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狮市光诱鱿鱼敷网作业现状及其网具设计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枪乌贼(俗称鱿鱼)是台湾海峡重要的水产品之一,是福建、广东、台湾渔民的传统捕捞对象。长期以来,作为捕捞鱿鱼的渔具渔法始终沿用鱿鱼手钓,该作业形式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其产量较低。六十年代初,随着灯光围网作业的迅速发展,鱿鱼手钓基本上被淘汰,八十年代初期,头足类作为我省海洋捕捞的三个突破品种之一,又被重新提上开发生产的议事日程。这期间,各地相应采取措施,试验多种作业形式,恢复和改造魷鱼手钓,研究和创造新的捕鱿工具,以提高捕捞效果,充分开发利用鱿鱼资源。本文根据我市(原属晋江县)1984—1985年鱿鱼敷网作业的试验情况,以及1992年光诱鱿鱼敷同作业的调查资料,就我市光诱鱿鱼敷网作业的发展及现状作一简述,然后着重就光诱鱿鱼敷网网具的设计和结构进行探讨,以就正于各位。  相似文献   

2.
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资源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2007—2008年台湾海峡中南部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及主要渔获种类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为6—10月,旺汛期6—8月;监测调查船年总渔获产量85~88t,主捕种类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的渔获量分别约占总渔获量的35%、30%和20%。枪乌贼、鲐鱼、金色小沙丁鱼均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快,资源补充量大的中上层种类,是多种作业的主要利用对象,目前枪乌贼、鲐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但在强大捕捞压力下,容易捕捞过度引起年间渔获量大幅度波动,因此对其资源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2007-2008年闽东北外海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一般为4-10月,旺汛期在5-7月,2008年产量260 t,比2007年增加2.5倍;主要渔获种类有扁舵鲣,占总渔获产量40-50%,其次枪乌贼约占40%。目前枪乌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反映在光诱敷网作业枪乌贼所占比例及平均网产年间的变化很小,年产量不断上升。为更合理利用和保护枪乌贼资源,建议加强光诱敷网、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4.
闽东渔场光诱鱿鱼敷网渔业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2005年闽东渔场鱿鱼灯光敷网作业技术试验和鱿鱼资源调查项目的资料结合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生产监测资料,对闽东渔场鱿鱼敷网生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闽东地区鱿鱼敷网发展十分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渔场范围位于北纬26°00′-28°00′,东经121°30′-125°00′海域;渔期每年的4—10月,旺汛为6~8月。主要渔获物组成为枪乌贼类、鲐鳄鱼、纯科类和扁舵鲣、其年间所占比重变化很大;本文还对其中部分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总体来看,闽东渔场的光诱敷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不宜过度发展,建议不要过早的捕捞产卵群体和过度捕捞幼体枪乌贼。  相似文献   

5.
鱿鱼光诱敷网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渔场鱿鱼资源较丰富,目前开发利用尚不足;光诱敷网是根据鱿鱼习性而设计制作的渔具渔法,通过试验研究,体现较强的适渔性和专业性;利用该技术的适度开发,能够有效利用鱿鱼资源,调整和优化海捕作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将萤光网线应用在光诱鱿鱼敷网的底网网衣及其近网口部位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做法能扩大该网具作业区域内的有效集鱼范围,提高诱引捕捞对象入网的效果。根据对2000年7月-2000年10月的海上生产472网次对比资料统计及比较:萤光网的夜平均产量增加10.6%,夜平均产值增加12.1%以上;由于渔场作业水深不同、渔获组成不同和捕捞对象不同,萤光网的捕捞效应也发生变化。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捕捞对象的趋光性能和背景光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明德 《海洋渔业》1997,19(2):74-78
