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西省近5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使用陕西省以及临近陕西省近50 a来的39个站点年降水数据,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和GIS插值,分析了近50 a陕西省的降水变化趋势和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 a来陕西省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呈现“增加—减少—增多—减少—增多”的波段形态。从总体趋势看,降水序列是呈现减少趋势,减少的速率是14.59 mm/10 a。2)在近50 a,陕西省降水量在1967年和1985年出现两次突变,出现了两个峰值。3)陕西省降水量分布及变化和降水等值线分布存在明显的纬向区域差异,降水总体出现北少南多的规律;陕北比较稀疏,而陕南以及关中比较密集。4)受到季风和地形的共同影响,陕西省的降水也存在经向差异,陕北降水量呈东多西少,关中和陕南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近48年来遵义市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气候变化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具有区域性特征。利用遵义市1961-2008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和累积距平法,研究了遵义市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48a来遵义市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存在季节和地域差异,增温主要表现在2月和11月(P0.05),而7、8月的气温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其它月份趋势不明显(P0.05);从地域上看,增温最显著的是中心城区、湄潭和务川,赤水、余庆气温略有下降。由于冬季增暖明显而夏季出现降温导致全区气温年较差减少。全区各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全区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中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最突出。气象观测场周边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对增温趋势和日照时数的减少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渭河流域近50年来气候舒适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舒适度(CCI)是反映气候条件对人体感受影响的指数.根据渭河流域内13个站点19612010年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平均值,计算出流域内各站点气候舒适度指数各级日数持续时间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冷和寒冷的日数在减少,可达舒适的日数在缓慢增加,其变化规律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除华山站外,各站点的舒适度都比较高,大部分站点可达舒适的时间为5个月以上.流域内可达舒适的平均天数占全年的46.9%,寒冷及冷的日数可占27.1%,没有出现炎热和酷热的天气.流域内西安、武功、天水和宝鸡站点的气候舒适度较高,其次为铜川、洛川、环县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林洁  陈效民  张勇 《土壤》2012,44(5):853-861
根据常熟市 1960—2009 年的气象资料及浅层土壤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典型水稻种植区近 50 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浅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其中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包括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和气候异常年份及年代际分析。结果表明近 50 年来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明显:①研究区气温明显升高;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及累积日照时数降低;降水量和蒸发量年际间波动较为明显,且各季节的倾向率有正有负;②近 50 年来研究区有 6 个气象要素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平均风速;③近 50 年来研究区各气象要素中出现异常年份最多的为平均相对湿度;异常年份出现次数其次的气象要素是累积蒸发量;异常现象出现最少的气象要素为平均风速;④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平均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逐渐减弱,各季节中平均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秋季最弱。平均地表温度、平均 5 cm 地温、平均 20 cm 地温与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德州气象站1961-2009年0-2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研究了近49a德州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用九点二次平滑技术来滤除要素序列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升高趋势,升温速率为0.22~0.485℃/10a,春季和秋季最大,夏季最小;各层年平均地温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为偏冷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为偏暖阶段;气温升高及降水减少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适当调整种植区划和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庆阳市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的区域之一。为了探索环保新模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庆阳市8个气象观测站1971 — 2020年连续50 a的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庆阳市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结果表明,50年内庆阳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高速率为0.32 ℃/10 a,变暖幅度高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各季均增温明显,其中春季、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秋季升温幅度较小。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14.5 mm/10 a;各季变化趋势不一,夏季、秋季、冬季呈增加趋势,春季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24.6 h /10 a;春季为增加趋势,夏季、秋季、冬季为减少趋势,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整体气候由寒旱向暖湿转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锡林浩特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锡林浩特市50a(1961-2010)日照时数以及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和水汽压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其变化趋势,利用滑动T检验法和累积距平结合的方法进行突变分析,并根据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变化趋势及其与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的对应关系对日照时数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浩特市年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90年代,年均日照时数呈持续增加趋势,90年代达到最大,进入21世纪后,年均日照时数则明显减少;四季中夏季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各季日照时数偏少期为20世纪60-70年代,偏多期为80年代-21世纪初;各月日照时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加最多的为8月;年日照时数在1985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季日照时数发生突变是导致年突变的原因,尤以春季和夏季最为显著;云量是决定日照时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日照时数增加还与夏季、冬季水汽压以及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近45年闽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闽江流域11个测站1961-2005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数据,探讨了闽江流域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自70年代以来存在变暖的趋势,尤以暖冬最为显著;降水变化趋势则较为复杂,总体趋势为增加,但其变化规律不如气温明显,90年代是相对丰水期,21世纪前5年则进入相对枯水期;日照时数则随气候的变暖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夏季,其次是冬季,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流域内各分区的气候变化幅度不同.这种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渭河流域分布区4个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分析了1951—2007年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变化及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渭河流域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近年来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没有明显变化,且均小于平均值。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年份,但总体上,1987年后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明显小于1987年前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日降水量≥0.1mm日数自1993年后均小于平均值,但是在1993—2007年期间没有明显变化。