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蚯蚓体内植酸酶对菜粕中植酸磷的分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将蚯蚓匀浆液与菜粕按比例混合,在一定温度、pH值条件下反应,定期测定反应物中植酸磷的含量,研究蚯蚓体内植酸酶对菜粕中植酸磷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37℃、pH值为5.15条件下,蚯蚓体内植酸酶对菜粕中植酸磷有分解作用,在反应结束时处理Ⅱ、Ⅲ、Ⅳ反应物中植酸磷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09%、7.81%、14.91%。在pH值为1.5条件下,蚯蚓体内植酸酶对菜粕中的植酸磷降解作用不明显;而在pH值为6.1条件下,反应8 h时植酸磷降解率可达23.56%。说明蚯蚓体内植酸酶在偏酸性条件下对菜粕中植酸磷的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对用黑曲霉植酸酶基因构建的一株重组酵母E22所产植酸酶进行分离纯化并研究各种酶学性质,表明E22植酸酶分别在pH2.5~3.0和pH5.5左右具有2个最适pH峰,有活性pH范围为pH2.0~7.5,pH2.5时的最适温度为45℃左右、对植酸钠的Km值为0.0002mol/L、比活为493328.7u/mg、受Fe^2+抑制,pH5.5时的最适温度为55℃、对植酸钠的Km值为0.0001mol/L、比活为624376.2u/mg、受Ca^2+和Zn^2+抑制,85℃热处理10min酶活性保留70%,pH2.5下用胃蛋白酶、pH5.5下用胰蛋白酶处理6h后酶活均保留90%左右,分子量为61.7KD,等电点在4.5到5.0之间.  相似文献   

3.
植酸酶催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会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3889-3890,3893
[目的]控制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确定酶促反应的最佳条件,提高收率。[方法]在温度、pH值、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不同条件下利用植酸酶催化植酸水解,判断不同因素对水解结果影响的大小,筛选出植酸酶催化植酸水解生成肌醇的较好工艺条件。[结果]水解植酸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为37℃、pH值为5.0、底物浓度为10%、反应时间为16h。[结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可以较好地生产肌醇。  相似文献   

4.
王静  贾英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04-905,909
[目的]为低乳糖乳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阳离子交换树脂D151为载体,采用吸附交联法对黑曲霉乳糖酶进行固定化,进而研究了固定化乳糖酶的酶学特性。[结果]固定化乳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60和70℃。在低于50℃的条件下对固定化乳糖酶和游离酶进行保温处理,酶活力没有损失;在高于50℃的条件下对固定化乳糖酶和游离酶进行保温处理,其酶活力呈现下降趋势,且固定化乳糖酶的活力下降更为迅速。固定化乳糖酶和游离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4.5和4.0,其pH值稳定范围分别为2.5—4.5和5.0~7.0。pH=6.5时,固定化乳糖酶和游离酶的活力分别为其最适pH值下的87.5%和3.8%。固定化乳糖酶和游离酶的半衰期分剐为24和9d。[结论]在牛奶的天然pH值下,固定化乳糖酶比游离酶更适用。  相似文献   

5.
三唑磷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玲玲  撒世军  赵莹  牟海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47-10350
[目的]为三唑磷的微生物降解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初筛和复筛试验,从某农药厂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降解三唑磷的菌株TF413,用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培养基组成、初始pH值、培养温度、装液量、接种量等对菌株降解三唑磷特性的影响。[结果]经鉴定,TF413菌株为粪产碱杆菌(Alcaligeizes faecalis),其降解三唑磷的最适温度为32℃、最适初始pH值为7.0,最适装液量为100ml三角瓶中装50m1培养基,最佳培养基为营养肉汤,接种量对TF413降解三唑磷的效果无明显影响。[结论]TF413以共代谢的方式降解三唑磷,培养72h对三唑磷的降解率为70.83%。  相似文献   

6.
Fenton试剂降解含有机磷农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澍  顾学芳  石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54-15356
[目的]寻求一种有效降解含有机磷农药废水的方法。[方法]研究了Fenton反应的反应时间、pH值、H2O:与Fe2+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光和超声波对反应的促进作用。[结果]对于125mg/L的乐果溶液,在温度60℃,溶液pH值为3,H2O2加入量为5mmol/L,FeSO4·7H2O加入量为0.3g条件下,30min内降解率可达100%,延长反应时间为8h,COD去除率可达100%。光与超声波对Fenton试剂有很强的协同催化作用,3h内COD去除率可达90%。[结论]Fenton试剂可使有机磷农药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7.
林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637-15638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茶树叶片中氯氰菊酯的最佳降解条件。[方法]以茶树叶片中的氯氰菊酯为靶标,以对该污染物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混合微生物为降解菌源,研究菌体水浴温度、喷洒时间、菌液浓度、作用时间对氯氰菊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菌体水浴温度为30℃时作用效果最好,氯氰菊酯降解率可达78%;菌液喷洒时间为17:00左右时,氯氰菊酯降解率最高;菌液OD600=0.8时,氯氰菊酯降解率可达73%以上;喷洒菌液3、5、7d后,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55%、78%和90%。[结论]混合微生物降解氯氰菊酯的最优条件为:菌体水浴温度30qC,喷洒时间下午5:00,菌体浓度DD600=0.8。  相似文献   

