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影响该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因子和 15a多治理实践证明 :只有实施可持续控制策略 ,才能做到符合生态学原则 ,经济、安全、持久、有效地控制小蠹虫危害。实施可持续控制策略在治理策略和防治措施上必须转变观念。在防治措施上 ,要强调因时因地制宜 ,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施治的原则 ,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逐渐增加松林的生物多样性 ,使其结构趋向合理 ,从而达到松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平衡发展 ,较持久地控制小蠹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在信阳生活史、生活规律的研究 ,制订出一套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防治实验方法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历年发生危害的情况及主要危害特点,分析了发生危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施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可持续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影响该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因子和15a多治理实践证明:只有实施可持续控制策略,才能做到符合生态学原则、经济、安全、持久、有效地控制小蠹虫危害。实施可持续控制策略和防治措施上必须转变观念。在防治措施上,要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施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逐步增加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使其结构趋向合理,从而达到松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平衡发展,较持久地控制小蠹危害。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松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采取营林措施预防,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73.5%;林间设置饵木诱杀,平均越冬虫口减退率可达到56.7%;利用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平均梢被害减退率可达到82.2%;根部喷施8%氯氰菊酯微胶囊水剂200倍或1.5%对硫磷粉剂,杀虫效果均在95.0%以上;在平均气温20℃条件下,利用56%磷化铝颗粒剂12 g.m-3熏蒸饵木,第5天的杀虫效果达到100.0%。  相似文献   

8.
松纵坑切梢小蠧虫在昆明、红河、楚雄、曲靖、玉溪等14个地州65个县的云南松林内发生,受害面积达80万亩。本文详细论述了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今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松纵坑切梢小蠹的调查,本文提出应统一分级标准进行,并提出了虫害木及受害林分分级标准。同时,就该虫成虫蛀梢期抽样调查中的抽样方式、最适抽样数及虫口密度的估计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山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轻中度危害区域内选择3个不同地点设置样地,分别于2005年9月及2006年4月进行了2次打孔注药试验.结果表明:打孔注药在9月份时防治效果明显,在4月份时防治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松纵坑切梢小蠹是我国松树的重要钻蛀性害虫。本文研究了该蠹在晚松、湿地松和马尾松种子园及其天然林中的聚集和分散规律,为预测预报的研究提供了生物学的理论依据,并提出了清理林地、打孔注射及根施3%呋喃丹等化学药剂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松纵坑切梢小蠹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研究了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各虫期及不同性别酯酶同工酶(Eet)的酶谱,从多次实验中求出松小蠹酯酶同工酶的相对迁移率,并用昆虫酯酶同工酶来分析昆虫的行为活动,此项研究尚属首次。研究结果表明,松小蠹酯酶同工酶具有5~7条谱带,Est4和Est5是松小蠹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在不同的发育时期,Est1~Est3和Est6~Est7的酶带数和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松树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的危害十分严重,已经对全省533万hm^2松林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文回顾了云南省松纵抗切梢小蠹危害的历史和现状、危害的特点、成灾的原因、开展大规模治理的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按照新的思路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工程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云南松林施肥对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虫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和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中,进行了施肥试验,施肥后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22.69%和33.7%,而未施肥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11.73%和18.3%,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实际平均下降10.96%和15.4%,试验证明,通过施肥,增强树势,能提高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抵御能力,起到间接防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松纵坑切梢小蠢生物学特性、发生与为害同生态因子的关系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松纵坑切梢小蠹在辽阳地区1a1代,为害长达240d以上。20a生以下中幼林的被害指数几乎是35a生以上林龄的2倍;混交林的被害指数是油松纯林的2.7倍;郁闭度0.5以下林分的被害指数是0.7以上的2.5倍;南坡、林缘的被害指数分别是北坡、林内的2.4倍和2.8倍,中上层(第四轮枝层以上)被害较重;树冠南部稍被害重于北部。采取营林措施、林问饵木诱杀、聚集信息素诱杀、根部喷施200倍绿色威雷和1,5%对硫磷粉剂、磷化铝12g·m^-3饵木熏蒸等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RA)方法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对重庆市松林资源的危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定时定位观察云南松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云南松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分析,确定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防治指标为:平均虫孔数0.189虫孔/株,林木平均枯死率0.52%,平均株枯梢率4.74%,有虫株率5.14%。确定昆明地区方旺林场的经济阈值为0.2151虫孔/株;并制订了适合于基层林区的多个动态经济阈值。当虫孔密度达到0.3338×CC÷(Y×EC×P),对应的林木平均枯死率为0.389+0.3667×CC÷(Y×EC×P)、平均株枯梢率为5.5398+1.1301×CC÷(Y×EC×P)、平均有虫株率为1.63+14.4821×CC÷(Y×EC×P)时,防治投入与挽回经济损失相等,应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和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中,进行了施肥试验。施肥后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22.69%和33.7%,而未施肥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11.73%和18.3%,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实际平均下降10.96%和15.4%。试验证明,通过施肥,增强树势,能提高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抵御能力,起到间接防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