新种与1新属,对过去所记载的云南省草蛉记录进行了必要的订正与补充。还附录了云南省草蛉科目录(2亚科,15属33种)及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系统研究了分布于中国、印度和尼泊尔的直翅目蚱科尖顶蚱属Teredorus昆虫种类共计22种,其中有2个新种,即太白尖顶蚱Teredorus taibeiensis sp.nov.和短背尖顶蚱Teredorus brachinota sp.nov.,并有1个新组合,即格尖顶蚱Teredorus graveli(Gunther,1939)com.nov.,同时提供了尖顶蚱属昆虫的分种检索表和分布地区。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1990年~1992年,对陕西省10地(市)46个代表性县(区)连续3 a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陆生贝类普查和系统调查,在采集大量标本的基础上,经过室内鉴定,共鉴定出陕西省陆生贝类76种或亚种,隶属16科、31属。其中包括新种10个,陕西省新纪录种20个。这一研究结果对陕西省陆生贝类危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