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长日照(18小时)短日照(8小时)方法,比较研究相同原产地(25°44′N)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光周期效应。(1)大豆出苗8天内即有明显光周期效应,(2)在短日照下,野生大豆光照阶段长度9—12天,栽培大豆3—6天,野生大豆从出苗到0.9复叶,栽培大豆从出苗到真叶期间通过光照阶段。(3)大豆光周期效应不仅制约开花,且制约能否结荚与成熟,(4)讨论了由野生大豆进化为栽培大豆光周期效应特性的变化趋向。另外,野生大豆光周期效应的强度,低纬度的高于高纬度的,同纬度低海拔的高于高海拔的。  相似文献   

2.
玉米和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周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玉米和狗尾草都是短日照禾本科植物,且都具有光周期敏感性。对玉米和狗尾草的光周期敏感性比较研究,探索易于研究的狗尾草光周期敏感性机理,借以解析玉米光周期敏感性反应的机理。以玉米自交系CML288、黄早四和狗尾草自交系A10为材料,研究在长日照、短日照和在不同生育时期长短日照相互挪移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玉米和狗尾草在长日照条件下都表现出营养生长旺盛和生育期延迟,二者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都比短日照条件下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玉米在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之前有一段时间的光周期钝感期,而狗尾草从发芽出苗就直接进入光周期敏感期。两个光周期敏感程度不同的玉米自交系比较,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288比光周期相对不敏感自交系黄早四的光周期敏感阶段长。  相似文献   

3.
玉米光周期反应研究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和温带玉米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在9h和15h光周期处理后的反应和热带自交系CML288在不同时期两种日照挪动处理下的光周期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光周期的敏感程度不同,CML288对光周期的反应非常敏感,黄早四相对不敏感。CML288在9h的短日照条件下7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在15h的长日照条件下9片叶时期是其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4.
大豆杂交成活率与气象因子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卫东 《大豆科学》1990,9(1):83-87
在大豆开花期内,同一杂交者于同一地点,用同一组合,在每天20时去雄,次晨8时授粉。用杂交成活率及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统计分析,证明8时授粉时温度,20时去雄后相对湿度及授粉之日日照时数是影响杂交成活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其最适指标是8时23.8℃温度,20时55%相对湿度及授粉之日3.18小时日照。本地区大豆开花期8时高温,20时高湿及日照过多是影响杂交成活率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扁茎大豆的花序形态受光周期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扁茎大豆、正常圆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为材料,分别进行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处理,观察光周期对扁茎大豆及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不仅明显影响大豆的开花期、成熟期,而且调控顶端花序的形态.在长日照下,供试大豆品种生殖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开花期延迟,在北京夏播条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扁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植株顶端花序轴伸长,部分材料的花序轴上产生侧生花序,但均未象在原产地一样出现扁平、加宽的花序.在短日照条件下,不论是扁茎大豆还是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均加快,植株顶端为典型的总状花序,花序轴较短,扁茎大豆也未出现扁茎及顶端花序簇集的现象.本实验的结果说明扁茎大豆植株顶端的茎秆扁化、花荚簇集的性状可因光周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稳定的性状.对扁茎性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选用中国大豆主要生态区的代表品种12个,在南京(32°N)春播,通过人工光照处理,比较了各类型品种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2h短光照处理使所有品种的开花期显著提前(P<0.01);开花后进行短日照处理,使除早熟品种东农36和泰兴黑豆以外的其它品种成熟期显著提前(P<0.01)。在本试验条件下,南方夏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前更加敏感,其它类型品种开花前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后敏感或前、后期敏感性接近。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自然光照下相应发育时期的长度正相关。较长的前期有利于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提高,较长的后期对提高百粒重有利。文中讨论了大豆品种开花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原产地日照长度及其它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光敏感型大豆品种“中豆24”进行长日、短日和自然光3种光周期处理,采用cDNA-AFLP的方法筛选差异片段,并进一步通过RACE技术分离了该基因。该基因全长983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8个氨基酸,在遗传关系上与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高度同源。通过半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短日照抑制其表达,而长日照则增强其表达。因此,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可能是作为一种负调控因子参与大豆光周期反应。对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能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光周期反应分子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aojina)在大豆叶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在PDA上快86%,在小白菜琼脂和番茄琼脂培养基上的产孢量分别约为PDA的8倍和6倍。此菌的生长发育温度最适为25—28℃,低于15℃或高于35℃均不适宜。黑暗条件较为有利。在pH4—9之间,均能生长和产孢,但以pH5生长最适,pH6—7产孢量最多。分生孢子在蒸馏水里亦萌发得很好,半小时就能萌发,经3—4小时后萌发率显著上升,5小时萌发率达90%以上。在10—40℃之间均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8—30℃。以pH7萌发最好。黑暗条件有利萌发,阳光直射对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东南部环境实验室的北卡罗来纳州分部的头一项试验中,在二个长日照和二个短日照光周期处理下,测定了代表着二个亚种的六个品系的光周期反应。所有处理在64天内昼/夜温度稳定在30/26℃。短日照处理抑制了植株的营养生长,然而短日照下植株比长日照处理产生更多的荚果。 第二项试验测定了光周期同温度对花生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特性的影响,三个品系在30/26,26/22和22/18℃昼/夜温度下接受长、短日照照射。 在短日照下植株生长较小,但是与长日照植株相比形成较多荚果,植株在短日照下形成较多荚果并非是由于开花强度上的差异所引起,但是开花之后所发生的某些因素却影响了它的荚果数。  相似文献   

