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查了多种类型茶果立体复合生态茶园的害虫及其天敌种类、数量和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经过数理统计和生态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2.茶园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比纯茶园好;3.有效控制了茶树的重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量;4.助于喜荫湿害虫的发生;5.茶果间作改善的生长发育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根据茶树的生长特性提出了生态茶园的建设策略,并对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技术开展简要分析和探讨。生态茶园建设应遵循谨慎再造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循序发展原则,做到合理选择发展区域、严格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实施茶园间作套种、科学合理施用肥料、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相似文献   

3.
孙玉雷 《茶业通报》1999,21(4):22-23
乌jiu茶树复合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jiu的蔗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乌jiu、茶树)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苏文航 《分子植物育种》2023,(15):5169-5175
本研究以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布央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茶园的植物资源调查和景观分析,探讨了茶园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布央生态茶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呈现出高低错落的结构和独特的景观美感。茶树作为主要植物巧妙地融入了茶园的整体景观,为茶园增添了独特的元素。研究还发现,茶园的植物布置方式和景观设计体现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既保留了茶树种植的良好状态,又突出了茶园的生态功能和中国古典设计的特点。研究结果对茶园的生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利用茶树耐阴喜湿、且植株为灌木或小乔木、根系较浅等特点,合理选择不同高度树冠和根系深浅的植物,组成2~3层林冠及地被层的生态系统。它强调物种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充分利用地力,并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生产茶园种茶原理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我场将非叶用作物种植特点用于种茶,违背了种茶原理,长期种茶效果较差。笔者利用我场种茶正反经验和有关大量资料,将种茶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种茶原理。该原理主要内容是:笔者通过植物生理学认识到茶树营养生长要求碳、氮营养要平衡,笔者通过生物学认识到只要茶园施肥量符合茶园的留叶量,就能使茶树碳、氮营养达到平衡,使茶树碳、氮比值控制在茶树营养生长范围以内,才能有效地控制茶树的生殖生长,保持营养生长,才能不断的长出幼嫩芽叶而多采茶。  相似文献   

7.
茶园生态与茶树无机营养物质生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生态水平下的茶树营养物质生产能力有较大差异,研究表明在茶园管理栽培技术措施上,采取种植适当遮荫树的办法,对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树的无机营养物质积累和茶叶品质,将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乌桕茶树复合种植茶园内种群关系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互补、协调,与纯茶园相比,复合种植茶园对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利用充分;由于乌桕的遮荫作用,复合种植茶园内光照弱、湿度高,这对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提高有利。此外,由于复合种植茶园凋落物多、根系发达,土壤的理化性质均较纯茶园好。因此,复合种植茶园内两个主要种群( 乌桕、茶树) 在功能关系上表现为相得益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我国茶区主要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具体分析了这些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特点,表明生态茶园具有改良土壤、营造茶园良好微生态、净化环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增加收益等效果,并指出生态茶园建设是今后茶树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乌江流域复合生态茶园生态效益及调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乌江流域复合生态茶园的生态效益,并从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出发,探讨了建设复合生态茶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周一琪  武涛 《作物杂志》2012,28(2):105-108,160
以我国丰富的特色茶树品种资源为核心,提出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特色品种资源应用在生态观光茶园总体布局设计、立体设计、季相设计、色彩设计和文化设计中,为我国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华超 《茶业通报》1995,17(2):14-14
生态茶园的新思路──茶园栽杜仲、马铃薯李华超(贵州省遵义地区非耕办)贵州省正安县东坝茶场,经过两个冬春,开荒种茶86.7公顷,茶园行间栽植杜仲树苗13万株。还要求250户承包茶农,在茶园行间空地,深翻施肥,种上马铃薯,实行秸秆还地,以耕代管。目前,茶...  相似文献   

13.
周艳  骆云中 《茶业通报》2007,29(4):162-164
茶园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茶树及其间作植物与环境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茶园生态系统不仅向人类提供茶叶、其他的一些副产品,如水果、蔬菜、药材等,更重要的是它也维持着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保存生物多样性以及具有观赏园林价值、展示传统文化、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本文论述了茶园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茶园灾难性气候的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省主产茶区茶园模式和管理对灾难性气候调控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建立人工生态群落,利用高大乔木的遮挡作用,减少冰雹和水害对茶园危害以及干旱、高温的胁迫;提倡茶园铺草,减少干旱、高温对茶树的危害;重施有机肥加速茶园土壤团粒化的发展,促进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良性发展,提高茶园土壤抗性。  相似文献   

15.
1 建设生态茶园地理、生态条件东至茶树良种场座落在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东至 ,位于安徽省最南端 ,远离繁华都市 ,工业污染区。气候、光照、降雨量、土壤等生态因子适于茶树生长。 1 996年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对我场农业环境质量进行了检测 ,并得出如下结论 :“该场的农业灌水、土壤、水质均未受到污染 ,属清洁和尚清洁级别 ,这表明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好 ,适宜生产和发展绿色食品”。2 生态茶园建设情况2 .1 理论思考面对新世纪茶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我场茶叶生产和建设向哪一个方面继续发展是全体职工长期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16.
利用茶园密植免耕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可以充分发挥茶树群体优势,改善茶树生态环境,提高营养利用,在短期内取得投产早、产量高、收入多、经济效益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文发 《茶业通报》2001,23(2):33-33
沿江丘陵茶园所产茶叶品质低下 ,产量徘徊不前 ,主要原因是土壤粘重 ,通气不良 ,有机质含量低 ,同时植被少 ,温湿条件差 ,不利茶树生长。茶树和泡桐间作后 ,由于受泡桐生物特性等有利因素影响 ,改善了低山丘陵茶园生态小环境 ,使茶园温湿度得到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的调节 ,同时泡桐 (叶、花 )凋落物改善了茶园的营养状况 ,使各季节 (特别是夏、秋 )茶树代谢旺盛 ,茶叶干物质积累和有利茶叶品质物质大幅度提高 ,对沿江丘陵茶园茶叶品质和产量形成十分有利。1 调节茶园夏秋季光照泡桐盛叶期在 5月 1 5日左右 ,此时春茶已近尾声 ,不影响春茶对…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态茶园走可持续茶业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永耀 《茶业通报》2000,22(3):26-27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 :“今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茶树栽培上所存在的诸如水土流失 ,地力衰退 ,生境恶化 ,天敌物种减少 ,灾害频繁 ,农药超标 ,成本加大 ,效益降低等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追根溯源 ,它是人们忽视了自然规律 ,对生态环境肆意破坏 ,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利用造成的。现实告戒我们 :黎平开发茶业应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 改变密植免耕平面式茶园经途建立梨茶间作良性生态结构茶园。1 976年贵州省黎平县桂花台茶场 ,在冯绍隆先生和李联标先生的指导下 ,建…  相似文献   

19.
茶园蜘蛛的种类及其消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海林 《茶业通报》1991,13(1):36-38
茶园蜘蛛是茶树害虫的一类重要天敌,对鳞翅目幼虫和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捕食能力。为了搞清茶园蜘蛛种群消长规律,笔者于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八年调查了茶园蜘蛛的种类及其自然消长及施药对其种群影响,以探讨保护利用途径,充分发挥蜘蛛对害虫的控制作用。茶园蜘蛛种类与数量消长  相似文献   

20.
霍山县玉锦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开展茶-禽生态种养示范推广,通过在成年茶园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鹅,利用鹅取食茶园中的杂草,达到控制茶园杂草生长目的。同时结合茶园管理,推广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实现茶园绿色生产,达到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园亩均效益的目的。模式的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茶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茶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