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金花茶基因库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经过5年(1981至1985年)的调查和搜集,广西南宁市园林局新竹苗圃及广西林业厅南宁树木园同时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花茶种质资源基因库,收集和人工栽培了在广西已发现的金花茶组的20个种和变种。金花茶基因库的建立,为保护自然生长的金花茶种质资源和开展金花茶的全面研究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了建立金花茶基因库的目的、方法和枝术措施以及结果。  相似文献   

2.
陈剑 《乡村科技》2019,(12):100-101
金花茶不仅可以作为观赏性植物,还可以当作饮茶材料和用作保健药材。为了提高金花茶的种植产量,改进金花茶的种植技术势在必行。本文介绍金花茶的植物特性和生长条件,详细总结金花茶林下种植技术要点,希望可以提高金花茶的产量,为更多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为环境美化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金花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如抗氧化、降血糖、抗癌、抗肿瘤等,其抗氧化作用最为突出,并构成其他功能的基础。为了实现金花茶中黄 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提取、分离及测定,开发金花茶黄酮类产品,对黄酮类化合物及金花茶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就金花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超声 波辅助提取、酶解法)、分离方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色谱法、膜分离法)、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高效液 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进行综述研究。目前金花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是有机溶剂提取法, 其与超声波方法结合效果更佳;金花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大多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及色谱法;金花茶黄酮类 化合物的测定以分光光度法为主,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越南黄抱茎金花茶和多毛金花茶在南宁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种至南宁市金花茶公园国外金花茶物种园的越南黄抱茎金花茶(Camellia tienii Ninh)和多毛金花茶(C.hirsuta Hakoda et Ninh)的物候期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黄抱茎金花茶和多毛金花茶都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且结实率均较高,并能收获成熟的种子,实现自然繁殖;同时,黄抱茎金花茶的花径和单花鲜重均优于大多数国内原生金花茶物种,可为金花茶品种改良和新优品种选育提供优良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花茶研究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金花茶研究的文献量、文献源、文献内容及文献作者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金花茶研究文献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在金花茶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金花茶的应用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四季金花茶(C.perpetua)和淡黄金花茶(C.flavida)花芽分化进程及形态特征,明确其开花特性,为金花茶类植物的长花期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种金花茶花芽分化过程进行动态拍摄,解剖观察其各阶段花芽的外部形态,并通过改良石蜡切片技术观察花芽分化不同时期的结构特征。【结果】金花茶花芽分化持续66 d,四季金花茶花芽分化持续30 d,淡黄金花茶花芽分化持续43 d。四季金花茶和金花茶花芽分化不同步,其中,金花茶在5-8月均有花芽陆续分化,四季金花茶全年均有花芽分化。在3种金花茶花芽分化过程中,花芽的横径与花芽分化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可根据花芽横径大小判断花芽所处分化阶段。依据花芽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形态特征,可将3种金花茶花芽分化过程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苞片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雌蕊分化期和子房形成期7个时期。【结论】金花茶、四季金花茶和淡黄金花茶的花芽分化过程相似,但四季金花茶花芽分化速度最快,存在明显的重叠分化现象,可为金花茶类植物育种、园林应用和研究其开花调控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金花茶及其浓缩液进行介绍和应用分析,主要概括目前我国金花茶浓缩液的产品开发、研究现状和应用分析等,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贵港市发展金花茶产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贵州原产两种金花茶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及重金属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试2种原产贵州的贵州金花茶、离蕊金花茶物种的成熟叶片、嫩芽和花朵的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得出2种金花茶叶片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相当,经配对t检验无显著差异,且均明显高于芽和花,其中以Sr较明显;贵州金花茶叶片、芽和花中Mn、Mo明显高于离蕊金花茶,贵州金花茶叶片、芽和花中Ca、Mg略低于离蕊金花茶,Fe、Zn、Se、Sr、Cu等元素含量相当;重金属元素也存在叶片高于芽和花,Cr严重超标。结果表明:2种贵州金花茶成熟6片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取代花和芽作为茶饮,发展种植产业基地选址土壤重金属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评价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氨基酸成分,为金花茶组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6种金花茶组植物盛开期花朵为材料,测定其17种氨基酸含量,参考WHO/FAO标准模式谱及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进行营养价值分析,并进行氨基酸主成分分析与评价。