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品种试验、品种选育和推广等多个角度指出当前品种审定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全面地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种审定制度改革、提高承试人思想业务素质、完善试验点配套设施和规章制度、提高育种人责任意识和育种理论技术水平、良种良法配套推广等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与有效对策,对于推进现行的农作物品种审定与推广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形势,分析了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快新品种引进推广步伐的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打好工作基础;根据市场需求,选准推广品种;搞好基地建设,提高种子质量;良种良法配套,挖掘增产潜力;创新推广方式,强化品种展示;规范品种引进,加强种子管理。  相似文献   

3.
朱培贤 《种子科技》2009,27(11):5-7,12
文章针对农作物品种推广中存在的主体多元化和品种多乱等问题,以小麦和玉米为重点。概括了品种展示的概念,分析了品种展示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种展示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1开展品种退出的意义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育种大省,自1975年以来,我省共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有1 066个。这些品种的推广,对增加我省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种植结构、促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玉米、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为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随着审定的品种越来越多,在生产用种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推广年限较长的早期审定品种抗逆性下降、适应性变差、种性退化、存在明显缺陷、失去使用价值或因不良气候易发生严重病虫害等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  相似文献   

5.
玉米品种推广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玉米品种推广呈现多、乱、杂现象.根据多年推广实践,就玉米品种推广利用提出了几点看法,旨在为进一步搞好玉米品种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玲珑  史宏玉 《种子科技》2023,(10):142-144
文章概述了近5年甘肃省大豆种植现状和品种推广特点,分析了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科研与推广投入力度、加快大豆良繁基地建设、优化品种布局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产实线证明,玉米产量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推广突破性的品种密切相关。但从目前我省玉米品种推广情况看,新品种更新更换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主栽品种使用年限太长。目前,我省主栽玉米品种基本上是M017、黄早四、5003三个自交系及其...  相似文献   

8.
在实施“河北省第三次夏谷良种更新工程”的过程中,将生态区划理论和品种发育规律、栽培技术、新型推广模式研究及良种繁育等多个技术领域结合一起,探索出了一套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①依据生态条件,将项目区划分为若干生态类型区;②筛选适宜的推广品种等技术主体;③进一步揭示主推品种在各类型区的特征特性和生育规律;④进行不同品种在各类型区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⑤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技推广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齐向 《中国种业》2016,(10):31-34
对2006-2015年福建省三明市水稻品种推广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播种面积逐渐减少,推广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常规稻品种推广面积显著减少,两系杂交稻品种推广面积显著上升,大面积推广品种主导效应减弱,品种更新速度呈先减慢后增加的趋势,种植品种逐步向丰、抗、优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转变。对水稻(繁)育种、栽培管理、企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综合分析1985-2015年全国水稻主要推广品种面积及审定情况,结果表明:审定品种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主栽品种和主导品种的数量和面积不断下降,品种集中度明显降低,常规水稻在各稻区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而杂交水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影响水稻主要品种数量、分布和结构类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下一步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1在种植品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1品种"多乱杂"的现象较为严重2000年以来,由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的引进推广和棉农的种植需求,加之种子市场的开放,我县棉花种植面积较大,成为种子企业推销杂交棉种的主要市场外省众多杂交棉品种也一起蜂涌而来,种子品种数量剧增,目前全县种植的棉花品种60余个,农民不知道该  相似文献   

12.
遗传因素对河北省玉米新品种推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主要玉米品种推广分析,以及对代表性玉米种植户的调查研究,探讨了遗传因素对河北省玉米新品种推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品种自身的优良遗传性状对玉米新品种的推广起决定作用;推广潜力大的新品种应具备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和较长的生育期等特点,其中抗逆性和适应性是决定品种推广范围和推广寿命的关键因素,株型不是影响品种推广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作为决定品种优劣的内在因素,决定着品种的推广成效。研究结果为河北省玉米新品种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加强品种管理工作,提升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的品种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农作物品种使用"多、乱、杂"已成普遍现象,难以遏制.种子市场开放前一个县(市)单个主要农作物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品种也就3~5个,且使用的周期相对较长,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状好、增产效应得到充分发挥的优良品种推广年限可达5~8年.而近几年,一种作物每年有若干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生产上一种作物使用的品种少则十几个,多则三四十个,品种更换频率快.据江苏省如皋市近年统计:水稻种植面积4.67万hm2,市场上销售的品种40个;油菜品种0.67万hm2,市场上销售品种也达30个.如今品种年年更新,但增产效应不显著,品种综合性状没有突破,审定后推广1~2年就被淘汰.从法律法规角度看,生产、销售这些品种是合法的,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看,这种做法缺少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程序,不能有效地发挥好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一方面严重制约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良种增产的效应难以发挥;另一方面,品种多、乱、杂的种植布局往往造成农作物减产歉收,增加种植风险.因此,加强品种管理工作,着力推广优良品种,提升主推品种的覆盖率是种子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和主要职责.  相似文献   

14.
针对韩城市玉米品种推广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玉米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从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相关从业人员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大平 《小麦研究》2001,22(4):16-18
文章分析了当前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存在的良种繁供脱节、生产档次低、优质实现不了优价、栽培措施不配套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优势小麦品种推广的对策,还从内因素和外部条件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麦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作物品种推广主体主要有以市场化为主的种业企业和以公益性为主的种业管理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单位,重点对以市场化为主的种业企业及其成果来源进行分析,其品种来源主要包括科研教学单位转让的品种和自主选育的品种。种业企业因建有庞大的种子销售网络而具备广泛联系农户的优势,通过举办系列营销活动和开展售后服务等方式进行商业化品种推广;种业管理服务部门主要采取品种展示模式进行品种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则在科技服务中促进品种生产应用。三者都是结合自身职能职责而开展品种推广工作,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品种推广格局。提出品种推广过程中还应把握好3 个关键点,即高质量的产品是品种推广应用的基本点、科研成果转化是品种推广应用的起步点、企业营销能力是决定品种推广规模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耐密型玉米品种在辽宁省推广种植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敬 《中国种业》2012,(4):41-43
玉米品种的推广主要取决于其在当地种植的产量,产量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决定。通过在辽宁省各地区种植高密品种,系统比较了高密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高密品种在阜新和铁岭地区产量优势显著,适宜推广;在宽甸、丹东和沈阳地区无产量优势,不宜推广;在其他地区产量无明显优劣势,可适度推广。各生态区光照、积温和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推广种植高密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因子及品种对其的适应性。高密品种在辽宁省内的推广是有区域限制的,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品种优势是实现辽宁省玉米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当前种业发展中存在着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品种创新后劲不足 目前,科研单位和企业选育品种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参试品种多是对推广品种的局部改良,常规技术手段多,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少;  相似文献   

19.
杨建设 《种子》1994,(6):65-66
本文根据生产实践,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作物品种推广中的现状,揭示了不利于加快作物品种推广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及对策,为我国农作物品种推广走向公司化,集团化和高效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粮食作物常规良种推广工作存在良种选育步伐缓慢、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低、市场监管不够到位、市场拉动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必须要通过强化品种创新、强化良种推广服务、强化市场监管和增加对粮食作物常规种子补贴等措施来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