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6.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是鼠李沙棘的一个亚种。主要产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河北、辽宁8省和宁夏、内蒙两个自治区。中国沙棘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植物。 从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沙棘的研究。随着沙棘新用途的发现和综合利用工业的发展,沙棘的化学成分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苏联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我国近几年来对沙棘的研究也相当活跃。本文重点报道几个地区的中国沙棘维生素C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为采摘期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数,同时也为加速沙棘优良品种的人工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沙棘属于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植物,又名醋柳、酸刺和黑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耐旱、抗盐碱、抗风沙,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适应性强,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快速恢复植被的先锋树种,尤其是开发建设、环境污染、植被破环严重的地区,发展沙棘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多重效益。府谷县从2000年水利部晋陕蒙地区砒砂岩窟野河流域减沙治理工程开始大面积引进示范栽植,近 相似文献
8.
9.
从4个方面分别对鹤岗矿区矸石排放区栽植沙棘的技术、利用价值、深加工技术流程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沙棘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在沙棘无性繁殖中,采用较先进的自控喷雾扫描装置,通过科学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筛选出最佳基质、最佳处理时间、最佳激素和激素配比浓度,构成一个最佳组成体系。在该体系里对扦插的侧根数、侧根长、苗高等均较对照分别提高98%~70%、55%。该技术的为沙棘树种和基因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干旱程度下俄罗斯大果沙棘与中国沙棘之间抗旱性差异。以两个树种2年生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为创造重度、中度、轻度干旱胁迫条件,定期测定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从渗透调节物质变化比较可以看出俄罗斯大果沙棘的抗旱性明显高于中国沙棘。对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固土林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几个沙棘品种抗逆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寒温带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耐盐碱性、耐寒性、耐水湿三项指标在温室盆钵内对HF-14、HF-4两个沙棘优良无性系及对照品种(楚伊)进行人工模拟抗逆性测定。其结果为:3个无性系对盐碱的耐受性均较强并无明显差别,可在中度以下盐碱地上栽培;3个无性系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但在长期持续干旱条件下,生长量明显下降,生长势衰弱,增加感病机会,应给予灌溉,3个无性系的耐旱次序为HF-4>HF-14>楚伊;3个无性系对水湿条件的耐受力基本相同,在长期积水的条件下,根系不发育,生长受到抑制,栽植沙棘不应选择低洼内涝,排水不良的地块。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棘幼根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玻璃壁法研究了沙棘出苗期主根生长动态,分析了主根生长与土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初期主根生长较快,子叶出土前生长缓慢,子叶出后迅速加快。 相似文献
14.
15.
沙棘醋因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机酸、无机盐、黄酮、胡萝卜素等生命活性成分,是果醋中的珍品,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目前沙棘醋的生产工艺中酒精发酵阶段基本都采用产酒干酵母,沙棘的特有风味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另外,为加快生产普遍采用较高的发酵温度,使沙棘果富含的水溶性维生素不易很好保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利用从沙棘果表面分离的单一酵母菌原汁发酵法酿造产生酒精、利用恶臭醋酸杆菌的混合变种菌对沙棘果酒进行醋酸发酵制作沙棘醋、对制作出的沙棘醋进行勾兑等新方法,从沙棘果上自行分离纯化并经过DNA测序鉴定的产香酵母作为酒精发酵的酵母菌种,采用低温发酵工艺,研究一种沙棘醋生产的新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滴灌措施下干旱地区防护林内土壤盐分的变化情况,选择建平地区常见的荒山绿化树种——沙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滴灌与不滴灌、不同滴灌年限处理下的土壤盐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滴灌处理可以明显降低浅层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不灌溉林地处理下土壤盐分变化情况与流动沙丘的对照处理趋于一致,但是后者盐分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程度更强;滴灌后1~3年,随着年限的增加,同土层中盐分含量逐渐降低,根系生物量干重逐渐增加,且根系分布情况上移,主要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由此可知,滴灌对浅层土的洗盐效果较好,但是滴灌时间长了根系有向浅层土层集中的趋势,建议每年大水漫灌1次,以有利于根系的下扎。 相似文献
17.
Chunjie Tian Xingyuan He Yang Zhong Jiakuan Chen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2,170(1-3):307-312
Through biological inoculation technology, the joint symbiosis of Tibetan seabuckthorn (Hippophae tibetana) in pure culture was identified and the effects of dual inoculation with Frankia and mycorrhizal fungi on the host plants in pot cultur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showed that H. tibetana could form nodules and VA mycorrhiza both in pot and pure cultures. VA mycorrhizae and Frankia can stimulate the growth and the nitrogen fixation ability of host plants, respectively, yet the stimulation of the dual inoculation on the growth and nitrogen fixation ability of the host plants was more significant (p<0.05): stronger nitrogen-fixing ability, higher VA mycorrhizal development and better growth of seedlings in VAH and HR16 dual inocul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