11.
顶生花序是识别大豆类型的重要组分,在本研究中,选用晚熟且对光周期敏感的大豆,研究长日照对此大豆顶生花序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出苗后,大豆幼苗经12h短日照,光周期13d,以便诱导顶生花序的开始。然后,把植株  相似文献   

12.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大豆开花结荚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秀菊  孟繁静 《大豆科学》1996,15(4):289-294
通过长日照(16h光/8h暗)和短日照(9h光/15h暗)相互转换处理,证明大豆品种“早12”为相对短日植物,9个短日就可完成其成花的光周期诱导过程。大豆感受光周期效应的株龄在真叶期。短日诱导处理不仅促进花序产生的速度及数量,还有利于荚的发育;长日处理的结果恰相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作用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片全氮含量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光质、温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并将野生大豆同栽培大豆光合特性作了比较。野生大豆光合作用速率比栽培大豆低。野生大豆的光饱和点为4万米烛光,栽培大豆为6万米烛光。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都显著不同。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速率在鼓粒期呈显著正相关。野生大豆单位叶片鲜重叶绿素含量高于栽培大豆,其叶绿素a和b的比值小于栽培大豆,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高于栽培大豆,但野生大豆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低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全氮含量差异均显著,叶片含氮量与光合作用速率在鼓粒期呈显著正相关。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在白光下光合作用速率最高,在红光、蓝光和绿光下偏低。野生大豆在蓝绿光下的光合效率相对高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30℃。野生大豆同栽培大豆相比具有阴生植物的某些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14.
广适应大豆品种中黄13的光周期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黄13是我国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适宜推广范围覆盖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北方春大豆区、南部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部分区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为分析中黄13广适应的机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中黄13开花期、成熟期等生育期性状,株高、节数、分枝数等农艺件状和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对光周期的反应,比较中黄13不同性状间以及中黄13与成熟期相近的品种中黄24和凤交66-12间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差算,并分析中黄13在各级区域试验中的产量稳定性,以期为中黄13的进一步推广和广适应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中黄13在短日照(12 h)、长日照(16 h)和北京自然光照条件下均能正常开花结实,生育期性状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弱于中黄24和风交66-12.随光照长度的增加,中黄13的株制和农艺性状变化较为明显,但与中黄24和凤交66-12相比,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顶端花序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均较弱,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其蛋白质含量受光周期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光照处理和区域试验的结果,认为光周期反应相埘钝感是中黄13广适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大豆光周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的一生中都存在光周期反应。目前,大豆光周期反应的研究在生理、生态及遗传等方面取得进展,并实现了对大豆光周期性状的改良,获得了适应不同光照条件或光周期反应特异的大豆品种(系)。