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以0.544,0.509,0.386,0.667℃/10a的速度上升,远大于全球近50a来0.13℃/10a的平均增温速率,年气温极差增大。日照时数呈现出区域分异特点,不同地区的日照时数变化也有所不同,东北部日照时数呈现出增加趋势,其它区域则呈现出减少趋势。相对湿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渭河流域气候呈现出暖干化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54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利用西安市54a的降水量、气温及日照时数资料对其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得出:西安市气温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1990年比1951年气温升高了0.72 ℃,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1985年以后.降水量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与西北地区其它4大城市比较,1985年以来西安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日照时数下降,有向暖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而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有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61—2012年黑龙江省72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应用线性趋系数法对全年、四季、年代际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升高速率为0.35℃/10 a。冬季是增温的主要贡献者,平均每10 a增加0.52℃。全年和四季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2000s增温最明显;黑龙江省年降水量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76 mm/10 a,减少趋势不明显,但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秋季是降水量减少最大贡献者。年和四季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全年和四季日照时数都呈减少趋势,其中,全年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26.07 h/10 a。春季是日照时数减少的最大贡献者。全年和四季日照时数随年代际变化呈非一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28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线性趋势系数方法分析作物生长季(5-9月)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并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对降水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50a来日照时数平均每10a减少8.8h,稳定突变点在1980年;农业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平均气温增加趋势极显著(P<0.01),最低气温升高是增温的主要贡献者,作物生长季气温突变点在1996年,比全年平均气温突变点晚了10a左右,≥10℃积温和积温日数增加也极显著(P<0.01),但积温的初、终日年际间变化较大;农业水资源减少,总降水量平均每10a减少4mm,降水量级越大,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越突出,中雨以下降水日数显著减少(P<0.01),而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增加,平均增速分别为0.5和0.45d.10a-1;降水集中期在7月下旬,且降水量级越大,其集中度越大,大雨和暴雨以上降水的集中度分别为57.7%和68.7%,极端降雨过于集中,不利于被农作物有效利用,且容易出现局地洪涝。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敏感性指数定义为气候产量与气候生产力之比、适应性指数定义为趋势产量与气候生产力之比、两者的比值定义为脆弱性指数,利用黑龙江省70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21个气象台站1986-2000年的日气象资料,计算分析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结果显示,从多年平均来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适应性指数整体都比较高,并且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大兴安岭山区和嫩江平原区的敏感性指数较高;脆弱性指数的空间布局与敏感性指数相似;从时间变化上来看,在研究时段内三个指数都有增加的趋势,但敏感性指数的增强幅度最大,脆弱性指数的增加幅度减小。研究结果对定量评价该省粮食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方法简便可行,为此类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境内以淮河为界的南北气候变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河南省9个观测站1954-2007年的气候资料,基于ArcGIS等软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境内受淮河影响的气候变化差异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特点。结果表明:河南省境内的南北气候分界线为淮河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和秦岭东部分支所连成地带即34°40′-34°50′N。分析期内南、北部总体上呈增温趋势,但具有阶段性特点,60年代以前持续升温,60年代-80年代中期为降温时期,80年代中期后,南、北部同时开始剧烈升温。在80年代以前南、北部的年降水量均递减,80年代北部骤减、南部骤增,90年代以后南、北地区均增多。80年代为气候突变时期,90年代至今,保持高温多雨水特征,南北温差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沿海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10a来福建省沿海18个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雾的气候变化分布规律,包括沿海地区雾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的雾发生次数在近10a来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气候倾向率值最大的站是崇武2.4091次/a;雾主要发生在春冬季,夏秋季节很少发生,春冬季节雾占总数的97.86%;雾的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变化特征,主要出现在2-4月;雾以晨雾为主,10:00以后雾气逐渐消散,下午和晚上出现几率较少;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地区为多雾的区域,尤其是崇武、厦门和东山最多。研究福建沿海雾的气候分布特征,对进行海雾监测和预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海南岛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分Ⅰ(1961-1980)、Ⅱ(1981-2010)两个时段计算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不同界限温度的积温、全年及≥15℃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湿润度等光热水指标的年平均值和各指标1961-2010年的气候倾向率,同时结合海南岛主要种植作物类型,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海南岛各站年平均气温、1月均温和≥10℃、≥15℃、≥20℃的积温均呈增加趋势,平均增速分别为0.26、0.36℃·10a-1和94.4、130.1、147.4℃·d·10a-1,且大部站点增加显著(P<0.05)。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的区域面积扩大、不适宜面积缩小。18个站全年、≥15℃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均值分别为-52、-37和-19h·10a-1,大部站点呈减少趋势,其中,全年和≥15℃界限温度生长期间日照时数下降显著的站点所占比例分别为72%和56%,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对应的比例为33%,主要位于北部。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日照时数低值区明显扩大,高值区缩小。18个站点全年、≥15℃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均值分别为40、41和47mm·10a-1,绝大多数站点变化趋势不显著,仅文昌市和三亚市增加显著,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高值区明显扩大,低值区略缩小。湿润指数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相似。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主要林型气候生产力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黑龙江省81个气象站点1961-2003年实测气候资料的平均值,从分析林业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计算了黑龙江省红松、兴安落叶松主要林型气候生产力,分析了近43a来气候生产力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小兴安岭伊春林区、黑河地区、牡丹江地区是有利于黑龙江省主要林型生长的重点优势区域;大兴安岭地区中部和南部是主要林型生长的次要优势区域,而且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重庆近4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利用重庆3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气温等观测资料的年平均值,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重庆近46 a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重庆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以2-3 a的周期波动变化为主,1984年是近46 a降水量变化的显著突变点,20世纪80年代为多雨期,90年代则为相对少雨期。降水日数以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为主,呈现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1984年以后降水日数偏少的年份比之前明显偏多。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为偏冷期,进入21世纪后则显著上升,其平均值高出多年平均值0.4℃。降水和气温在各年代的变化特征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如20世纪80年代为多雨、偏冷期,21世纪初为少雨、偏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