<正> 光诱鱿鱼敷网(以下简称灯光敷网)作业是利用鱿鱼等鱼类的趋光习性,用人造光源先将鱼群诱集到渔船周围的光照区内,然后再诱导至已敷设在船艉部水域中的网具内,提绞网具,达到捕捞目的。敷设作业是一种传统的被动性捕鱼方式。在生产力不发达时代,仅局限于沿岸渔场,生产能力低,规模小。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光源的应用和渔具渔法的改进创新,使该作业获得了新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成为技术装备先进、捕鱼方式科学的高效率渔法。目前,台湾、福建等地灯光敷网渔业,不仅作业船只逐年增多,设备愈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利用头足类资源,扩展渔场渔期,调整渔业结构,限制定置作业的发展,促进计划外定置作业转向流动作业,从1982年始我们组织4条定置作业船配置鱿鱼手钓转闽南、粤东渔场捕捞枪乌贼。经过几年的生产改革,由传统手钓捕捞方式发展到灯光鱿鱼缯围捕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单位汛产值2万多元。1985年,在利用汽灯光源加小围缯围捕枪乌贼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水下灯诱集,增大光强,扩大诱捕区域,提高集诱效果,延长生产时间。该捕捞方式在当年渔汛试捕生产中就取得成功。利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7~10月在钓鱼岛北部海域开展的光诱敷网渔业调查资料,结合社会调查数据和以往在该渔场的相关调查资料,着重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的生产状况、渔获种类、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结果表明,钓鱼岛北部海域光诱敷网作业渔场面积约3.09×10^5km^2,7—10月旺汛期渔船生产规模可达200多艘,平均日产5.08t,光诱敷网作业方式捕捞效果良好,几乎常年均可作业生产,生产渔船经济效益普遍较佳,单船旺汛期产值180×10。元左右、单船旺汛期盈利40多万元;渔获种类共有27种,其中鱼类有23种、头足类有4种;主要渔获种类为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扁舵鲣(Auxis thazard)、蓝圆碜(Decapterus maruadsi)和枪乌贼类,分别占总渔获产量的36.8%、27.9%、16.2%和7.8%,这些品种都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资源补充量相对较大的经济种类,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光诱敷网作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文栋 《海洋渔业》2002,24(4):189-191
为了调整近海捕捞结构,1998年,原福建省水产厅下达了“光诱敷网作业”试验项目,该项目由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历时一年,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关于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闽南、台浅渔场海洋捕捞强度不断增强,捕捞方式和作业结构日趋不合理,渔船效率下降。本文从渔场的渔业资源现状出发,对灯围、拖网等作业规模的总量控制进行探讨,提出加强渔业科学管理,控制拖网,巩固灯围,发展流刺网、深水延绳钓及鱿鱼钓和鱿鱼敷网作业的新路子,以养护和合理利用渔场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05,27(1):15-20
本文根据 1981~ 2 0 0 2年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及 1998~ 2 0 0 2年资源监测资料 ,分析了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桁位分布、渔获组成、经济效益及其存在问题。结果表明 :闽东海区张网渔业的作业类型多种多样 ,但在渔船、网具数量和产量所占比例较大的类型仅有板缯、冬猛和企桁 3种 ;1981年以来 ,闽东海区张网作业桁位不断向深水海域拓展 ,渔船、网具向大型化发展 ,捕捞强度逐年增长 ,对渔业资源的损害程度有增无减 ;全海区张网年产量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不断增长 ,一直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 ;张网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原因之一是沿岸海区网箱养殖业的发展 ,对饵料鱼需求量增长 ,使张网作业比较效益处于较高的地位 ;张网作业渔获物中经济幼鱼、幼体的比重达 2 0 .0~ 30 .0 % ,尤其是 6~ 7月间 ,高达 4 0~ 6 0 % ,其中带鱼幼体体重大多小于 10g。据此 ,作者提出削减现有张网作业捕捞强度和调整禁渔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福建莆田近海鲻鱼渔业现状及秋冬季产卵群体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珊 《福建水产》2012,34(4):316-319
本文主要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2月福建莆田近海流刺网作业鲻鱼生产调查资料,分析秋冬季渔获鲻鱼产卵群体组成、性腺成熟度分布等生物学特点及鲻鱼生产基本情况。结果表明:秋冬季(11月至翌年1月)是鲻鱼产卵盛期,也是鲻鱼渔业生产旺季;鲻鱼产卵群体主要为流刺网作业所利用,渔获群体优势叉长450~550 mm;近岸众多的流刺网作业过度捕捞亲鱼是造成鲻鱼资源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莆田近海鲻鱼资源,建议进一步开展流刺网及张网作业对鲻鱼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专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闽东渔场张网禁渔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收集了张网渔船在闽东渔场生产的海区、渔船数量、渔船功率和产量。然后检测了在不同深度海区捕捞的渔获组成并分析和比较其结果,最后提出了如何管理闽东渔场张网的一些建议。张网是一种严重损害经济鱼类幼鱼的渔具,其生产渔场不应扩大;40米等深线外海域的渔获个体较大,表明张网在40米等深线外海域损害幼鱼的程度比40米等深线内海区小,可以把“40米等深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的规定改为“在拖网禁渔区线以外海域为张网作业的禁渔区”。  相似文献   

15.
