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暴发性白斑病毒病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国内虾病工作者 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造成对虾暴 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无包 涵体病毒。但由于不同学者研究方 法及侧重点不同,对此病毒的叫法 不一、分别为:“白斑杆状病毒 (White spot baculovitus,WSBV)” “皮下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tetic Necrosis Baculovirus, HHNBV)” “对虾白斑综合病(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对虾 杆状DNA病毒(PRD…  相似文献   

2.
对纯化的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进行了超微结构、紫外吸收、核酸类型及多肽SDS-PAGE的研究。同时用单克隆抗体对HHNBV的两分离株和MBV进行了血清学比较研究。用TMV作为内标定物测得病毒粒子大小为150nm×450nm,其衣壳为两个帽状物端夹13圈螺旋对称的园柱体结构。病毒在260nm处吸光系数为0.117mg/mL/OD260。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分子量大于35×106d。病毒囊膜有12种主要多肽。病毒衣壳有两种主要多肽。从寿光(HHNBV—937)和青岛(HHNBV—938)分离到的病毒种在SDS—PAGE和抗HHNBV—937单抗ELISA反应上没有显著差异。HHNBV与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在抗原决定簇上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3.
南美蓝对虾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蓝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自然产于拉丁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墨西哥沿岸为主。南美蓝对虾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远不如南美白对虾(P.Vannumei),但对Taura综合症这一病毒性虾病表现出较强的抵抗能力,目前已成为拉丁美洲的第二大养殖虾种,正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1 生态习性及特征 南美蓝对虾常栖息在泥质海底,白昼多匍匐爬行或潜伏在海底表层,夜间活动频繁,喜静怕惊。精养至6cm以上时,夜间常腾跳频繁。自然情况下,幼体随海流浮游,仔虾常聚于河口附近。长至幼虾之后,逐渐…  相似文献   

4.
南美白对虾仔虾的耗氧率与窒息点初步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南美白对虾(PenaenusVannamei)属白虾类,亦称万氏对虾、白脚虾,原产于中、南太平洋沿岸水域秘鲁北部到墨西哥桑诺拉(Somora)一带,以厄瓜多尔沿岸的分布上最为集中,是迄今所知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之一,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南美白对虾以其壳薄体肥、肉质鲜嫩、生长迅速、群体增长均匀、抗病力强、对蛋白质要求低(20%~25%)等优点,而逐渐成为南方主要养殖虾种,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近年来有关南美白对虾在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资料〖1~4〗…  相似文献   

5.
对斑节对虾进行白点综合病毒(WSSV)分离和提纯实验中,台湾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病毒。病毒棒状,140~200 nm×35~50 nm。密度1.154~1. 162 g/ml,麻醉后发现至少有 20、63、110 KDa 3种病毒结构蛋白质。将此病毒给斑节对虾注射,迅速引起大量死亡。组织病理发现病虾的淋巴、鳃、胃、肝、胰、心脏中均有大量的嗜碱病毒粒子。电子显微镜检查病虾的淋巴器官,观察到许多发育的病毒粒子和核壳,包埋在细胞质泡中。此病毒的形态、组织病理和结构蛋白质与泰国的黄头病毒(YHV)近似,RT—P…  相似文献   

6.
从1974年在佛罗里达的墨西湾北部桃红对虾中首次发现对虾杆状病毒以来,感染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已发现近20种。这些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养虾地区出现。一目前已知有9种病毒在西半球对虾中流行,5种已作为严重的病原出现于一种或多种养殖对虾中。病毒病也严重影响东半球对虾养殖业,在印-太地区及东亚的对虾养殖地区,至少发现12种(群)对虾病毒。12种(群)对虾病毒中的5种已被证实(报导)能引起严重的区域性流行病,其中的两种病毒已造成印-太和东亚地区大面积的虾病流行。尽管有近20种不同的对…  相似文献   

