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12座浅圆仓内进行进口大豆二年保管实践,采用机械通风降温、谷物冷却机补冷、空调控温、单管风机局部处理等综合控温储粮技术,通过分析保管周期内粮情、品质变化及相关损耗、费用情况,总结控温储粮技术在浅圆仓保管进口大豆中的优势和应用要点。试验表明,应用综合控温储粮技术可以使浅圆仓中保管的进口大豆长期处于准低温的安全储藏状态,达到延缓品质劣变和降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总结计算机粮情测控技术、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等储粮新技术在高大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储粮实践中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探讨这些储粮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办好《粮食储藏》和《粮油仓储科技通讯》杂志 ,更好地为推广储粮新技术服务、为科学保粮服务 ,国家粮食储备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中国粮油学会储藏专业分会和《粮食储藏》杂志社于 2 0 0 1年 10月19~ 2 3日在成都主持召开了储粮新技术研讨会暨杂志通讯员、联络员工作会议。来自全国 2 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 …  相似文献   

3.
研究在南方高大平房仓实施以进口大豆水分12%、杂质2%、储粮平均温度20℃~24℃、粮堆氧气浓度5%为储藏工艺指标控制参数,根据来粮质量、时间、温度等特点确定入库管理工艺,采取春季密闭隔热,夏季空调、内环流控温与充氮气调相结合,秋冬季通风的储藏工艺技术路线,控制影响大豆储藏安全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达到既确保大豆储存安全,又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为南方高大平房仓进口大豆安全储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储存大豆水分降低带来的数量减少问题,项目组结合东北地区大豆储藏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了大豆保水储藏技术工艺,通过采取分阶段通风降温及平衡水分、适时排热散湿、粮面隔热压盖、膜下机械补冷环流均温、缓速通风均衡降温等技术措施,达到了安全储粮和保持水分的目的,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戚浩 《粮食储藏》2023,(1):20-23
针对进口大豆储藏特性差的特点,以中温高湿储粮区的进口大豆浅圆仓存储为例,集成机械通风技术、富氮气调技术、内环流均温技术和空调控温技术等绿色储粮措施,结合储粮区气候特点,选择适当的储粮技术应用时机,开展了进口大豆浅圆仓绿色集成工艺储藏实践。结果表明:该绿色集成储藏工艺可实现中温高湿储粮区浅圆仓进口大豆长期安全储藏,可降低0.595 kW·h/t的吨粮保管能耗。以期为中温高湿储粮区的进口大豆浅圆仓绿色储藏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生态、绿色、健康食品越来越受社会接受,为适应社会需求,粮油保管需改变原有保管方式方法,利用现有科技手段改变储粮影响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从而达到安全、绿色储藏。经过分析发现控制储粮温度,适当提高储粮水分,不仅能确保粮食安全绿色储藏,还能有效提高储粮加工品质。我国低温储粮技术规定:"仓内平均粮温在15℃及其以下,最高粮温不超过20℃。"我国低温  相似文献   

7.
绿色储粮技术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低温储粮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储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储藏稳定性差,不耐高温,易吸湿生霉、浸油赤变,如何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厦门储藏好大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利用隔热毯压盖和空调制冷等物理手段来实现绿色安全低温储粮。  相似文献   