利用几何相似原理将传统的过滤性渔具选择性曲线转化为选择性曲面。运用选择性方程,并假设不同网目大小的渔具对相同尺寸渔获个体的渔获服从多项分布后,对过滤性渔具的网目选择性建立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同时,通过假设检验对模型进行简化。使用平行作业法试验条件下的张网渔具的黄鲫(Setipinrm taty)渔获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所建模型可以在没有对照网的情况下估算出各不同网目大小网囊的选择率,并同样适用于套网法试验条件下的选择性分析。模型的建立为今后进行过滤性渔具网目选择性试验方法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通过与SELECT模型比较,认为模型使用选择性方程并区分渔获能力和捕捞努力量使得模型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海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张网作业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 2%~100%和7 3%~100%,平均为67 2%和80 9%。各地市间张网作业的"能力利用度"有极显著差异(P<0 01),对给出的投入要素的利用未达到充分发挥其应有产出能力的水平,存在张网作业船数和网具数量的投入过多、渔船功率和吨位的投入偏大的问题。调查36个捕捞单位的"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46 4%~100%,平均77 4%。4个县市不同生产水域间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差异极显著(P<0 01),捕捞单位间的"能力利用度"有显著差异(P<0 05)。近海有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高于沿岸无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张网捕捞单位投入的功率、吨位、网具数量、渔船数和作业天数,对其捕捞能力的发挥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跨生产水域比较各捕捞单位投入的网具规格和船员数对其"捕捞能力"有一定的影响。CPUE法仅适用于单一或两个投入因子的计量,不足以充分反映张网作业的实际捕捞能力;DEA法则擅长多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决策,提供各种约束条件的最优选择途径,可以有效获取比  相似文献   

17.
为防止渔网破损造成养殖鱼类逃逸,有必要对网衣进行破损检测。为了克服人工检测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的缺点,实现渔网的精准实时监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网衣破损检测方法,可利用传感器代替人工监测。该方法首先从渔网的数值仿真模型获取大量的仿真传感数据,然后将数据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最后生成可进行网衣破损识别的数字孪生体。数字孪生体可根据传感器监测到的数据来判断网衣是否发生破损。在数值模拟中,考虑各种波浪条件以及网衣的破损情况。在训练人工神经网络中,将有效波高Hs、谱峰周期Tp以及横纲竖纲的拉力值作为输入变量,将网衣完整状态以及破损状态作为输出。经过测试分析,该识别模型根据传感器数据识别网衣是否破损的平均准确率为94.32%,由此可见,数字孪生技术能准确检测到渔网的损坏,可以作为网衣破损检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底层三重流刺网作业是福建省闽东地区近几年发展起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业。笔者通过调查霞浦县三沙镇189艘流刺网作业船,占全镇总数的89%,分析其经济效益及对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目前闽东的底层三重流刺网已经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流刺网。该网具的渔获物选择性较强,渔场适应性广,生产水平高,效益好,但由于网目规格偏小,对经济鱼类的幼鱼损害较大,要适度发展该作业则应限制网目使用最小规格,以减少渔业资源损害,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 Schaefer 剩余产量模式估算了闽南近海三大作业——定置网、拖网和灯光围网的渔业资源可捕量和最适捕捞力量,结果定置网的 MSY为5.55万 t,f_(opt)为33745张;拖网的 MSY 为15.92万 t,f_(opt)为2222艘;灯光围网的 MSY 为10.12万 t,f_(opt)为472组。根据评估结果就现有捕捞船(网)数量,提出了削减定置网和拖网作业的捕捞力量,发展灯光围网渔船的调整方案,以及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近海渔业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