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璠  肖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5):735-740
茶树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不同气象因子对茶叶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为找到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便于在实际生产中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对茶叶生产带来的影响。以陕南8个主要产茶县(区)2007-2016年的气象因子和茶叶产量为对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陕南茶区气象因子与茶叶产量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年平均相对湿度、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是影响陕南茶区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陕南地区茶树气候适宜性区划和扩张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茶业是汉中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绿茶生产,已成为汉中市茶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县(区)中有8个县生产茶叶,已有茶园面积50余万亩,在陕西名列首位,拥有茶叶生产企业600余家,茶叶销售企业300余家,已经具备了茶业产业化发展的物质条件.特别自将全汉中的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以来,经过多方的努力,汉中茶叶的发展进入了产业化的阶段.但受传统农业的影响,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一种适合汉中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经营模式,把汉中茶业这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茶业是汉中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绿茶生产,已成为汉中市茶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县(区)中有8个县生产茶叶,已有茶园面积50余万亩,在陕西名列首位,拥有茶叶生产企业600余家,茶叶销售企业300余家,已经具备了茶业产业化发展的物质条件。特别自将全汉中的名茶统一命名为“汉中仙毫”以来,经过多方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产业化经营是陕南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激烈的茶叶市场竞争,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是陕南茶叶产业化经营的现实要求。立足陕南茶叶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以提高其产业市场竞争力为主旨,以农业经济转型为背景,探讨陕南茶叶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和创新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茶叶销售逐渐趋向于高层次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茶叶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成品茶品质,也就是选用最为适合的加工工艺技术来生产茶叶。本文以生产卷曲型中高档绿茶为例,就其3种绿茶加工工艺技术予以分析和探讨,以此来说明卷曲型中高档绿茶加工工艺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农家顾问》2006,(4):22-22
浙江省省茶产业协会副秘书长陆德彪介绍说,在过去一年里,尽管各地春茶生产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但茶叶产销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从目前来看,茶叶消费市场仍以国内市场为主,其中,绿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提高82%,这主要得益于绿茶对北方市场的成功开拓。综合去年的茶叶销售情况来看,有四个方面的销售新特点值得关注,首先,品牌茶叶连锁市场的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显现,部分品牌茶叶已率先以开连锁和进超市的方式进行销售。其次,消费者对茶叶安全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成为影响茶叶销售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再次,各地的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在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竞争激烈、没有硝烟的茶叶商战中,松阳的茶叶异军突起,在业界引得关注。松阳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茶叶作农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茶叶生产发展迅猛。2008年底,全县茶叶面积近10.05万亩,良种率92%,居全省首位,茶叶产值3.93亿元,8万农民通过茶产业而受惠,成为浙江的产茶强县。为此,松阳县提出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的“一县一地”现代农业区域品牌。本文拟对松阳“一县一地”现代农业区域品牌的打造作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的科学家长期研究认定:从茶叶中提取的茶多酚具有抗癌和抗衰老的功能。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在绿茶中高达10%左右。所以长饮绿茶能起到防癌、抗衰老的作用。日本静岗县是茶叶产地──中川根镇,每10万人患癌症的平均死亡率显著低于不产茶的贺茂村。我国江苏省启东地区饮茶者肝癌死亡率亦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茶叶具有抗癌的功效,尤其对胃癌的防治效果更好。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对108种食品进行抗癌筛选,筛选结果,绿茶提取物效果最好。广西肿瘤防治所对预防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研究,已表明绿茶效果最好。 绿茶及其…  相似文献   

9.
名优绿茶综合贮藏保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优绿茶贮藏过程品质陈化劣变是茶叶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 ,这种变化的大小直接受茶叶含水量、温度、氧气、光线等条件的影响。名优绿茶贮藏保鲜必须充分干燥 ;大批量名优绿茶采用茶叶专用低温冷藏库保鲜 (0~ 8℃ ) ;销售小包装茶叶采用真空或除氧剂除氧密封包装比较理想。三者综合应用 ,可以达到理想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0.
茶叶是贵州省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但现阶段茶叶加工技术落后、产销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着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绿茶是贵州的主要茶类,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茶叶加工规模逐步扩大,加工技术要求愈来愈高,机械加工的高效化、生产模式的连续化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茶叶品质和提高茶产量的基础。介绍了国内及贵州绿茶机械加工的现状,指出贵州绿茶机械加工过程中存在生产连续性低/人工依赖性高、加工模式单一/生产效率低和机械结构老化/设备能耗欠环保等问题,提出了贵州绿茶机械加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部前不久发布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在这一轮规划中将继续推进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建设. 上一轮规划从全国20个产茶省市的1000多个产茶县中择优选出118个,划分为四大茶叶重点区域: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及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及特种茶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预计2012年全国茶叶生产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茶叶消费市场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具体分析:绿茶生产和销售将持续增长:乌龙茶市场行情将继续看好;红茶迅速崛起,将备受市场青睐;  相似文献   

13.
姚睿 《吉林农业》2010,(11):138-139
文章对绿茶储藏过程中品质劣变机理和条件进行了论述。针对几种不同保鲜方法在常温下进行了储藏条件研究和封存后的茶叶感观评价分析。认为采用干燥除氧剂的保鲜方法是最理想的常温保鲜方式,基本接近最先进的低温冷藏法,解决了常温下绿茶的易劣变不好保存的缺陷,使绿茶在超市大宗销售成为可能,并且成本低廉,极易推广。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雪峰  余有本  肖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62-8263
通过对陕西省茶叶现状的分析对比,提出了发展生态茶园对促进该省茶叶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陕西省陕南地区发展生态茶园的条件,并论述了适合陕南发展生态茶园的模式、茶园规划思路及生态茶园的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5.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16.
“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婺源绿茶,早在唐人陆羽的《茶经》里就清香荡澜了。1915年,婺源绿茶曾在国际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婺源县是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婺源绿茶一直是外贸出口的骨干茶。不料时事变迁得这样快,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使吃惯计划饭的婺原绿茶一时无所适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全县茶园从原来的16.7万亩萎缩到12万亩,茶叶税收也从高峰期的1000多万元下降到600多万元,如何重振婺绿雄风?茶乡人开始反思:婺源绿茶原先大量出口都以中国绿茶身份在国外市…  相似文献   

17.
雅安市名山区目前已经种植茶叶2.67万hm~2,是全省绿茶种植第一县。茶叶年产值达到30多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70%,茶叶种植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2017年以来选择在比较典型产茶区开展增施有机肥(沼渣沼液)田间试验,并采集茶叶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分析增施有机肥后茶叶品质的变化,为全省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湖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由中粮集团下属企业中国茶叶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的国有企业,现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一家以黑茶和绿茶生产加工、销售为主,涵盖红茶等其他茶类,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文化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企业。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始终把精准扶贫、惠农增收作为重要使命,在石门县、古丈县、安化县、沅陵县等地拥有20余个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和667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19.
谷城县位于鄂西北山区前沿,汉水中游西岸,是全国和湖北省优质高香绿茶主产区之一。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将谷城县列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县。  相似文献   

20.
素有全国绿茶第一县之称的四川省名山县,围绕茶叶产业,以实施科技兴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了茶叶产业的发展水平,培养和壮大了地方特色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项目实施三年来,全县植茶面积、农民人均种茶面积和人均茶叶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被列为国家”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和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