7.
白斑综合病病毒(WSSV)是一种对对虾养殖危害性最大的病原体之一。它广泛分布在大多数养殖对虾的亚洲国家以及墨西哥湾、美国。我们采用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和杜拉对虾(Farfantepenuaeus duorarum)稚虾对六种WSSV地理隔离株的病毒性进行免疫比较。这6组WSSV地理隔离株分别取自中国、印度、泰国、美国德克萨斯州、南卡来罗纳州的对虾以及美国国家动物园养殖的淡水龙螯虾。为了进行免疫性试验研究,我们把病毒感染组织接种到南美白对虾幼虾和杜拉对虾稚虾中。通过组织检查结果证实发生WSSV感染。在这次免疫性试验中,被六组WSSV地理隔离株感染的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死亡率为100%。其中,德克萨斯州的病毒比其它的病毒厉害,最快引起实验对象死亡,而淡水龙虾的WSSV病毒致病性最慢。与之形成显著对比,杜拉对虾稚虾的死亡率仅为35%--60%,并且对不同的病毒其死亡率也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杜拉对虾对德克萨斯州病毒感染也是最为严重,而对淡水龙虾病毒的感染最轻。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WSSV病毒对实验对象的致病性略有不同,不同品种的对虾及同一种对虾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对病毒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红体病的发生及流行红体病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80年代末,我国台湾省在对虾病害打击下养虾业一蹶不振,无奈之中企望引进抗病能力较强的南美白对虾来振兴养虾业,但好景不长,1998年风云四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热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溃不成军,病害流行。而目前大陆所需的南美白对虾苗有的引自台湾省,又把虾的红体病病原带进大陆,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上海等省(区)沿海海水、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大面积暴发。该病发生后,发病迅速,病程极短,死亡率极高,一般虾池发病后10天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  相似文献   

9.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在螯虾动物模型的感染特性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建中 《水产学报》2001,25(1):47-51
应用克氏原螯虾作为动物模型研究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感染增殖特性,涉及感染温度,感染途径,继发感染,半数致死量(LD50),免疫保护及保存期等,结果显示,22-25℃时,接种WSSV的螯虾一般于2-7d内死亡,温度升高对病毒增殖影响不显著,30-32℃时,平均死亡时间2-6d,温度降低对病毒增殖影响较显著,15-19℃时,接种螯虾平均2-10d内死亡,8-10℃时,平均死亡时间3-6d,感染途径分别用腹节肌肉,腹节皮下洲射及口服,均能使螯虾感染发病,而浸泡方式不能使螯虾发病,细菌分离和细菌定量结果表明,寄考于螯虾心脏,肝胰腺内的阴沟肠杆菌在感染后期大量增殖,菌量分别是正常螯虾的25和30倍,形成继发感染,用螯虾心脏,肝胰腺内的阴肠杆菌在感染后期大量增殖,菌量分别是政党螯虾的25和30倍,形成继发梁。用螯虾测定WSSV的LD50为10^-6.5.mL^-1种毒液,将病毒56℃,30min灭活后免疫螯虾,不能使螯虾形成免疫保护,WSSV匀浆液-30℃冻存1年后失活,而-30℃冻存于螯虾体内WSSV保存1年后仍有活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病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及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筛选感染病毒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病虾,采用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病虾体内同工酶的表型变化。用分光光度仪对电泳带扫描分析表明,病虾体内4种同工酶—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型与健康虾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DH、EST、GOT的变化分别反映病虾体内糖类、脂类、氨基酸等3大物质代谢明显紊乱,SOD活性下降,显示病虾免疫防御机能明显衰退。对虾体内同工酶表型变化规律稳定,重复性好,可作为对虾病害检测与诊断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2,(7):61-61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在我国南方沿海迅猛发展,规模很大。由于虾苗良莠不齐、养殖技术落后和防治措施不到位等,导致虾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白对虾常见疾病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毒性疾病1.白斑病(对虾白斑症病毒病)(1)病原病原体为白斑杆状病毒,病毒粒子为粗短杆状,具有囊膜,无包涵体。(2)症状初期病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行动迟缓,漫游于水面或池边水底或在池边水面打圈,发病后期典型的症状为甲壳内侧出现白点,特别是头胸甲白点最为明显,肉眼可见,头胸甲易剥离,病虾体色往…  相似文献   

12.
对虾WSSV病是亚洲对虾养殖业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研究采用Kimura引物,用PCR技术对不同生长期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进行了WSSV的检测,同时也检测了对虾发病时养殖池中多见的野生厚蟹(Helicp sp.)和柔尾棘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检测结果表明:分别在检测的5尾亲虾中的1尾,6尾仔虾中的1尾,5尾稚虾中的3尾及所检测的5尾病虾和2只厚  相似文献   

