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蔬菜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酸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芥菜、酸菜中分离筛选出四株乳酸菌lact1、lact2、lact3、leu1,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选取室温(白天20℃左右,晚上12℃左右)、25℃、37℃、42℃四种温度对四株乳酸菌进行培养,通过定时测定四株乳酸菌在四种不同温度的pH值来考察不同乳酸菌的产酸性能,从而了解不同乳酸菌对温度的生长适性.结果显示,四株乳酸菌在四种不同温度下培养,42℃和37℃温度条件下培养的产酸速率快,但42℃温度培养,前期产酸快,到后期,乳酸菌死亡数多,产酸趋缓.从芥菜分离出的lact2在模拟自然条件的室温下培养,比其它三株菌在室温下培养的产酸速率要快,显示乳酸菌在模拟其原生长环境的培养条件下生长状态最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麻业》1989,(1):35-40
益阳地区1988年5月从湖南浏阳县引进麻菇菌种,以苎麻副产物为原料,采取试验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用100公斤苎麻副产物加干牛粪或猪牛混合粪20公斤,石灰4公斤、石膏粉和磷肥各1公斤,在4—6月和9—10月踩菌堆3—5层,7—8月踩菌堆1—2层:播750克袋装棉子壳菌种6—8袋;根据不同季节采取菌堆降层或增层和薄膜,湿稻草覆盖等降温保湿或保温保湿措施,使菌堆中心温度保持在32—42℃之间、膜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8—90%范围内,并严格消毒灭菌,生产率可达30—48%。  相似文献   

3.
张顺  黄苇 《热带作物学报》2019,40(12):2505-2511
以西番莲果皮为对象,研究酿酒酵母菌、乳酸菌二步发酵工艺,制备乳酸菌和酿酒酵母菌活菌数高、多酚保留好、风味醇和的果皮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实验,以酿酒酵母菌和乳酸菌活菌数、总酚、乙醇生成量为指标,分别优选了单一乳酸菌和酿酒酵母菌发酵的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总酸含量、活菌数、总酚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确定二步法发酵西番莲果皮浆的工艺参数为:发酵总时间40 h,酿酒酵母菌初始接种量1.5%,在29 ℃下发酵16 h后,再接入2.0%复合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1∶1),在37 ℃下继续发酵24 h至终点。制备的西番莲果皮发酵液中,复合乳杆菌活菌数为8.93 lg CFU/mL,酿酒酵母菌活菌数为7.78 lg CFU/mL,总酚含量为24.00 μg/mL,总酸含量为4.40 mg/mL。二步发酵法发挥了酿酒酵母菌产香、产乙醇抑制杂菌,以及乳酸菌提高酸度、保留多酚物质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虫生真菌粉虱拟青霉的培养性状和寄主范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详细描述了粉虱拟青霉的形态及在多种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对菌丝生长、产孢、大量培养条件及寄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DA、麦麸汁等培养基上生长速率较快,在察氏、萨氏等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培养19 d菌落直径分别为40-42 mm,29-35 mm。该菌产孢缓慢,增加光照与添加N源显著促进其产孢。液体扩大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10%麦麸+2%蔗糖。固体发酵(稻壳+麦麸)孢子产量较低,为1.6-6亿/克;浅盘静置培养孢子产量则较高,为6.4-30亿/克。该菌可以寄生黑刺粉虱、椰圆蚧和温室白粉虱,不能寄生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和茶蚜。  相似文献   

5.
发酵豆乳饮料的研究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伟 《大豆科学》2000,19(1):80-84
发酵豆乳饮料是豆乳经乳酸菌发酵,配以辅料(蔗糖、稳定剂、酸味剂、无菌水)调配而成的乳酸菌饮料。为了探索乳酸菌发酵豆乳的最佳条件,进行了L9(3^4)正交试验,确定豆固形物浓度为7%,蔗糖添加量为9%,混合菌种比例L/str为1:3,发酵温度为37℃,在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14h条件下,乳酸菌生殖生长最好。发酵豆乳经辅料调配,确定最佳配比。产品口感细腻,酸甜可口,风味独特,是营养保健型发酵饮料。  相似文献   