【结果】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均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3.73~5.93 g/100g。其中,谷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相对较高,而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较低;种间的精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其余15种氨基酸含量在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夏石金花茶花朵中除蛋氨酸和亮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及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药用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处于最高或较高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能以某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指标评价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氨基酸成分,应由所有氨基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中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排序为红顶金花茶罗斯曼金花茶龙州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夏石金花茶崇左金花茶。【结论】6种金花茶组植物花朵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较高,种间差异明显,其中红顶金花茶花朵的氨基酸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0.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PEBP)在花的形态建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解该基因家族在金花茶开花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对金花茶的花瓣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PEBP基因,并对其蛋白质性质、功能结构域、进化关系及开花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花茶花瓣转录组中共含有9个PEBP基因家族成员,可以分为FT-like、TFL1-like、MFT-like、PEBP-like 4个亚基因家族;该蛋白家族主要由酸性、亲水的稳定蛋白构成,定位于细胞核中;该基因家族Motif具有一定的保守型,且所包含的保守基序数目及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在金花茶开花过程中,CnPEBP 4基因的表达量不断增高,该基因可能对金花茶花瓣形态建成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而其他基因家族成员在金花茶花瓣组织中表达量较低或不表达.鉴定获得了金花茶PEBP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和部分功能信息,为研究金花茶开花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为金花茶开花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全面评价簇蕊金花茶叶片的营养价值,为簇蕊金花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簇蕊金花茶叶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簇蕊金花茶叶片中灰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18.0,43.7和76.2 g/kg,均高于毛瓣金花茶、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实生金花茶和嫁接金花茶;粗纤维含量较高,为188.0 g/kg。簇蕊金花茶叶片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0.3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61,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丝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1.63%;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甲硫氨酸+胱氨酸(Met+Cys)和缬氨酸(Val)。簇蕊金花茶叶片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占脂肪酸总量的54.19%,其中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2.94%。此外,簇蕊金花茶叶片还富含K、Ca、Mg、Na、P等常量元素及Cu、Fe、Mn、Zn、Se等微量元素,尤其是K、Ca、Fe等的含量分别为11 200,34 000和106.33 mg/kg,高于大部分金花茶组植物;且Pb、As和Cd等限量元素的含量分别为0.66,0.16和0.02 mg/kg, Hg未检出,符合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同时,簇蕊金花茶还含有较为丰富的β-胡萝卜素、V_C、V_E和烟酸等维生素,含量分别达到11.8,300.3,92.9和64.8 mg/kg。【结论】簇蕊金花茶叶片是一种富含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的可食用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广西金花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寄主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首次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金花茶炭疽病,并从病叶上分离出金花茶炭疽菌;根据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株形态观察结果,将其鉴定为Colletotdchum camelliae Mass.,由该菌引起的金花茶炭疽病在广西属首次报道。为了寻找炭疽病的抗源,通过测定13种金花茶和3种山茶对金花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防城金花茶(C.chrysantha var.phaeopu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Chang)、多瓣金花茶(C.multietala S.Y.Liang et C.Z.Deng)、小花金花茶(Cmicrantha S.Y.Liang et C.Y.Zhong)、顶生平果金花茶(C.pingguoensis vat.teminalis(Liang et su)S.Y.Liang)5个种或变种表现抗病反应;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gigantocarpaHuetT.C.Huang)、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n)的红露珍品种、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以及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 Merr.ex Scaly)对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表现为免疫反应,这些抗性材料将为金花茶的种质改良提供优质抗源。