13.
一、桃拉病毒病的发生及流行 桃拉病毒病(TSV)是南美白对虾特有 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系随着我国从国外引进南美白对虾亲虾而传播到我国的大陆及台湾地区,该病始于1999年在我国台湾大规模爆发,导致台湾地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刚刚起步发展就遭到严重的挫折,至今仍无法恢复。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大陆南方各省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自去年下半年起,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海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密集区中均有发现。2001年南方各省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热潮,该病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海海水养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养成期间虾池水体和底质中细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中国对虾养成期间虾池水体和底质中细菌含量的变化高尚德,陈旭仁,吴以平(青岛海洋大学,266003)(青岛教育学院,266001)关键词养虾池,细菌数量,变化VARIATIONOFTOTALBACTERIANUMBERINSHRIMPPONDWATER...  相似文献   

15.
诱导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勇江波 《齐鲁渔业》2001,18(5):9-11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在对虾属中属于开放型纳精囊虾种(即雌虾不具纳精囊),具有对水环境抗逆能力强,营养要求低,生长快,肉味鲜美,虾体加工出肉率高,全年皆可进行育苗生产和有较强的抗病力等特点,在世界现有养殖条件下以“强悍者(a tough animal)”著称,因此被誉为当今世界上公认的3大优良虾种之一。 笔者就1994~1999年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中观察到的亲虾交配情况报告如下,希望能够为进行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的单位提供一些帮助。1 材料和方法1.1 亲虾 国内实验室条件下全人…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介绍的技术,主要适用于沿海滩涂低盐度水域养殖,同时也适用于不破坏环境条件前提下的内陆淡水养殖。 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en)因其具有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优点,目前已广泛推广于纯淡水中养殖。比较海水养殖,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具有以下优点:(1)生长快,放养0.8~1.2cm的虾苗,在水温28℃以上,投喂常规对虾饲料,经70-80天的养殖期即可达上市规格。(2)病毒性疾病暴发率低,在淡水中养殖南美白对虾,避免了海水养殖换水时带入病毒中间宿主的危险,基本上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南美白对虾在北方健康养殖和预防白斑杆状病毒WSBV,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2001年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青岛绿缘达深圳公司合作,引进台湾技术,进行活性生物酶制剂在对虾健康养殖和预防白斑杆状病毒WSBV及桃拉病毒TSV方面的生产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推广效益。一、试验方法1试验池条件:选址在城阳区桃缘河园林式高效养殖基地,该场地盐碱地质,地下14m~17m至沙层含丰富低盐度海水,水温15℃~16℃,盐度16‰,水质稳定,水源良好。试验池共2个,分别为1号池和2号…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进境斑节对虾亲虾及其仔虾,成虾中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的包涵体和病毒颗粒的检测方法和病毒的感染率,检测结果显示,亲虾和虾苗的病毒感染率分别为23.1%和62.5%。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热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既有海水养殖,又有淡水养殖,病害发生越来越多,尤其是海水养殖过程中病害日趋严重,目前已发现南美白对虾病害有十几种,其中,桃拉综合症桃拉病毒的危害最为严重,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头号大敌。该病毒平时广泛潜伏于海、淡水或虾体内,当养殖环境恶化、虾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大量繁殖蔓延,引发对虾发生桃拉综合症,导致池虾的大规模死亡。一、典型病症患病的对虾反应迟钝、活动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或慢游于水面。食欲不振,摄食量大减,消化道特别是胃不饱满,体形消瘦,甲壳变软…  相似文献   

20.
对虾养殖现状及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行 《齐鲁渔业》2001,18(1):8-10
我国的对虾养殖业正在经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过程,自1978年国家水产总局在文登召开的全国鱼虾养殖会议之后,特别是 1980年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突破之后,对虾养殖业在80年代中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至1991年全国养虾面积达220万亩,总产量达21.9万 t,平均亩产对虾99、2 kg。但 1992年于福建漳浦地区暴发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WSSV),至1994年传遍了我国沿海各个角落,使对虾产量下降到6.38万t,亩产量降至28.25kg(主要还是病残虾),直接经济损失35亿。之后,经过全国广大养虾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