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桐丛枝病被称“癌症”,是由菌类质体所致,主要是通过泡桐带病的种根和苗木传播,植株得病的泡桐开始是个别枝条的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许多细弱小枝,小枝又可抽生出小枝,全体枝条都呈簇生状,不久枯死率达95%以上。 防治泡桐丛枝病除选用抗病种树外,对其初发病有几个办法不妨一试。 一是截枝法。即在夏季将抽出的丛生枝条截到主干分枝处为止。截枝后没有病枝和健康枝条连在一起,并对截枝的伤口要涂上土霉素、四环素等药膏及“五氯酚钠”拌十倍的凡士林。 二是断根吸收法。夏季天气炎热、叶片蒸腾拉力强,有利药液吸收。对…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泡桐丛枝病对中龄泡桐的胸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人工修除病枝对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效果不明显,现阶段不宜提倡修枝法防治泡桐丛枝病。  相似文献   

3.
泡桐丛枝病是由类菌质体侵染泡桐植株而引起枝上腋芽、不定芽大量萌发成丛状的一种常见病害。目前认为只有用盐酸四环素、土霉素才能防治,但常山县芳村区林技站利用生石灰水防治泡桐丛枝病也收到了效果。在一九八一年,他们选择芳村公社芳村大队两株历年发生丛枝病的泡桐作试验,一是  相似文献   

4.
在龙眼的适生区对因管理粗放而生长衰弱的龙眼进行不同时期的截枝更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截枝时间对衰弱树的更新效果有显著差异,3月下旬-4月中旬截枝的龙眼萌芽抽梢快,生长势强;2月下旬-3月中旬截枝的龙眼抽生枝条偏细,枝条节间长不充实;4月下旬-5月中旬对龙眼进行截枝,因受高温天气的影响,抽梢较短。  相似文献   

5.
泡桐组培脱毒苗田间育苗、造林及防治丛枝病效果的研究孔德广(河南省西华县林业局466600)陈桂华袁新华(西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泡桐生产上一大难题。该病能引起泡桐属植物普遍发病,使整株或部分枝条表现病状。其病原为植物菌原体,侵染...  相似文献   

6.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病害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严重威胁着我省泡桐生产,直接影响到群众发展泡桐的积极性。对丛枝病的防治,国内外虽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取效甚微。为了把我省泡桐丛枝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特根据省内外的防治经验及我们在1982~1985年对全省泡桐丛枝病的调查和进行综合防治的初步效果,提出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技术如下,供泡桐适栽区在防治丛枝病中参考。1.严格实行种苗检疫泡桐种根、苗木的调运与繁殖是传播丛枝病的重要途径,因此,严格实行种苗检  相似文献   

7.
丛枝病是泡桐的一种严重病害,发病率极高,6、7年生的大树一般发病率在50%以上,发病严重的地区10年生泡桐发病率高达百分之百。为了研究该病防治技术,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和探索,并在环剥防治丛枝病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泡桐丛枝病,俗名“毛瘿病”、“扫帚病”,病源为“类菌质体”,其防治办法有以下几种:1、选用抗病良种。如白花泡桐、毛泡桐、楸叶泡桐等,尤其在更换栽植时更要注意良种的选择。2、剪除病枝。一般在春季发芽初进行一次,秋分以后进行一次,以秋季进行为好。原因是可减少病源越冬数量。3、挖除病株。凡新植树木,若在当前生枝上发现有1~3个枝感源,即应彻底挖除,另行更  相似文献   

9.
由类支原体(mycoPlasma—likeorganism(引起丛枝病是台湾泡桐)Paulownia taiwaniana)一种最严重的致命病害,也是台湾发展泡桐的限制因素。台湾泡桐的丛枝病是1974年发现的,传播迅速。感染的树木长出很多次生枝和三次嫩梢、叶少、枝和嫩梢黄绿色,当季顶枯,次年树木停止生长。取自病株的根插条大多有丛枝病症状。台湾泡桐和白桐  相似文献   

10.
正毛竹丛枝病与竹杆锈病是毛竹的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经常在毛竹林发生,严重影响毛竹生长。毛竹丛枝病毛竹丛枝病是毛竹林最常见的病害。发病初期,染病小枝第1节延伸成多节细长的蔓枝,病枝上叶片变成鳞片状。秋后或翌春,病枝端部常枯死,产生小侧枝。丛生侧枝逐年增多,逐渐长成鸟巢状或呈球状下垂丛生小枝群,故该病也称为竹扫帚病、竹雀巢病。  相似文献   

