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和南斯拉夫异地育种对南斯拉夫玉米群体改良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97年对南斯拉夫玉米群体SYN1/9C0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1998年在唐山对C1-C6和在贝尔格莱德对C4-C6等共计10个轮回群体与4个标准自交系进行半双列杂交研究。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群体产量和杂交组合产量以及杂种优势、配合力和田间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南斯拉夫和唐山两地改良效果极具互补性。实验还表明,中国、南斯拉夫异地育种的提高南斯拉夫玉米群体自身产量、杂交组合产量的同时,能更为有效地提升群体杂种优势,使产量特殊配合力、一般配合力同时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中综4号(ZZ4)玉米群体完成了4轮改良S1、半同胞交替轮回选择(简称MS1-HS交替轮回选择)。2001年在4个地点对30个NCⅡ测交组合及11个亲本(5个群体及6个测验种)进行田间鉴定。结果表明,MS1-HS交替选择对改良群体杂交种产量、产量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均十分有效。随着选择轮次的增加,各轮群体与6个测验种杂交组合的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增加6.7%~8.1%,差异达5%显著水平。各轮改良群体与6个测验种间的产量中亲杂种优势呈逐轮明显上升的趋势,平均每轮增加211~248 kg·ha-1,除Mo17外,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MS1-HS交替轮回选择对改良群体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十分有效,在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得到改良的同时,穗部性状及株高、穗位、抽丝期、散粉期等田间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均获得同步的改良。但MS1-HS交替轮回选择对改良群体的特殊配合力效果有限。通过中综4号改良群体与6个测验种间杂交组合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比较研究,得出中综4号与黄早4、丹340间为强优势模式对。  相似文献   

3.
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长穗大粒群体配合力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长穗大粒群体进行3轮选择,用3个测验种测定改良群体的配合力。结果表明,长穗大粒改良群体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明显提高,测交产量C_1,C_2,C_3分别比C_0提高了5.12%,9.66%,10.82%。特殊配合力的变化因测验种而异。穗长、结实长、穗行数和行粒数及其一般配合力也明显提高。改良群体产量与相应测交产量平均值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进行两轮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后的遗传效益进行评估,为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早4、掖478、丹340、M017 4个测验种作母本,以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不同改良群体作父本,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测交种,对各轮群体、群体间杂交组合和测交种进行田间鉴定,调查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度、出籽率和千粒重并分析配合力等。【结果】桂综3号、桂苏综及其杂交组合产量平均每轮增益分别为83 kg/ha(0.85%)、645 kg/ha(12.45%)和390 kg/ha(5.90%);群体间杂交组合超亲优势从5.7%提高到13.5%。桂综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从-5.32增加到-1.55,桂苏综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从0.10增加到6.55。桂综3号、桂苏综均与掖478、丹340的特殊配合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朝逐轮增加方向发展,秃尖度呈逐轮减少趋势,其他性状变化不明显。【结论】桂综3号和桂苏综经两轮相互轮回选择后,群体间杂交组合产量和杂种优势都逐轮增加,易与掖478、丹340等Reid、旅大红骨种质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可继续进行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利于在玉米育种上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进行两轮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后的遗传效益进行评估,为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早4、掖478、丹340、M0174个测验种作母本,以两个玉米群体桂综3号和桂苏综不同改良群体作父本,按NCU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测交种,对各轮群体、群体间杂交组合和测交种进行田间鉴定,调查产量、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度、出籽率和千粒重并分析配合力等。【结果】桂综3号、桂苏综及其杂交组合产量平均每轮增益分别为83kg/ha(0.85%)、645kg/ha(12.45%)和390kg/ha(5.90%);群体间杂交组合超亲优势从5.7%提高N13.5%。桂综3号的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从-5.32增加到-1.55,桂苏综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从0.10增加到6.55。桂综3号、桂苏综均与掖478、丹340的特殊配合力都得到一定提高。出籽率和干粒重朝逐轮增加方向发展,秃尖度呈逐轮减少趋势,其他性状变化不明显。【结论】桂综3号和桂苏综经两轮相互轮回选择后,群体问杂交组合产量和杂种优势都逐轮增加,易与掖478、丹340等Reid、旅大红骨种质形成杂种优势模式,可继续进行相互轮回选择改良,利于在玉米育种上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6.