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崇左金花茶和金花茶胚芽愈伤诱导的最佳方法,建立高效的体细胞再生途径,以崇左金花茶和金花茶种子为外植体,分别设置不同浓度HgCl2和灭菌时间,采用3种不同成熟度种子,9个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处理,对崇左金花茶和金花茶胚芽诱导愈伤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崇左金花茶和金花茶外植体灭菌最佳方法均为0.1%的HgCl2消毒8 min;崇左金花茶采用成熟度中等的种子(直径0.5~0.8㎝)作为外植体培育在WPM培养基中28 d时,胚芽生长效果最佳,激素IAA诱导崇左金花茶愈伤组织效果较好;金花茶采用完全成熟的种子(直径1.0 cm)作为外植体培育在WPM培养基中28 d时,胚芽生长效果最佳,激素NAA诱导金花茶愈伤组织效果较好。该研究获得了崇左金花茶和金花茶诱导胚芽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建立高效的体细胞胚再生途径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南宁市金花茶公园人工种植的12种山茶属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叶和小枝的功能性状,并进行变异系数、差异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黄金花茶的9个功能性状变异系数小于其余植物,最为稳定;越南抱茎茶的6个功能性状变异系数大于其余植物,性状可塑性高;黄抱茎金花茶功能性状变异程度与其他10种金花茶接近。主成分分析表明,可以利用“总叶面积、总叶片鲜重、总叶片干重、茎鲜重”性状组合进行山茶属植物分类。聚类分析显示,12种植物可分为两大类:黄抱茎金花茶1种为一类,其余11种植物为一类;显脉金花茶与越南抱茎茶聚为一类,其余9种金花茶植物为一类;崇左金花茶和柠檬黄金花茶为一类,余下的7种金花茶中,小花金花茶、凹脉金花茶、毛籽金花茶最易聚为一类。越南特有种黄抱茎金花茶与中国特有种、中越都有分布的共有种在功能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表型性状上,在叶干物质含量、茎干物质含量、茎组织密度、出叶强度、比叶面积性状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金花茶具有较高的保健效用和药用价值。由于近年来种植面积日益扩大,导致金花茶种苗缺口不断变大,繁殖技术的瓶颈也日渐突显。本文对金花茶一叶一芽扦插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旨在为金花茶种苗繁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金花茶枝条和叶片为材料,测定其高温半致死温度及高温胁迫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金花茶叶片细胞伤害率随温度升高呈典型"S"型曲线,符合Logistic方程,高温半致死温度为58.9℃;对金花茶叶片进行45℃高温胁迫24 h,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均随胁迫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对高温胁迫反应较敏感,可作为金花茶对热胁迫的较好指标,但MDA含量无显著增加,推测金花茶对短期持续高温胁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州与金花茶原产地(以南宁为例)环境气候的分析和1994~1998年连续4a对引种福州的金花茶的调查与观察,表明金花茶是强阴生植物,福州为金花茶栽培适宜区.金花茶及其自然变种长柱金花茶在福州生长的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基本相同,花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果期为11~12月份,抽梢期略有不同.同其它山茶花品种一样,金花茶可直接用于园林绿化和盆栽观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防城港金花茶种子萌发及组培快繁技术,初步建立金花茶组织培养体系,为金花茶的组培快繁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金花茶种子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设置3个不同种子的发育程度处理、17个不同培养基的激素浓度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对金花茶种子萌发率、增殖系数、株高、叶片数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金花茶组培苗生长的萌发、继代和壮苗培养基.[结果]选用胚乳直径大于1.0 cm的金花茶种子接种于MS+GA3 1.0 mg/L培养基中,萌发率可达82.4%;金花茶组培苗增殖系数随6-BA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6-BA浓度为3.0 mg/L时增殖系数最大,达3.79;适宜金花茶壮苗生长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05 mg/L,其平均株高、叶片数、茎粗等均优于其他处理;在黄泥∶泥炭=1∶1组合处理下金花茶组培苗移栽生根率最高,达61%,成活率也较高,为90%.[结论]广西防城港金花茶适宜的种子萌发培养基为MS+GA3 1.0 mg/L、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 3.0 mg/L效果较好、壮苗培养基以MS+6-BA 1.0 mg/L+NAA 0.05 mg/L较适宜、黄泥∶泥炭=1∶1作为金花茶组培苗移栽基质最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分布于广西防城港市的3种金花茶组植物,即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显脉金花茶(eeuphlebia)、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种群的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以植株基径代表年龄,对金花茶组植物的种群规模、年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3种金花茶组植物种群都较小,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都在不断减少。[结论]金花茶组植物种群结构显示衰退型趋势,人为干扰是导致金花茶种群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金花茶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花茶为广西壮族传统用药和新资源食品,含有黄酮、多糖、皂苷、茶多酚、挥发油、氨基酸、矿质元素等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和抗过敏等作用,并被开发成茶、饮料、日化用品和药物等。本文对金花茶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有效开发和利用金花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