8.
冯思琦  魏炜  张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66-569,583
[目的]从自然土壤中筛选出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高效降酚菌并研究其降酚特性。[方法]采用逐量分批驯化筛选降酚菌,通过紫外诱变技术,进一步提高苯酚降解能力。[结果]筛选出1株可降解高浓度苯酚的菌株,经鉴定为酵母菌(Pityrosporum sp.),菌株最高耐酚浓度为1800mg/L。同时研究了不同条件如培养温度、pH值、转速、接种量等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温度为28℃、pH值6.0、转速130r/min,在有氧条件下,48h内对500mg/L苯酚降解率可达96.3%,经过紫外诱变后36h内可将500mg/L苯酚完全降解。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了该菌株的最佳降酚条件为温度28℃,pH值6.0,NaCl浓度1.0g/L,装瓶量50ml。[结论]经过紫外诱变技术构建的高效苯酚降解菌其降酚性能比野生菌株有较大提高,可为合酚废水的工业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植酸酶由一系列酶组成,是肌醇六磷酸酸化酶,可水解植酸使无机正磷酸逐步释放。植酸酶的活力单位(FTU)定义为:37℃,pH值=5.5条件下,1min内从0.0051mol/L的植酸钠溶液中水解释放1μmol/L无机正磷酸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单位[1]。植酸酶广泛存在于谷物、豆类、油料作物及动物胃肠道中,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含量微小,无法将日粮中的植酸盐消化达到显著水平[2]。在动物饲料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已被证明对于植酸降解非常有效。国内外对于在水产饲料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已有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植酸及植酸盐植酸即肌醇六磷酸,是由6个含磷…  相似文献   

10.
生物净化槽中除磷菌的筛选鉴定与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出1株专性除磷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利用筛选及分离培养基从采自崇明岛使用的生物净化槽的菌种中筛选出专性除磷菌并优化其培养条件。[结果]筛选出的菌株C-7为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阳性,茵落呈灰白色,圆形,鞭毛侧生。培养温度为35℃时,菌株C-7的除磷效率最高。培养液的总磷(TP)去除率在前4d里逐渐增大,至第5天达最大值,此后基本保持稳定。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枯草杆菌。该菌株生长的最佳初始pH值和初始温度分别为6.5~7.0和30~35℃,5d后培养液中TP的降解率达20.3%。崇明岛厌氧净化槽一生态浮床组合工艺对磷平均去除率为79.4%,厌氧净化槽对去除’IP的贡献率为53%。该菌株在最佳环境条件下的除磷率可达20.3%。[结论]该研究为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熊小真  赵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26-15028
[目的]提高假单胞菌MAP-3对甲胺磷的降解率。[方法]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800mg/L甲胺磷,接入假单胞菌MAP-3,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对7个影响假单胞菌MAP-3降解甲胺磷的因素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影响甲胺磷降解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结果]pH值、温度和摇床转速是影响甲胺磷降解的关键因素。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3个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得3个因素的最优水平为:pH值7.1,培养温度30.57℃,摇床转速164.9r/min,此条件下甲胺磷最大降解率预测值为78.1%。[结论]根据实际条件,优化后假单胞菌MAP-3对甲胺磷的最佳降解条件为:pH值7.1,培养温度30.60℃,摇床转速165.0r/min,接种量10%,250ml摇瓶装液量80ml,培养基中MnSO40.05%、FeSO40.06%。此条件下甲胺磷降解率达77.8%。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木聚糖酶降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聚糖,为玉米秸秆的生物降解提供参考。[方法]将玉米秸秆烘干、磨碎、过筛。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酶添加量、pH值、酶解时间及酶解温度对玉米秸秆木聚糖降解率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木聚糖降解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为:pH值>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为50℃时,木聚糖降解率最大。木聚糖酶添加量为65×104U/g,酶解时间为20 h及pH值为4.0时,秸秆木聚糖的降解率最大,分别为27.80%、27.00%、26.37%。[结论]木聚糖酶降解玉米秸秆中木聚糖的最适条件为:酶添加量65×104U/g、pH值4.0、酶解时间20 h、酶解温度50℃,该条件下玉米秸秆木聚糖的降解率为26.61%。  相似文献   