Suwan种质选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泽辉  高翔 《中国农业科学》2000,33(Z1):113-118
采用7个选自玉米群体Suwan1、2、3和5的自交系,按NCⅡ设计与交51、黄C和4011组配成21个杂交组合,在贵阳鉴定其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并估算各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7个Suwan种质选系在主要农艺性状上有显著的一般配合力方差,Suwan3的选系QB21和Suwan1的选系QB89、91籽粒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而Suwan2和5的选系一般配合力较低.Suwan种质选系与3个测验种在株高、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和出籽率的特殊配合力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QB21、QB89和QB91与3个测验种在籽粒产量上有较高的杂种优势.此外,还就有关Suwan种质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4个自交系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新选的20个自交系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选自交系P2-6、P1-1、P1-5和P2-7产量及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优良,K169×P2-5是产量性状SCA表现较好的组合。与对照比较,杂种优势大于8%的组合多为新选系与测验种K169和南789-2的组配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豫综5号玉米群体淀粉含量的改良效果,为创制高淀粉玉米种质资源、选育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和继续改良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提高玉米群体淀粉含量为目标,利用近红外技术对豫综5号群体完成了4轮的群体改良。以改良群体为父本,以黄早4、丹340、齐319、掖478和Mo17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组配成20个测交组合。通过对不同轮次改良群体和20个测交组合在2个环境中的评价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淀粉含量轮回选择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豫综5号群体的淀粉含量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呈逐渐提高的趋势,由C0的69.39%增加到C4的72.31%,4轮选择后淀粉含量实际增益为2.92%。同时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呈逐轮下降趋势。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各测验种与各轮改良群体测交组合的淀粉含量逐轮提高,说明非破坏性单粒淀粉含量的轮回选择对豫综5号淀粉含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就一般配合力而言,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呈逐轮提高的趋势;从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黄早4与各轮群体间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逐轮提高,其它4个测验种与群体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呈现一定的波动。【结论】利用非破坏性单粒淀粉含量的轮回选择改良豫综5号淀粉含量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的淀粉含量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
云南部分玉米种质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对7份美国自交系和7份本地自交系进行测交,通过9个性状研究其配合力和杂种优势,为利用外来种质拓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开辟途径。结果表明:在被测系中,美国自交系HQPSSS株高、穗位高、行粒数、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为极显著正效应,千粒重为正值,穗长、穗粗的一般配合力为较小的负值,本地自交系LA94-8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为正值,特别是单株产量的GCA效应值最高,这是两个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在测验种中,DAN340和LA8593B的多数性状表现出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HQPSCB×LA8593A,LA97-16×LQ16-2在各自的测交试验中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13.68%和23.8%. 在选育高产组合时,必须重视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以8个玉米综合群体的双列杂交和6个群体与6个自交系的NCII交配设计试验,根据杂交种的单株产量和产量因子表现以及配合力表现,对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群体WBM和豫综5号的单株产量较高,且其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好,是2个遗传基础较好的合成群体。豫综5号和WLS与Lancaster,WBM和LBM与BS(M-S)C23的特殊配合力较好,但LLS与Lancaster和BS群体的特殊配合力均较低。另外,WLS和LBM与Mo17杂交,LLS、WBM和豫综5号与HZ51杂交,WLS与HZ32杂交具有较高产量和特殊配合力。这些结果为新合成群体的配合力轮回改良提供了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16个南瓜自交系遗传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6个具有代表性的南瓜自交系,采用多系测交法组配了64个杂交组合,随机抽取14个杂交组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瓜自交系的杂交后代普遍存在杂种优势。在这14个杂交组合中,单果重的中亲优势均为正值,其平均值为1.51;可溶性固形物的中亲优势为正值的杂交组合共10个,占整个杂交组合的71.43%,平均值为0.08。在16个南瓜自交系中,单果重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是129,可溶性固形物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是053。16个自交系被分成3个类群。  相似文献   

12.
20个糯玉米自交系几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CⅡ遗传设计分析方法,选择10个糯玉米自交系1(SN9-111)、2(SHN1111)、3(SHN321)、4(SN602-111)、5(珍5124)、6(JNF20)、7(DW613)、8(YL6113)、9(SNF611)、10(SN668-211)作为父本,10个糯玉米自交系A(SNM121-1)、B(珍5112)、C(SNHN11)、D(SN紫1)、E(YL6112)、F(YL6114)、G(DW62122)、H(宜糯1-112)、I(SN606-1)和J(CT4211)作为母本,进行几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父本系间和母本系间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自交系1(SN9-111)、6(JNF20)、8(YL6113)、9(SNF611)、D(SN紫1)、E(YL6112)、H(宜糯1-112)、I(SN606-1)的产量GCA效应呈极显著的正效应,应用这些自交系配置出产量较高组合的可能性较大,利用价值较高;其他自交系配置出产量较高组合的可能性较小,需要改良后再利用;其他性状的配合力应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加以利用。组合E×1、D×6、E×6、F×6、H×6、A×8、B×8、H×8、I×8、G×9和H×9的特殊配合力(SCA)较高,且产量也较高,这些组合的利用潜力较高。株高、穗位高、出苗至吐丝天数和出籽率等性状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影响,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几个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6个自交系按8×8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成64个组合,研究其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粒数、小区籽粒产量等14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的GCA和SCA均达极显著水平;控制这14个性状的基因效应中主要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非加性基因效应较少;本试验材料中561、B603-6-1、8954、4781tl41、268、549、478C4等7个自交系GCA综合性状较优,为组配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根据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16个自交系划分成6个类群:549、8954为一类;268、478C4、冬4011、N7931、478G为一类;4781tl41、苏11为一类;561、B603-6-1为一类;WJ01、石79、1058为一类;吉1037、200H为一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玉米不完全双列杂交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对产量性状的表达均起作用 ,但以一般配合力效应为主。在与对照优势的相关性分析中 ,双亲一般配合力效应之和与其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r =0 92 98 ) ,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其相关为 (r =0 36 81)。本试验一般配合力效应为正向的自交系分别为A3180 (2 2 4 90 9)、DB42 4(12 9 34 1)、48- 2 (5 5 0 2 4) ;前 4名强优势组合分别为DB42 4×A3180 (4 1 16 % )、DB40 6×A3180 (38 98% )、DB42 8×A3180 (34 11% )、DB42 4× 48- 2 (2 8 6 2 % )。  相似文献   

15.
