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梯田农耕是南方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赋予了梯田以深刻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创造了丰富的梯田农耕传统文化。然而,这种传统文化中还包含了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少数民族在梯田农耕中所体现的‘蚂蚁抬土’的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以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些精神恰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历史已源远流长,但各民族进入农耕历史的时间却相差很大,有的民族先民进人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已发现农耕文明的遗迹,有的民族则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踏人农耕社会的门槛。跨入农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云南各民族进行农耕社会的历史相差很大,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各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差参不齐,直到二十世纪尚保留着极为原始的农耕文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游耕文化游耕是进入农业社会后的最原始业的农耕方式,有固定范围内的游耕和非固定范围内的游耕。最初的游耕…  相似文献   

3.
洪磊 《农业考古》2012,(3):352-354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特征,它分为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层面。农耕物质文化即物质形态、观赏作物、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  相似文献   

4.
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促进了特色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元素和符号,在东方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特殊起源和思维形成的原因。中国传统的绘画正是在农耕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和本民族的文化脉络是紧密相契合的。中国绘画的美学品格也正是来自于中国的文化积淀和涵养,这种文化积淀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绘画的精神品格和绘画的形式美学法则当中。  相似文献   

6.
《北京农业》2014,(5):56-59
中国的各民族,大多为农耕民族,农耕文化悠久和丰富。各民族的农事活动,既是农作的劳动过程,又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人类的历史太悠久,我们生活在这长期积累之后,只要把历史视为思想资源而不是精神负担,就可以有足够的智慧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文明取长补短,从农耕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思想资源。市民体验京西稻文化京西稻是上庄镇的优质绿色五谷农产品,  相似文献   

7.
水族是一个传统农耕民族,但是在其整个历史中,"鱼"的概念却一直贯穿始终,无论是在精神文化领域还是物质生活方面,"鱼"永远都是一种难忘的情怀。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水族迁徙发展的身影和步伐,进而探析水族文化形成衍变的源流。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耕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实践,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延续性、乡土普世性;农耕文化的行动法则主要为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杰 《新农业》2022,(2):93-95
传统农耕孕育民族文化,保护传统农耕也即保护民族文化.贵州境内尚存一定数量的资源禀赋极高的传统农耕存留区,在不改变其自然变迁趋势的前提下,其存续前景不容乐观.对此,应通过农旅融合手段重构传统农耕的活态传承机制,进而重构民族文化可持续传承机制.依托价值观照、过程收益、主客共享等运作要素,农旅融合促成了传统农耕活态传承机制的...  相似文献   

10.
宋明以来,客家人在开发粤东山区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传统农耕习俗.这既反映客家人重视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利用时令和山区自然条件安排各种农耕活动;也体现客家人重视与社会的关系,不断融合南方土著民族的生产习俗,形成显著山区经济的特色.研究客家传统农耕民俗,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客家传统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化的视角和洛阳栾川代表性乡村旅游景区的田野调查,发现由于乡村旅游服务以及与旅游者文化交流的内外因素,乡村旅游加速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的文化变迁过程,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文化呈现出向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趋势,生产文化由传统农耕文化向旅游服务文化转型,传统农耕向以旅游为中心的多元化职业转变。  相似文献   

12.
宅田关系是农业生产的根基,是传统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体现。对中国宅田关系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宅田有机关系下形成的农村社区是农业伦理在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践行,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所造成的宅田分离,打破了"人、农业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尤其是当前农地制度的单一改革已对传统宅田关系带来冲击,引发经济各方面的问题。未来应积极探索建立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宅田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4.
<正>农耕文化,或者说农耕文明,是指存在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生产及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既有别于现代工业文明,又有别于古代游牧文化和航海民族的,以种植作物为轴心的文化总称,它包括与种植业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社会秩序、法令制度、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生活及行为方式、民歌戏剧和饮食文化等等。农耕文化是人类社会由蒙昧走向文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摆脱纯粹依赖自然,走向以自己的意愿生活的起点,同时也是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不管现代文明如  相似文献   

15.
钟岩  李波 《广西农学报》2021,36(6):80-84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农业相关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总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乡村社会的整体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存举步维艰,而这迫切要求我们回归本真,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智慧,挖掘...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乡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文以黄山市七约生态农场为例,通过对该农场的走访调查、资料收集,了解农场的基本概况、发展优势以及发展前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地各民族生活用具事例——陶器,阐述了陶器的制形、用途等,反映了喜马拉雅山地农耕民文化形态的一个侧面,对今天农业文化融入21世纪现代人类文明之行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农耕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但目前农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该文简述了马鞍山市农耕文化发展变迁,深入分析当前农业地位下降、农业人口减少等因素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冲击,认真思考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如何将农耕文化的精华融合其中,并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时期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20.
艺术起源与劳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作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在远古时期农耕民族的“乐”与生产生活劳动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