6.
浅谈菌茶生产中相关因子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菌茶在生产过程中,其相关因子:菌种、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含水量、pH及杂菌的预 防等对菌茶正常的培育影响极大。本文根据作者多年从事菌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严格选择抗性强、发菌快、稳定性强的菌株前提下,认真控制好培养基含水量(55-65%),培养温度(25-30℃),pH值(处于自然状态下)同时合理确定菌体的生长点,对综合 提高菌茶的品质与生产量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对规范化菌茶徨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喜霞 《中国麻业》2015,(3):162-166
由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lini(Bolley)]引起的亚麻枯萎病是我国亚麻主产区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本文对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性病菌的生长和产毒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在6种不同培养液中均能生长和产毒,其中MS无机盐+蔗糖培养液最利于菌丝生长,Armstrong镰刀菌培养液最利于孢子生长,Richard培养液最适合产毒。病菌最适生长培养条件为25℃、24小时连续黑暗、PH值为7、25~30天;病菌产毒最适培养条件为30℃、24小时连续光照、PH值为7、培养30天。  相似文献   

8.
大豆根腐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生长及产生毒素的条件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产毒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培养液为PD培养液,但产毒量最高的为PSC培养液,适宜该菌生长的条件是20~30℃,pH为6~8,黑暗培养;在温度为25~30℃,培养15d,光照、连续振荡培养有利于病菌产毒,pH对产毒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置不同碳源、氮源、温度、菌龄等对巴西橡胶树红根病病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 (Wakef) Over.et Steinm]进行液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橡胶树红根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液体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葡萄糖2%,D-果糖2%,玉米粉0.5%,酵母粉0.5%,黄豆粉0.8%,蛋白胨1%,KH2PO4 0.1%,MgSO4 0.1%,VB1 0.02%;最适培养温度是29℃,液体菌种菌龄为120 h,培养周期为240 h。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秸秆还田过程中的腐解效率,减轻还田产生的病害加重现象,以稻草、麸皮为基本培养基,以黄绿木霉菌(拮抗真菌)、角毛壳菌及绿色木霉菌(纤维素高效降解微生物)为研究材料,测定3种不同菌种及混合菌发酵液处理下滤纸酶、棉花酶与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通过秸秆翻埋试验测定混菌发酵液和商业菌剂处理大豆秸秆发酵前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变化并探讨最适秸秆翻埋长度和深度。探讨混菌培养对纤维素酶产生能力及对大豆秸秆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滤纸酶活性、棉花酶活性与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均为黄绿木霉菌、角毛壳菌和绿色木霉菌3株菌混菌发酵的产酶能力最强,混合菌发酵的3种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385. 12,454. 30和495. 12 U。混菌发酵液处理与商业菌剂处理的大豆秸秆粉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含量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混菌发酵液处理的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可达66%和76%。大豆秸秆降解率与秸秆强度的变化说明:在大豆秸秆长度为3 cm,翻埋深度为10 cm时,秸秆降解率最高。添加混合菌剂的处理的秸秆降解率较对照提高50%以上,同时秸秆的强度降低约5倍,穿刺力降低。结果证实了3株不同真菌在秸秆降解中复合应用的可行性,可作为大豆秸秆还田中有效的腐解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培养料三次发酵不同培养时间、不同培养温度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产量和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二次发酵相比,采用三次发酵,双孢蘑菇菌种发菌、吃料快,菌丝粗壮浓密,吃满料时间短,病虫害危害轻,无杂菌,并且菇大,结实,产量也比二次发酵高,增产幅度为5.24%~12.57%。三次发酵最佳培养温度为50℃、发酵培养时间为48 h。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芭蕉植株(Musa basjoo Siebold)上附着的微生物菌群,并从中分离选育乳酸菌菌株,扩大植物源乳酸菌菌种库,为今后的青贮饲料发酵业和食品发酵工业等提供植物源乳酸菌,运用菌落计数法对样品中的乳酸菌、好氧细菌、霉菌、酵母、芽孢杆菌等进行菌落计数;分离纯化疑似乳酸菌的菌株,对疑似乳酸菌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生长速率测定试验和产酸速率测定试验,以此来鉴定其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属的分类;利用其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样品中均含有好氧细菌(6.5~8.0 log cfu/g FM)、霉菌(6.0~7.7 log cfu/g FM)、酵母(2.0~3.3 log cfu/g FM)、芽孢杆菌(2.0~4.4 log cfu/g FM)及乳酸菌(6.5~7.5 log cfu/g FM);在芭蕉植株上共筛选出34株疑似乳酸菌菌株,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试验菌株均符合乳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其中有4株菌株抑菌效果较好,经鉴定均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3.
适合马铃薯晚疫病菌生长的培养基改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全球第一大作物病害,对马铃薯生产危害非常严重。在对该病菌的研究中确定适宜的培养基是比较关键的一环。本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晚疫病菌接种到黑麦与胡萝卜不同混合比例的5种培养基上,通过隔日调查的方法,比较其菌落生长直径的大小和产孢量的多少,以此作为衡量5种培养基培养效果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黑麦与胡萝卜的比例为1:1时,晚疫病菌的菌落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多,培养效果最好。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培养基来培养马铃薯晚疫病菌,这对开展晚疫病菌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用划线分离的方法从天然胶乳中分离出106株细菌,再从中初筛出16株产酸菌,并通过不同产酸菌对天然胶乳凝固效果复筛实验,最终筛选出3株凝固效果较好的菌种,分别命名为NRC1、NRC2与NRC3。实验结果表明:此3株菌都能有效缩短天然胶乳的凝固时间,并且在凝固过程中具有臭味小,发胀不明显等特d点;单菌种微生物凝固NR和酸凝固NR的性能对比,具有快速塑性值较大,塑性保持率稍低,拉伸性能好等特点。测定3株细菌的16Sr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NRC1与NRC3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NRC2为变形杆菌属(Proteus),均属于肠杆菌科。  相似文献   