11.
<正>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危害泡桐的严重病害。幼树阶段发病率为30—40%,10年生以上的大树发病率在70%左右。仅河南省4亿株泡桐按丛枝病影响单株成材树年生长量降低0.0025m~3,以40%成材树计算,每年少生产木材28万m~3。泡桐木材以500元/m~3折价,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4亿元。近年来,在防治泡桐丛枝病方面,国内对一、二年生发病植株多采用盐酸四环素注  相似文献   

12.
以健康的和感染泡桐丛枝病的兰考泡桐的1年生枝韧皮部为材料,进行过氧化氢酶同工酶、淀汾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病株的2种酶同工酶的活性均降低,某些酶带消失。讨论了这些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存在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3.
枣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疯病又名丛枝病,是枣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寄主为枣和酸枣.症状表现为丛枝、黄化、花器返祖、花梗明显伸长,萼片和花瓣反常生长变为小叶,小枝叶丛生,冬后不落;病枝丛生、纤细、节间缩短叶小而黄萎.根部发病后,萌生的根蘖也呈稠密的丛枝状,后期根皮腐烂死亡.树干上原是休眠期的隐芽大量萌发,抽生黄绿细小的枝丛.病枝上的果实着色浅,组织松散萎缩变小,果面凹凸不平,呈花脸状.枣疯病发生一般是部分枝条和根蘖上表现症状,后逐渐扩展至全树.幼树从染病到死亡约1~3 a,大树染病约4~6 a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14.
板栗不同品种采穗后的反应肖正东(安徽省林科所合肥,230031)李彬(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林业局)根据板栗结果习性,大多为顶端1─3个混合芽抽生果枝结果,而经采穗或修剪短截后的枝桩很少抽生出结果枝。但不同品种之间发枝量及其枝条基部抽生果技能力是否存在差...  相似文献   

15.
泡桐丛枝病的防治廖龙泉泡桐丛枝病又名泡桐扫帚病,分布极广,一般发病率在20~40%,严重地区高达80%以上。感病的幼苗、幼树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常引起树势衰退、村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死亡,是泡桐生产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其防治方法如下:1、...  相似文献   

16.
<正>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国内外皆证实由类菌质体(MLO)病原引起。开展泡桐丛枝病传毒昆虫试验是解决丛枝病传播途径及病害消长规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生产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南朝鲜罗瑢俊等证实,烟草盲蝽传播丛枝病,日本进行追踪试验未成功;日本盐泽宏康等证实茶翅蝽传播丛枝病。我们自1975年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及防治时,对泡桐上刺吸式口器害虫做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昆虫接种试验。本材料为在北京虫传试验初步结果,河南、安徽、山东等各协作点1981年扩大试验材料不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17.
多枝柽柳为柽柳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高1.3米~8米,新疆阿勒泰地区广泛分布,多生于公路两侧及荒漠地带。其枝条呈圆形,分枝较多,小枝多数细长而柔软,叶茂密丛生,花期较长(5~8月),总状花序长1~3厘米,具15~40朵花,着生在当年生枝条上,再复合组成圆锥花序状,花粉红色或紫红色,光艳夺目。  相似文献   

18.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立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是一种分布广,为害严重的病害。它是由类菌质体(MLO)引起的病害。由于泡桐发展速度很快,丛枝病有发展的趋势,七十年代初发病率约10—20%,近几年有的地区10年生泡桐发病率达70%以上。丛枝病对泡桐生长影响程度如何,似乎看法不完全一致,不少同志认为丛枝病影响生长比较严重;也有认为有些影响但不严重;还有认为对泡桐生长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对丛枝病大可不必过虑。为了弄清丛枝病发病率对泡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的影响,对进一步解决丛枝病  相似文献   

19.
泡桐种源抗丛枝病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0.
<正> 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已成为影响泡桐生产和发展的严重因素之一。虽然已经开展了药物和其它措施的防治工作,但效果不甚理想。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4—1988年在襄县小河林场开展了以修枝防治泡桐丛枝病的研究工作,并总结出了合理修枝防治泡桐丛枝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