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豆与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套种技术,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边行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从整地、施肥、品种选择、播期及播种方式、间作种植模式、播种方法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间作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群体结构与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周单9号、周豆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合理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2-6式玉米间大豆(2行玉米+6行大豆)为经济效益最佳的种植模式,为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最为合理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鲁南地区多年玉米大豆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结合当前粮食规模种植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通过玉米和大豆科学合理间作,按照大小垄种植模式,集成推广品种改良、行株距调控、化学除草、植株化控、机械播种收获等关键技术,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稳定玉米产量,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扩大鲁南粮食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能探索出科学可行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适宜沧州生态类型区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通过玉米、大豆间作4∶4种植模式与常规玉米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其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玉米平均产量7 605kg·hm~(-2),大豆平均产量1 530kg·hm~(-2),玉米单作平均产量8 280kg·hm~(-2),间作综合产量比单作增产10.32%,平均增收节支约8 250元·hm~(-2),玉米、大豆间作经济效益较玉米单作显著提高,为当地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与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筛选适合沧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的大豆适宜品种,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模式下,研究了夏玉米间作不同品种大豆对夏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的叶片SPAD值、穗位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显著玉米单作;间作大豆的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其对应品种的大豆单作;经济效益顺序为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的经济效益较玉米单作或大豆单作显著提高,适宜玉米-大豆间作的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和冀豆12。建议在沧州地区推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和冀豆12。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对冀北一年一作种植区粮粮间作型“双千工程”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小麦1.8m-带间作套种大豆”和“玉米小麦1.5m一带间作套种大豆”模式多效应灰色关联度较高,在无条件种植小麦的地方,“玉米大豆2:3间作”和“玉米大豆2;2间作”多效应灰色关联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7.
小麦-辣椒-芝麻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辣椒-芝麻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是在已经成熟的小麦辣椒套种栽培模式的基础之上,利用小麦收获后形成的80cm空档种植芝麻,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的间作套种技术。文章详细介绍了该间作套种模式和相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大豆与玉米间作关键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驻马店市常年单作大豆面积8万多hm2,玉米26万hm2左右,一般每公顷效益5 250-6 750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笔者在驻马店市郊和西平两地进行了大豆——玉米间作栽培模式示  相似文献   

9.
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创高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模式是在大豆、玉米均选用优质早熟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在大豆垄沟内隔沟套种玉米,实现立体化栽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间作大蒜复种玉米间作大豆立体栽培模式,河北省中南部种植面积较大,一般亩产小麦350kg,玉米420kg以上,大豆120kg,大蒜550kg,适于一年两熟地区.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是一种玉米带与大豆带间作套种的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玉米大豆的一季双收。山东省作为国家重点推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技术的试点区域,承担着推广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的重任。基于此,本文以山东聊城为研究对象,探讨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以期提升聊城地区玉米大豆的种植效益,促进山东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12.
关中灌区间作套种的带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西关中平原较高水肥条件下,间作套种的产量、产值和产能分别比单作复种增加10—15%、14%和10%。间作套种,带型是关键。宽带型中有的无间套优势,有的优势甚小。模糊综合评判表明,窄带型中,小麦玉米两茬套种,2.5尺带较佳,小麦玉米和大豆三茬问套,3.5尺带最优。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小麦产量的边际效应,实播面积和玉米对带型反应的敏感性,以及间作大豆的光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豆套种玉米立体栽培模式是在大豆、玉米均选用优质早熟高产品种的基础上,在大豆垄沟内隔沟套种玉米,实现立体化栽培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一、技术创新点 1、立体化栽培 通过高矮作物套种,选用收敛型玉米品种和无分枝大豆品种,充分利用了立体营养空间,实现了立体栽培,合理分配了水、肥、气、热、光等资源条件,有利于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4.
玉米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芝麻、玉米间作花生、玉米间作大豆、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旱地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拦截效应明显,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分别达77.21%~81.68%和63.68%~69.10%;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大豆和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氮磷径流流失的阻控效应更加明显,玉米间作大豆的径流总氮、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0.67%和39.15%,总磷和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94%和39.84%;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总氮和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07%和38.27%,总磷与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1.75%和28.09%;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生产效益最佳,其经济纯收入较玉米单作提高了98.07%。  相似文献   

15.
张仕新 《农技服务》2010,27(5):565-565
进行了玉米与大豆不同开厢间作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m开厢、1:2行比的种植模式产值最高,是玉米间作大豆可推行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整体产量和效益,以玉米、大豆纯作为对照,对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纯作,其中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12 413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次之,经济效益为11 915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的作物总产量最高,达到了10 317 kg/hm~2,该模式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明显低于大豆纯作以及其他间作模式,而玉米产量明显高于玉米纯作。建议在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模式,既能增加玉米产量,又能增收大豆,同时还能培肥地力;在以夏大豆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在确保一定大豆产量的同时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7.
对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前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种植具有地上空间结构互补优势,增加群体受光面积,提高光合效率,大豆根瘤菌根圈定殖固氮为玉米提供氮素,地下根系互作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磷溶解及利用,增强作物的逆境适应性等良好的间作效应。因此,在合理的带行配比下,大豆-玉米间作种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改善作物籽粒品质,阻断或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及传播,提高植株抗逆性及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玉米间作大豆充分发挥了高秆作物玉米的边际优势,在不影响或很少影响玉米产量的同时,增加了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从地块选择、机械整地、施足基肥、选择品种、适期播种、扩行缩株、确保全苗、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宁夏引黄灌区玉米间作大豆栽培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该种植模式下的产量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玉米套种大豆是利用玉米宽窄行通风透光的原理,实现了一地多收的立体栽培模式。该文通过介绍该项栽培技术,为推广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湘春豆26和临奥1号为材料,设置了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玉米‖大豆等行距间作(农民习惯栽培)、玉米单作(农民习惯栽培)和大豆单作(农民习惯栽培)4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和玉米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模式的效益最高,达到1 441.73元/667m2,分别比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增加37.51%和16.41%;同时,该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最高,为1.23。这表明玉米‖大豆宽窄行间作是玉米和大豆的最佳间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