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理性教育难、一元引导难、渗透教育难和针对性教育难等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应从注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等环节入手来进行针对性化解。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先进典型教育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趋于多元化,主体意识也逐步增强,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势在必行。基于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制约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已有的成果积累,从先进典型培育原则、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机制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职生的慈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调查发现,在高职生慈善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面临不少问题。慈善意识培养课程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培养模式单一、陈旧,各种培养载体没有形成合力,教育内容片面化,环境教育亟待优化。要从隐性和显性教育方面入手,探讨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可行的课程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校根本的目标追求: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和谐人格的培育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大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作为高校根本的目标追求。高校领导、教师要确立和谐人格培育的新理念,加强大学生的人格践行教育,构建健康的校园核心价值观,注重大学生的个性教育,加强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5.
郭勤英 《河南农业》2016,(30):43-44
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依法治国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大学教师法治教学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良好的法律素质和较高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条件,较高正能量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自身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法治中国建设接班人的培育环节。  相似文献   

6.
任爱红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64-166
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是大学生为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也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农情与民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探讨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对培育当代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积极影响,对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开展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面向全社会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铸魂育人的重要工程。从目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廉洁教育流于形式、廉洁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大学生对廉洁的认识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廉洁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而建立廉洁意识培育的长效机制、丰富廉洁意识的培养方法、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是使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国家观念中的国家认同,包括主体对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认同,也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之一。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面临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价值观缺乏、国家意识薄弱和法治作用认识片面等问题,在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寻求国家认同与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在关联。做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国家意识渗透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国防意识培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高校中开展国防意识培育,使大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思想和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有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大学生和谐社会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加大信息素质教育改革力度,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大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提升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体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融入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对体育价值的充分体现和回归育人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阐述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映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下降、健康意识不足、健身知识匮乏、不良生活习惯等普遍问题和突出难题,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是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主题之一。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意识涵盖了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等。当前我国大学生阶层主体意识淡薄、法治意识不强、责任意识薄弱、公民行为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历史和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及传统学校教育的缺陷。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在构建良好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着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并改进学生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主体,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存在感恩意识匮乏、冷漠自私等问题,反映出的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以及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迫切,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阐释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和进行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措施,以到达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长期的应试教育、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德商情商教育重视不够、社会人文关怀缺乏是影响大学生科学协调身心关系的因素,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身心失和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和谐教育、自我修身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日常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提出导致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深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大学生与高校互动的空间与频率,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有效参与机制,以及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1]。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233-234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并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优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从循序渐进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维护艺术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增强艺术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辅导员视阈入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艺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艺术类院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是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和中坚力量之一,然而实践表明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业种类单一化、创业层次低、缺乏创新创意精神和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结合艺术类院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实际情况,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对艺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论知识、目标、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等分析的基础上,在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提出"知行合一"视角下的艺术类院校创新创业实践研究内容和问题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程德慧 《河南农业》2019,(15):29-30,54
马克思主义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性规定,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路径应强化劳动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塑造、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四个结合”中培育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导致了慈善组织中的"政府失灵"现象。从慈善组织的生成机制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慈善组织"控权"功能的缺失,文化传承过程中,中国民间慈善意识缺乏延续性所致。解决慈善组织行政化问题的进路之一是建构慈善事业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形成一种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积极合作、公平竞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是社会极为关注的民生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域下,聚焦农科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探索培育农科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分析农科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出发,针对目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的情况,提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模式,并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师项目培育和全真企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