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DEA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求越来越紧张,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分析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整体城市结构有效率低,结构效益挖掘潜力空间较大;(2)江苏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方向具有区域趋同性;(3)苏南城市用地结构有效率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4)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逐步趋于有效。最后,提出比较适合目前阶段江苏省经济发展情况的江苏省城市用地结构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实地调研江苏省农园经营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游客需求调查,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分析江苏省农园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相关农园建设的经验,提出了鼓励苏中苏北地区闲置土地流转,推进苏中苏北地区农园建设发展;摸索集体化、规模性农园建设,提升城乡合作投资动力;充分利用乡村劳动力数量差距,加强技术技能型农民培育;强化市场营销力量,实现全方位全域宣传;建立行业建设等级标准,加大体验创意型产品开发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与传统DEA模型中的CRC模型,对比分析了2005~2014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环境效率。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境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苏南地区环境效率最高,其次是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环境效率最低。环境污染的存在会降低环境效率,不同地区受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效率最小的苏北地区对环境污染排放量最为敏感,环境效率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苏中地区,苏南地区影响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江苏省15个省级生态农业县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筛选了23个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障碍因素诊断法,对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诊断,归纳分析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针对限制因素,分别提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对策,为江苏省下一阶段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与传统DEA模型中的CRC模型,对比分析了20052014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环境效率。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境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苏南地区环境效率最高,其次是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环境效率最低。环境污染的存在会降低环境效率,不同地区受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效率最小的苏北地区对环境污染排放量最为敏感,环境效率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苏中地区,苏南地区影响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江苏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正确认识农业发展现状。选取2005—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同时,江苏各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南、苏北和苏中,其中,苏南地区优势明显,苏中与苏北地区的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江苏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较低,波动较大,但随时间不断提高;(2)土地投入偏高导致城市土地经济效益的总体水平较低;(3)区域差异明显,总体上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4)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城市用地浪费严重是江苏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较低的主要原因;(5)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完善土地市场制度和强化政府干预职能是提高江苏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对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比较直观地观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实现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以江苏省县域和城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为基础,并辅以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可以观察到江苏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出现的问题。江苏省近些年区域发展差异相对扩大,经济重心南倾现象明显,核心城市分布不合理,针对这种差异与不合理,苏南和苏中地区宜分别进行网络开发和点轴开发,苏北地区则应进行节点开发,而在整体上江苏省则呈现两纵三横的大网络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农业供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恶化、经营效率难以提升、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为追本溯源,基于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自然禀赋及生态环境、农业信息和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以及相关制度保障7个维度构建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对指标体系赋权的基础上,有效地测度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苏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而苏中、苏北的改革效用速度大幅度提升。7个要素中只有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2个要素相对出现下滑,其他5大要素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苏北的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3个方面优于苏南和苏中城市,苏南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相关制度保障遥遥领先。鉴于此,有效推动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完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深化农业信贷和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的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实现农业资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缩小苏南与苏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农地依存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农地依存度的重心由苏南苏中地区逐渐向苏北地区移动,印证了苏南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趋向于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逐步变缓,而苏北地区虽然在依靠第一产业同时,不断发展二三产业,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2008年以后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空间变化基本稳定,苏北地区为农地依存度重心,苏南苏中地区农地依存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两个率先"是党中央对江苏的发展定位。因此,缩小江苏省内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研究被广泛关注。本文采用β收敛方法对江苏各市县人均GDP收敛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异质性使得江苏省区域内部区县间的差距和发展情况不同;人力资本、FDI、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出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苏南、苏中、苏北的地理位置差别是产生江苏省各市人均GDP差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县域单元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2011年江苏省县域农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并利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统计方法分析10年间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的动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经济密度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形成苏锡常高值连绵区和苏北个别县域高值区;(2)2001—2011年县域间农田经济密度动态差异呈现大幅度波动态势,但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间的区间差异始终处于波动性增大趋势,另外3个区域所辖县区的内部差异大小顺序为苏北苏中苏南;(3)2001—2011各县区农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变化幅度较大,整体顺序为苏南苏北苏中,10年间各县区发展速度是2011年现状形成的基础。研究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演变及区域差异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为协调区域农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比较优势作用下,粮食生产区位变化明显,给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功能带来影响。本文以粮食生产大省江苏为例,考察了区位变迁下的粮食生产耕地资源依赖变动情况。脱钩分析和计量分析都能够得到: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粮食生产耕地依赖存在区位差异,苏北粮食生产对耕地的依赖性远高于苏中和苏南。因此,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逐步"北去",江苏省省域层面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依赖性会逐步增强,经济因素主导的粮食生产变迁并非完全合理。因此,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政府应在认清区域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适度推进粮食生产北上。同时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拓展粮源供给渠道,缓解变迁中禀赋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2011—2020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碳排放效率,并对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级市碳排放效率差异显著,总体上呈苏中地区>苏南地区>苏北地区的特征;技术创新是江苏省碳排放效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率偏低是江苏省碳排放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基本情况、农业电子商务的投入、应用、效益和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电子商务主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调查,描述了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面貌;同时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17.
阚中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32-21433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苏北地区农村物流发展制约因素进行梳理,对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文化、管理、运营效率等因素重要性加以分析,提出促进苏北农村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eoDA方法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利用投入产出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苏南为热点区,苏中、苏北为冷点区,且苏中、苏北地区的城市间差异也较显著,为全省践行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计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农业和物流业均较发达,但农产品的主要产出地、需求地不一致,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地域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构建江苏省农产品物流网络,提高农产品物流资源利用率、运转效率势在必行。基于轴辐理论,首先构建了江苏省13个城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城市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并据此得分及排名确定了轴心城市和辐点城市;然后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各城市之间农产品物流绝对性及相对性引力,鉴于城市间相互吸引力的不对称性、相互吸引力的产生和距离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考虑了城市间的绝对性引力和相对性引力的差异、“物流质量”“经济距离”改进了引力模型中的引力系数、质量和距离等参数的内涵;接着对各城市间农产品物流引力,运用隶属度模型,得出9个辐点城市对4个轴心城市的隶属关系。根据确定的轴心城市与辐点城市的隶属关系以及干线通道、支线通道,构建了苏州市、徐州市、南京市、盐城市4个区域农产品物流圈,分析各个物流圈的功能和定位,希望能为区域经济、区域农产品物流发展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托江苏省7市21个县63个乡镇126个村的1 529份典型调查数据,基于农户视角对江苏省不同区域的宅基地闲置程度及对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江苏不同地区宅基地的闲置程度不同,苏南两市地区农户宅基地闲置率为0047 2,苏中两市地区农户宅基地闲置率为0083 8,苏北三市地区农户宅基地闲置率为0145 0。总体可见,苏北的宅基地闲置程度要高于苏中,而苏中又高于苏南。闲置原因主要有村庄规划管理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土地和房屋产权脱节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基于此,应从城乡用地布局优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宅基地退出与市场流转机制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