13.
杜东霞  王宜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85-4987
[目的]探讨固定化漆酶脱色降解刚果红染料的最佳反应条件。[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漆酶的固定化,并研究了固定化漆酶用量、染料浓度、反应温度和pH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固定化漆酶脱色降解刚果红染料的最佳条件为酶用量1 g,染料浓度40 mg/L,反应温度65℃,pH=4.5。在该条件下降解3 h,固定化漆酶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率达92.6%,重复利用5次后,脱色率仍能保持在50%左右。[结论]该研究为染料废水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阳晖  刘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57-659
[目的]探索一条经济、简单易行的乳清浓缩蛋白提取工艺。[方法]以乳清废液为原料,分别采用醇沉法、碱沉法、醇+碱沉法提取其中的乳清浓缩蛋白,比较不同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影响醇沉法提取乳清蛋白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沉淀时间〉乙醇浓度〉沉淀温度,最佳醇提条件为:乙醇浓度100%,沉淀温度50℃,沉淀时间1.5 h;影响碱沉法提取乳清蛋白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沉淀时间〉pH值〉沉淀温度,最佳碱提条件为:pH值10,沉淀温度30℃,沉淀时间1.5 h;影响醇+碱沉法提取乳清蛋白产量的因素依次为:沉淀时间〉沉淀温度〉pH值〉乙醇浓度,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90%,沉淀时间2.0 h,pH值7,沉淀温度20℃。[结论]醇+碱沉法提取乳清浓缩蛋白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植酸酶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植酸酶对仔猪生长性能和饲料中各种成分消化率的影响。[方法]以40日龄64头杜大长仔猪为试材,将其随机分为4组,试验组分别添加1 0006、00和300 IU/kg的植酸酶,未添加的为对照,采用全收粪法测定饲料中各种成分的消化率。[结果]添加1 000和600 IU/kg植酸酶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92和683 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添加量为300 IU/kg的试验组;添加600 IU/kg植酸酶试验组的磷消化率由对照组的52.89%提高到62.78%(P<0.05),而且粗蛋白、灰分和钙的消化率都有显著提高(P<0.05);植酸酶的最适添加量确定为600 IU/kg。[结论]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植酸酶,能促进仔猪生长,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而且能显著提高饲料中粗蛋白、灰分、钙和磷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16.
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合  张强  赵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36-9137,9139
[目的]为了寻找玉米秸秆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5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利用复合酶进行玉米秸秆的酶解,研究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秸秆在降解过程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影响该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的因素为:pH值>底物浓度>反应时间>酶用量>反应温度。该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20%,底物浓度5.0%,反应时间3.0 h,反应温度50℃,pH值5.0。此时,降解率最高(达27.6%)。电镜观察表明:玉米秸秆经酶解作用后表面蜡质结构被降解,内部的致密结构变得松散,出现空洞。[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秸秆的生物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混合微生物对氰戊菊酯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氰戊菊酯的降解作用。[方法]以氰戊菊酯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富集驯化培养获得对该污染物降解效果较好的混合培养微生物,用该微生物作为降解菌源,研究其对氰戊菊酯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该混合培养微生物中氰戊菊酯降解菌在初始pH值为5.5~7.5条件下生长均较好,具有一定的耐酸性和耐碱性;在25~45℃条件下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3℃;该混合微生物生长适应时间为84 h,此时氰戊菊酯去除率可以达到55%。[结论]混合培养物能利用氰戊菊酯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且对氰戊菊酯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叶杨红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鸣  涂炳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05-2206
[目的]探讨影响色素得率的因素和工艺条件。[方法]以红叶杨新鲜叶片作为原料,研究了4种浸提剂(水、乙醇、石油醚和丙酮)、5种乙醇溶液浓度(15%~100%)、不同波长,浸提温度、料液比和pH值对红叶杨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红叶杨色素提取的最佳条件组合。[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最佳浸提剂、乙醇溶液浓度、吸收波长、浸提温度、料液比和浸提pH值分别为乙醇、75%4、50 nm、70℃1、∶75和1;正交试验表明,提取红叶杨色素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0.5 h、料液比1∶100、75%乙醇浸提剂和浸提pH值为1。[结论]该研究为红叶杨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颜立敏  杨春艳  徐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92-14293,14313
[目的]对菌株M生长条件、对硝基苯的降解效果、耐受性和代谢产物的生物毒性进行研究,为硝基苯废水生物降解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受硝基苯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的菌株M,采用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硝基苯浓度研究不同pH、温度、接种量、硝基苯浓度对硝基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在pH为7,温度30℃,接种量10%(v/v)的最佳条件下,浓度低于500 mg/L的硝基苯12 h内被菌株M完全降解;浓度为600~700 mg/L的硝基苯24 h内被菌株M完全降解;菌株M对硝基苯的最大耐受浓度为900 mg/L;300 mg/L的硝基苯经菌株M降解后的代谢产物的生物毒性在12 h内逐渐降低直至无毒。[结论]菌株M对硝基苯废水具有快速降解效果,可以对降解进行动力学拟合,为实际废水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冬菇菌种分离与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一株野生高产冬菇菌种的培养特性。[方法]以新鲜野生冬菇子实体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冬菇菌种,研究其培养特性。[结果]冬菇在加富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菌丝白色、呈细棉绒状或绒毡状,稍有爬壁现象。在显微镜下,菌丝粗细均匀,有锁状联合。菌丝在pH值5.5~7.5范围内均能生长,pH值6.0时生长最快,长势最好。菌丝在21~29℃范围内均能生长,25℃时生长最快。冬菇菌丝在棉籽壳、木屑培养基中的满袋时间分别为40、44 d,冬菇产量分别为1.47、1.15 kg,生物学效率分别为49.06%、38.33%。[结论]冬菇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25℃,人工栽培的最适培养基是棉籽壳培养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