15.
绿僵菌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产孢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绿僵菌菌株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其产孢量的2个影响因素(初始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得出菌株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须分别配以适宜的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以获取最大产孢量(燕麦培养基:1×107cfu/mL,65%;PPDA培养基:1×106cfu/mL,85%;玉米粉酵母浸膏培养基:1×108cfu/mL,75%)。另外,随继代培养代数增加,菌株在这3种培养基上前五代的产孢量比较稳定,第七代及之后的产孢量明显下降。根据3种培养基不同的功能,在PPDA培养基上培养菌株时要着重注意不同继代培养代数对产孢量的影响,其它2种培养基培养菌株一般不超过五代,产孢量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在内蒙古林西地区进行了甜菜叶面喷施“大西北”牌多元微肥、多氨液肥和多氨液肥加三苯基醋酸锡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连续两次喷施多氨液肥加本基醋酸锡效果为最好,可使甜菜根产量增加38.1%,含糖率提高1.78度,产糖量增加52.1%。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选用玉米芯、稻草做培养基,加附料、装袋接菌种、发菌期管理、投放菌袋等技术试验,研究稻田套养平菇技术。结果表明,每667m^2稻田投放5000个菌袋,可产平菇1625kg,产值达4875元,获利1675元(人工费在内),取得稻菇双丰收.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混合种植的抗病增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小麦品种河农215和冀麦23以不同比例混合种植的抗病增产作用。2个品种的混合比例分别为1:0,3∶1,1∶1,1∶3和0∶1,接种用的病菌为条锈菌、叶锈菌和白粉菌的混合菌种。通过田间调查及分析,证明了品种混合种植有显著的抗病增产作用,在3种混合比例之间未表现出一致的优劣,但均优于品种纯合种植。混合种植的抗病作用随着病的加重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摸索假禾谷镰孢菌最佳的产孢条件,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光照、温度以及pH值等条件下对假禾谷镰孢菌的产孢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菌最适宜产孢培养基为PSA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以麦芽糖作为碳源,产孢量最大;以硫酸铵作为氮源、麦芽糖为碳源、光暗交替有利于病原菌产孢;25℃时产孢量最大,为产孢最适温度;在微碱性条件产孢量较好。综上所述,假禾谷镰孢菌最佳的产孢条件是:PSA培养基或麦芽糖培养基,以硫酸铵为氮源,以麦芽糖为碳源,微碱性, 25℃光暗交替培养。  相似文献   

20.
玉米黄斑病菌产毒条件及毒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黄斑菌(Curvularia lunata)是一具有产毒作用的半知菌。通过试验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菌丝体的产毒量不同,产毒以15~20 d达到高峰,产毒的适宜pH值为6,适宜温度15~20℃,并且黑暗和静止条件相对于光照和振荡条件产生毒素量较多;玉米黄斑菌毒素对热稳定,在黑暗条件下利于毒素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