大豆杂种产量和品质性状早世代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黄淮地区一组优良大豆亲本早世代(F1~F3)产量与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表现,分析杂种早世代亲本产量与品质性状配合力的变化特点,为大豆杂种品种和家系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来自黄淮地区及美国的8个大豆重要亲本及其组配的28个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以中亲优势率、超亲优势率作为杂种优势的指标,以自交衰退率作为自交衰退的指标,采用DIALLEL-SAS05软件进行多世代数据的联合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结果】(1)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产量性状普遍存在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现象,产量优势最大,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次之,百粒重无优势。F1 杂种优势大的性状,其F2、F3自交衰退率一般也较大。生育期及品质性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杂种优势不明显,自交衰退也不明显。(2)大豆产量存在显著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杂种F1表现配合力高的亲本不一定在后代表现出高配合力。亲本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世代和特殊配合力×世代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由杂种一代的配合力预测杂种后代的可靠性较高。(3)亲本本身产量性状的的高低不能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但亲本本身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高低是估计其一般配合力效应的重要指标。【结论】黄淮地区大豆亲本间各性状中以产量的杂种优势最大,自交衰退率也较大,不宜直接利用杂种二代。杂种优势利用和杂种后代家系选育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亲本和组合。杂种早世代开始对籽粒蛋白质与脂肪含量进行定向选择,有利于及早提高后代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亲本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双列杂交方法,研究了6个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L.)亲本材料有关产量性状的配合力、亲子关系和F1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所有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同性状不同亲本之间以及相同亲本不同性状之间的一般配合力不同;同一性状不同组合之间,以及同一组合不同性状之间的特殊配合力各异;F1与双亲一般配合力及总配合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以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最高;555的一般配合力高且本身表现优良,是一个很好的高产亲本,可在棉花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为耐密植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玉米Lancaster群5个改良自交系为父本,Reid群和Dom群5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按NCⅡ设计组配25个玉米杂交组合,研究5.5万株/hm~2、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各杂交组合及亲本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密度下,25个玉米杂交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37.12%、134.90%和127.86%,且杂种优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但PH4CV改良自交系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杂种优势较高。在5.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一般配合力以自交系PH5AD最高,为7.02;在7万株/hm~2和9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以自交系PH4CV最高,分别为20.73和18.24。以PH5AD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适宜稀植,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在高密植条件下易获高产;以PH4CV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较耐密植,以J1577为父本所配杂交组合宜稀植。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玉米新自交系的育种潜力,以13份新自交系、8份骨干系和5份标准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鉴定和SSR分子标记分析,研究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按Griffing方法Ⅳ组配210个杂交组合,分析产量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结果显示,新自交系K351和K311自身性状优良;以遗传相似系数0.696为阈值,用类平均法(UPGMA)将26份自交系划分为8个类群,即常见5大类群和3个新类群,其中K115等10个新自交系被划分到3个新类群。K61等6个新自交系产量一般配合力(GCA)达极显著(P<0.01)正效应,高于多数骨干自交系;在四川双流和云南宣威试点,比对照显著(P<0.05)增产的组合分别有18个和3个,其中K61×K143和21-ES×K61在2个试点均显著(P<0.05)增产,分别平均增产33.16%和22.81%。综上,新自交系K61、K143和K115产量GCA最高,自身农艺性状较好,其中K61和K115种质新颖,是理想的高产育种亲本;K311、K962和K365产量GCA较高,自身性状良好,具有高产育种潜力,但植株偏高,有待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19.
玉米部分优异资源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八五”征集编目的优异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多数主要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符合育种要求的、遗传上表现优异的资源有:武132、武135、中5021、齐318和48-2,可在育种中直接利用,其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也可间接利用。小区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株高、穗位高、穗粗、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正相关显著,有利于间接改良和选择。小区产量与其相应特殊配合力表现不一致,以特殊配合力效应作评判时要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