9.
通风隔热对立筒仓安全储粮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会民 《粮食储藏》2005,34(2):25-27
根据立筒仓储粮粮情变化规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筒仓围护结构改造基础上,利用冬季低温天气,进行通风降温,并在气温回升之前对降温仓进行隔热密闭。通过两年多的筒仓储粮实践表明,通风降温、密闭隔热储藏技术对立筒仓长期安全储存小麦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豆的储存特性和天津地区夏季气候特点,以及储粮仓房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控温储粮技术,包括仓房外顸部水幕喷淋降温;仓房外项部、墙身遮阳网隔热;仓房内聚苯乙烯隔热板吊顶控温等,在高温、高湿的夏季,使储粮仓房最高仓温降低3℃~3.3℃,最高粮温降低2.2℃~3.2℃,抑制了虫、霉的繁育,提高了大豆在储存期间的稳定性,保证了大豆安全度夏,取得了较好的储藏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豆安全储藏技术综述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曹毅  崔国华 《粮食储藏》2005,34(3):17-23
在综合分析大豆主要储藏特性、影响因素和保管要求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大豆储藏技术工艺,提出综合应用通风储藏、低温储藏和间歇密闭等储粮技术,可确保大豆安全储藏,并达到延缓品质劣变、控制虫霉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法国粮食储藏技术及工艺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了国家粮食局2008年12月执行赴法国粮食储藏技术管理和标准培训所了解掌握的关于法国粮食储藏及技术应用方面的有关情况,包括港口库储粮技术、农户储粮技术、储粮害虫防治技术、储粮通风降温技术以及法国粮食主要储粮工艺与储藏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分析了法国粮食储藏技术应用及管理的特点,为我国粮食储藏工作拓宽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1.粮情监控系统的现状 粮食具有季节性生产、长年消费的特点,因此安全储粮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作为科学储粮的关键技术之一——粮情监控系统在安全储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绝大多数粮库都已安装粮情监控系统,对安全储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已使用的粮情监控系统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远程粮情暨空仓预警系统是德州直属库根据中储粮总公司、山东分公司的要求为实现对承储库粮情的远程监控而实施的重点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将粮食储藏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具备空仓预警、实时数据采集、粮情监管、分析等功能,并通过网络采集粮情数据,达到直属库对各承储库粮情远程监控的目的。本文结合该系统在本库的使用情况,对其应用效果和一些常见故障作了分析,并对系统完善和改进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科学储粮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储藏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大事,科学储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物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进入粮食安全保障领域,物联网技术在粮情测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物联网  相似文献   

16.
气调储粮技术是公认的绿色储粮技术,具有防虫、杀虫、抑菌等优点,本项目将气调储粮和控温储粮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气调和控温的优点,解决我库小麦储藏过程中储粮害虫危害较重、偏高水分粮安全储藏的难题,实现我库粮食绿色保质储藏。项目实施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中央储备粮的宜存率,保证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促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粮情分析系统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实仓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粮堆发热、结露、高温等异常粮情,帮助粮油保管员判断储粮稳定性,并根据粮情状况提出处理措施建议,能够统计主要储粮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任意时间不同粮温下的粮食数量,指导储粮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钟朱彬 《粮食储藏》2008,37(2):39-42
粮情测控技术是科学保粮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时,"粮情测控系统"是四项储粮新技术的基础,是"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储粮技术运行状态的观察者和运行结果的真实反应者."粮情检测与分析"的准确、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其它三项储粮技术运行和应用效果.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四项储粮新技术之一的粮情测控系统相继进入粮库管理中,并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我库于2004年使用OPI2000数字式粮情测控系统,并且在OPI2000报表数据格式缺乏和单一的情况下,将它集成到自行开发的仓储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了粮情数据的自动检测、自动分析、预警、信息化和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华北储粮生态区的特点和影响储粮安全的生态因素,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分另q在北京市房山粮贸总公司等4个储粮单位的9栋仓房,开展稻谷储藏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仓房隔热改造、仓顶喷涂反光隔热漆、冬季自然通风降温和夏季机械制冷降温等多种措施优化组合,可以将储藏稻谷的最高温度控制在26℃以下,储藏三年稻谷的平均脂肪酸值小于20.7mgKOH/100g,稻谷品质良好。对照仓稻谷最高粮温约为30℃,储藏稻谷两年后平均脂肪酸值小于23.4mgKOH/100g,接近不宜存,被安排出库。因此,这种优化组合技术适合北京地区的稻谷安全度夏储藏,在保护粮库工作人员健康,保护环境,增强粮油食品安全和推动绿色储粮科技的发展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推广低温储粮技术 实现绿色储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谷物冷却机低温储藏的方法储藏粮食,既能快速有效降低储粮温度,延缓品质劣变,又可弥补机械通风的不足,有效解决在夏秋高温季节降低粮温的问题,并可根据要求降低储粮水分,真正实现绿色储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