在搜集整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对上述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来自53—24°N野生大豆(Glycine soja)26份为材料,在8—18小时八种光照条件下研究并提出了来自各纬度材料在控光条件下的开花临界光周期(CFCP)。分析代表性纬度野生大豆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的光周期变化动态与开花的关系,提出了自然条件下的开花临界光周期(NFCP)。CFCP与NFCP数值近似。50°N材料为16—16.5小时;45°N材料为15—15.5小时;40°N材料为14.5小时左右;35°N材料为14.0小时左右;30°N材料为13.5小时左右;25°N材料为13小时左右;还提出了控光开花临界光周期与结荚期、成熟期、营养器官、结实器官生长之间的密度关系。讨论了确定开花临界光周期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3个对光周期不同敏感型的玉米品种进行光周期试验,研究了光周期对玉米的营养生长及其N、P、K养分吸收及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敏感型青饲玉米品种华农1号的地上部营养生长、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而对相对不敏感型的青饲玉米品种粤农9号的调控作用则不显著。华农1号在长日照条件下根干物重较短日照条件下增幅为390.38 %,光周期相对敏感型品种大暑麦的增幅为119.34 %,粤农9号的增幅为45.47 %;华农1号与粤农9号吸收的N总量分别增加了42.42 %和12.38 %,吸收P总量分别增加了171.76 %和12.23 %,吸收的K总量分别增加了319.27 %和62.42 %。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光照时数的延长,光周期敏感型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的N养分利用率提高了,而P、K养分利用率却与光周期敏感特性无显著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大豆开花至成熟期间分为九个生育时段,建立脂肪、蛋白质与气象因子的积分回归方程,并对每个生育时段中温度、降水、日照的时间分布所导致籽实脂肪、蛋白质含量发生变化的相关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认为,每一单位温度(℃)、降水(mm)、日照(小时)在大豆脂肪、蛋白质累积的不同生育时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效应或负效应),同样的作用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别。这是一个品种在当地多年种植所产籽粒中脂肪、蛋白质含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大豆脂肪与蛋白质的形成对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象因子的不同要求,是达成两者含量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气象因子对脂肪、蛋白质累积的不同效应情况,将脂肪、蛋白质累积的全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9.
比较育性转变敏感期间的光周期、夜中断处理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5)和原种农垦58叶片内淀粉积累的影响。淀粉含量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末期测定。在短日照下,两品种叶片中淀粉含量均比长日照下高,且昼夜变化趋势一致。红光夜中断处理后,农垦58S和农垦58叶片中的淀粉含量均降低,且降低的程度相同。叶片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可能与农星58S花粉败育无关。红光夜中断效应可为随后的远红光所逆转,说明光敏色素参与调节水稻叶片中淀粉积累。  相似文献   

20.
大豆子粒比重与生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纬度、不同品种类型大豆子粒比重有差异。随着纬度的增加 ,春大豆子粒比重增加。同一产地大豆子粒比重春豆 <夏、秋豆 ;但变异系数春豆 >夏、秋豆。大粒子粒比重不如小粒种子 ,大豆百粒重、体积和比重均呈显著和不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子粒比重和生育日数、结荚日数呈正相关和开花与结荚日数二者比值呈显著的负相关 ,缓慢的鼓粒速度有利于增加大豆比重。在大豆生育阶段子粒比重和日照、温度关系由显著的正相关演变为极显著的负相关 ,和温差由负相关演变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大豆营养生长时期长日照、高温、较小温差 ,在生殖时期短日照、较低温和大的温差有利大豆干物质积累。大豆子粒比重的变化与品种的遗传型本身和物质积累时的气候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